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职业倦怠对企业员工工作效率具有重要影响。在对职业倦怠的研究进行综合描述的基础上,分别从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强化理论等激励理论的视角,对职业倦怠的结构、影响要素等进行了解读,提出了以下观点:需求层次较低的员工更易产生职业倦怠,社交需要、受尊重需要未得到满足的员工易产生职业倦怠;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相比,对员工职业倦怠的影响作用更大;由于一些因素造成工作目标难以实现,员工易产生职业倦怠;公平感和激励强化有助于降低职业倦怠。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以激励因素为主、兼顾保健因素、合理设置工作目标、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和环境等降低员工职业倦怠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职业倦怠因其消极的影响已引起社会各领域的广泛重视。教师更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从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的表现入手,进而分析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心理的成因,并对如何预防和缓解这一现象的出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及消除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职业倦怠已成为高校辅导员队伍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必须正视这一问题。本文探讨了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表现、危害及成因,提出了消除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高校辅导员被认为是高强度、高压力职业,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去除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对于增强高校教育能力、提升大学生思想品德、促进辅导员身心健康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分析了导致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十分普遍,这种现象极大地影响了教师的健康和教学效果,也不利于高教事业的健康发展。以此通过研究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状况,分析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干预对策,希望引起社会各方面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为准确了解科技人员的职业倦怠现状和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及时降低科技人员职业倦怠感,提高工作效率,本研究采用摩斯腊克工作疲倦量表(MBI)对70名科技人员进行调查.结果显示65.9%的科技人员在个人成就感维度上呈现高度倦怠.科技人员的职业倦怠程度主要受到工作压力、社会支持和资源、信息和控制感、公平感、职业特征和个体特征等因素的影响.因此,科技人员管理部门应引起重视,积极采取措施,着重从心理干预方面入手,降低科技人员的职业倦怠水平,减轻科技人员的职业倦怠感,充分发挥其潜力.  相似文献   

7.
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本文立足于当前高校青年教师的现状,提出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的成因、危害,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李璐  蒙柳  刘林 《南方论刊》2014,(6):87-87
职业倦怠已经不是一个新鲜词语,Maslach提出职业倦怠是情感精疲衰竭、去人格化和失效感的综合症,这三个成分代表了倦怠的三个维度。从这三个维度出发,笔者对广西医科大学图书馆的40多位馆员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并采取访谈的方式,从中探讨和剖析图书馆馆员职业倦怠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江西社会科学》2017,(12):222-227
工作激情可以通过工作满意度、冲突等某些心理体验间接影响职业倦怠,以帮助员工全身心投入工作,使个体及组织获得积极效益。工作满意度及冲突在工作激情对职业倦怠影响中的作用机制表明:强迫激情引发工作冲突,导致职业倦怠;而和谐激情积极促进工作满意度,防止冲突,缓解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10.
高校图书馆馆员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造成馆员职业倦怠的最大诱因是成就危机。消除职业倦怠要从激励馆员的成就动机入手,图书馆和管理者要为馆员创造一个公平、开放、自由的竞争平台。  相似文献   

11.
图书馆馆员的职业倦怠一直是困扰各高校图书馆发展的难题之一,年轻馆员作为图书馆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职业倦怠问题不容忽视。本文从高职院校图书馆年轻馆员职业倦怠的生理与心理特征出发,分析了高职类院校图书馆年轻馆员在入行后出现职业倦态的原因,并尝试提出解决年轻馆员职业倦态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周子羽  范海洲 《学术界》2022,(7):200-209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基层公务员面临着新的压力和挑战。通过对A省1338名基层公务员的职业倦怠状况进行描述性统计、主成分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研究结果:男性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感显著高于女性;随着工作年限增加,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感呈现波浪式上升;45岁以上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感最高;心理契约交易责任维度、关系责任维度、发展责任维度对职业倦怠均有显著影响,其中,关系责任维度为主要影响因素。可以从优化队伍结构、学习培训、工作反馈、心理关怀等方面提出缓解职业倦怠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职业倦怠是工作中慢性情绪和人际压力的延迟反映,主要表现为情绪衰竭、人格解体以及个人成就感丧失。职业倦怠的危害表现为对个体生理、心理形成负性影响,对工作则表现为削减个体的积极性和投入。民警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有:工作、生活、个体和社会因素。对民警职业倦怠的干预主要是引导其正确认识职业倦怠,并通过心理疗法缓解他们的压力;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对警察这一职业持合理期望;加强公安队伍建设,建立良性支援机制。  相似文献   

14.
基于组织生涯管理理论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应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存在于部分高校辅导员中的职业倦怠现象,对辅导员的身心健康和个人成长,对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产生着不良影响.文章对高校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的组织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缓解职业倦怠的高校组织生涯管理对策,包括辅导员职业化建设、明确工作职责、设计合理考评和薪酬体系、给予人际支持、建立培训体系等组织支持措施.  相似文献   

15.
本文着眼于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探讨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表现及影响、产生的原因以及调适策略。  相似文献   

16.
大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职业倦怠是现代大学教师职业生涯中面临的严重心理疾患,对教师的身心健康、专业发展以及教育教学工作都有很大危害。职业倦怠的产生既有社会和学校的原因,也有教师个人的问题。预防和矫治职业倦怠也应从社会、学校、个人等方面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前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现象已经成为阻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辅导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职业倦怠与自我效能感是互成因果的链接,在辅导员自身发展过程中,职业倦怠和自我效能相互影响。借鉴自我效能理论对辅导员职业倦怠进行干预,通过从个体创新学生工作模式、提升职业幸福感和构建社会支持体系、辅导员发展共同体可有效解决辅导员的心理困惑,培养和提升辅导员工作的自我效能感。  相似文献   

18.
大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反思与消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大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要避免客观归因、社会诉求与泛化表述三种倾向,要从职业倦怠的主观和客观原因、职业倦怠和职业道德、学生发展和自我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反思,提倡从科研创新、教学创新、教学激情和自我反思四种途径对职业倦怠进行有效消解。  相似文献   

19.
针对当前幼儿教师队伍中存在着的职业倦怠状况,通过调查,对职业倦怠的成因进行分析和探讨,并结合实际,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盛燕茶  杨新 《学术探索》2012,(10):140-142
本研究试图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以及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对苏北地区农村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为强化农村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感,摆脱农村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困扰,促进农村中学体育教师专业成长和专业化发展,同时也为相关部门了解和认识农村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