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高校的现当代文学教学中,胡适的讲授既是重点也是难点。问题在于:胡适的文学功绩往往被他"右派"文人的身份所淡化。要正确把握胡适讲授,只有还原历史真相:既全面认识其文学功绩,又驱散笼罩在他身上的政治阴霾、准确把握其政治立场。  相似文献   

2.
"人权运动"时期,胡适制定约法的主张与汪精卫关于建设民主政治的口号不谋而合。1930年的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扩大会议,让胡适看到了在中国实践"宪政"的希望。为促进中国民主主义的实现,他参与南北之间的政治博弈。胡适的目的是站在党外的政治立场上,促成"一个政府"的实现,不希望中国重新陷入军阀混战的局面 积极促成约法起草,给蒋介石集团造成舆论压力,尽快实现民主政治。虽然最终没有取得积极成果,但胡适借助国民党内部的分裂机会,进一步宣扬了自己的自由主义和改良主义主张。  相似文献   

3.
胡适作为"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著作等身,其创作涉及多个文学领域,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而其翻译活动往往能辅助文学创作,因此要研究他的思想,分析他的翻译作品就十分必要。在众多翻译体裁中,诗歌翻译是他翻译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胡适不同时期的诗歌翻译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他翻译诗歌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变化,而对这种变化进行深入研究,将有利于从更广阔的角度了解其译学思想及其译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4.
胡适作为"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著作等身,其创作涉及多个文学领域,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而其翻译活动往往能辅助文学创作,因此要研究他的思想,分析他的翻译作品就十分必要。在众多翻译体裁中,诗歌翻译是他翻译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胡适不同时期的诗歌翻译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他翻译诗歌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变化,而对这种变化进行深入研究,将有利于从更广阔的角度了解其译学思想及其译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5.
胡适的哲学史研究和思想史研究之间的区分,素来为学者所忽略,这或许源于前人对"哲学史"和"思想史"两概念的模糊认识。本文将以胡适的哲学史和思想史研究为例,借以探讨"哲学史"和"思想史"的各自"写法"。  相似文献   

6.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之一,蔡元培为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与陈独秀、胡适等人有着明显的区别,集中反映在对新文化运动的两个独特定位,即"文艺复兴说"和"洪水论"上。蔡元培将新文化运动比作"中国的文艺复兴",既反映了他社会改良的主张,同时也体现了一名成熟思想家的文化自觉,其独特的文化观对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胡适在1920—1936年间对一批中国传统章回小说进行了细致周详的考据。在小说考据中,胡适试图用"科学的"方法为建立新的中国学术范式树立一个榜样,这一学术实践,体现出胡适试图以学术研究作为中国现代思想启蒙利器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8.
唐文宗大和年间,诗人李涉任国子博士,世称"李博士"。李涉一次乘船过九江,行至浣口西边,忽遇一艘大帆船,船上数十人全都手执兵器。两船相近时,那艘船上有个人上前问他是谁,李涉的手下回答道:"是李博士的船。"那艘船上的强盗头子就说:"如果是李博士,因为久闻诗名,我们就不拿他的钱财了。  相似文献   

9.
胡适诗学中"具体的作法"观念和他对传统"言近旨远"观念的阐释,内含着文体区分意识和对诗歌暗示性的追求。这与他前期"作诗如作文"观念表现出的文体模糊意识及"明白易懂"审美标准之间形成了内在矛盾。矛盾背后隐含的是诗体现代化进程中的现代表意追求与建构新的诗体规范之间的张力,体现了现代诗体发生、建设与时代需求间的复杂关系。这既是诗歌整体革新的动力,也是其必须克服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10.
胡适与李大钊的"问题与主义"之争是二十世纪初一场著名的论战,胡适的思想根源来自于其信奉的美国"实用主义",而李大钊的观念则与中国传统的"实用理性"精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人所秉承的两种"实用"观念的冲突其实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在当时中国思想界论争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1.
鲁迅和胡适的哲学观念各有特色,两者对于人生的理解、对于世界的审视、对于历史和社会的思考大异其趣:在个体生命的价值层面上,鲁迅实践着献身精神的"速朽"哲学,而胡适提倡个体责任的"不朽"哲学;在审视外部世界时,鲁迅具有强烈的主体精神超越性,胡适更看重人的理性思考和实际求证;在哲学思考的价值向度上,鲁迅有着卓越的历史洞察力,而胡适表现出非凡的社会反思力。鲁迅和胡适的哲学观念也不乏相通之处,二者的哲学观念中都包含着鲜明的进化精神和优秀的实践品格。鲁迅和胡适的哲学观之所以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除了他们的个体性格因素之外,从二者对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继承以及对于西方哲学观念的吸收上也能看出两位大师的智慧个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次提出二十年代胡适"好政府主义"思想演变分为三个阶段。其早期思想产生直接缘由是"恶政治的逼压和摧残"。胡适以实验主义为理论基础,抗拒和批判无政府主义。出于自由主义者对一般社会环境的追寻,先是成立秘密性质的"努力会",不久即以演说的方式,抛出"好政府主义"理论"本文",在报章上开展舆论宣传。  相似文献   

13.
郑伯农 《中华魂》2012,(11):9-10
回顾100多年来中国革命史和社会变革史,人们可以看到,中国革命、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文艺有很密切的关系。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任总书记陈独秀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总司令","文学革命"这个口号就是陈独秀在《新青年》提出来的,文章的题目叫《文学革命论》。胡适提出“文学改良”,他的文章叫《文学改良刍议》,后来他也使用“文学革命”这个口号。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任最高领导人瞿秋白是“左翼文艺运动”的领导人,他本人还是著名的报告文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他曾译配《国际歌》、创作《赤潮曲》。  相似文献   

14.
作为新文学阵营的重要作家,林语堂、梁实秋虽就读过哈佛大学,听过白璧德的课,但他们不属于"学衡派"成员。作为基督徒的林语堂,无法接受白璧德的那种具有基督教神学色彩和崇尚文化古典主义倾向的人文主义思想,在经历了对老庄哲学、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的接受,到对明代思想家、哲学家李贽童心说的吸纳,进而在"公安派"那里找到推崇"性灵"的文心,最终达成他幽默的文学语言呈现。梁实秋是胡适的弟子、朋友,也是吴宓的弟子、朋友。因此他的双重身份十分明显:政治上的自由主义和文化上的保守主义。  相似文献   

15.
五四"个性解放"鲜明地接受者易卜生主义的影响。胡适是用似邯郸学步的实际行动来回应自己在"易卜生专号"中《易卜生主义》的理论要求。思想的契合导致了胡适等后来五四一代向易卜生的学习,而体裁的相近则为文学作品的创作大开方便之门。话剧的"三一律"特性大大激化了情节的冲突性,而且众多的语言表达,也能够适应作者希望传达思想、教化观众的主观愿望。  相似文献   

16.
要把握胡适自由主义的本质特征,关键在于理解其思想中的内在张力和吊诡之处:个人自由与整体主义的纠缠、民主主义与精英思想的背反、自由放任与干涉主义的两歧以及实验主义与激进主义的冲突,等等。胡适自由主义思想的这种动摇性和两面性既典型地反映了中国自由主义"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时代境遇,也表明了胡适自身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中承上启下的过渡地位。  相似文献   

17.
陈乔见博士在其《"儒家伦理新批判"的贫困》一文中对笔者的《儒家伦理新批判》一书、尤其是其中的"序言:我为什么要批判儒家伦理?"及"对一年多来这场争论的总结性回顾"进行了反驳,这些反驳充满着误解和谬见。他对儒家与现实生活(包括个人遭遇)的关系的理解很成问题,他对笔者提出的"文化模式"的比较的评析也是误读,他对儒家义理或西学经典的解释暴露出更多的逻辑盲点,而他对笔者的"总结"所做的"总结"则表明,他根本没有对问题的方方面面加以通读,更未加以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8.
在宪政"中国化"问题上,与张君劢等那种意在将西方自由主义民主宪政统摄于中国文化传统的内省超越式进路不同,作为中国现代自由主义大师胡适代表着另一种文化演绎取向:以"充分西化"为表征的外化适应式进路,致力于寻找自由主义民主宪政在中国历史文化空间里的安身立命之所。从"造因"方案到"幼稚园"宪政,大致体现了胡适对推展宪政"中国化"命题的理性思考以及执着探索精神,也在方法论意义上向世人表达了中国政治转型中现代性成长与乌托邦诉求之间的张力关系,从而抒写其卓越的宪政情怀。  相似文献   

19.
"五四"运动前后,胡适等社会精英对传统文化的一味否定既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也给国人留下了文化自卑的缺憾。文章简要分析了胡适"全盘西化"的主张及其历史成因与"缓慢渗透"的西化策略,并论证了它对日后中国文化力式微造成的影响。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跳出文化自卑的阴影,增强文化自尊和自信。在吸纳西方文明的同时,重建我们的精神家园,继承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使我国的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和谐同步,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自从欧阳位于1991年发表了他的关于《石头记》脂评本是伪作这一发现后,毁誉两派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欧阳健的发现是极有价值的。欧阳健是善意地指出胡适上了当,受了骗。他对脂本的考证实质上是胡适的考证工作的继续和发展。他是修正胡适的错误,不是往胡适身上泼脏水。这次论战的哲学分岐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和胡适的先验论的分岐,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与胡适的实证主义的分岐,是马克思的认识论与资产阶级的常识论的分岐。这场论战的分岐焦点是:是否定胡适的认识论、方法论及其结论,还是捍卫胡适的认识论、方法论及其结论的问题。红学的出路在于把红学从胡适的统治下解放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