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国正处于社会快速转型的历史阶段,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旧的价值系统和经济体制已经逐步瓦解,而新的价值系统和经济体制尚未完全确立,各种社会冲突、断裂、矛盾在今后一段时期将不可避免地出现.由于我国国情,政府掌握着许多关键的行政资源,如何恰当地运用这些行政资源,制定出合理合法的公共政策来顺利地完成中国历史上"千年未有"的社会转型是至关重要的,也将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变迁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我国原来的经济决策体系属于以国家为决策主体的过度集权的模式。过去的几次改革主要是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放权和收权,完全是行政性的,很少触及国家与企业的关系,没有改变企业作为国家行政机构附属物的无权状况。最近几年来,虽然开始注意到扩大企业自主权,但  相似文献   

3.
转型期我国公共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共政策执行体制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反映。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我国的公共政策执行体制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在政策执行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公共政策的实施和落实,增加了执行成本,降低了公共政策执行的效率和效力。  相似文献   

4.
我国决策模式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决策模式的改革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决策模式从制度安排来看属于民主决策模式,但从现实实践来分析,又属于人民民主参与、精英决策模式。我国现实的这种决策模式既有优点也存在问题,因而应当随着我国改革进程的推进不断优化现有的决策模式,推进我国决策模式向民主决策模式转变,并最终有效践行社会主义民主决策模式。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参与政府决策 ,并且是政策决策过程中最重要的决策者 ,这就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公共政策决策模式。这种党政一体 ,以党为主的模式导致了法定结构和非严格意义上的法定结构互存的状况 ,对公共政策决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何建构法治化的党政关系 ,完善公共政策决策体系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东岳论丛》2016,(2):66-70
未来五年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转型期,赋予了文化产业发展的过渡模式的基本特征。基于比较优势的国际视野,转型期我国文化产业的不同行业呈现不同的发展状态。在发展经济学的视野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文化生产的资源利用、要素组合以及产业结构的方式和能力。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包括基于绝对优势理论的资源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制造型文化产业、基于增长极理论的生态型文化产业、基于竞争优势理论的内容型文化产业和基于竞争优势理论的平台型文化产业等五种。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是在一定时期内采取的一种动态调整、不断提升的过渡模式。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政治决策是政治体制运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国家权力机关为主体的权力决策系统、执政党的领导决策系统和政府的行政决策系统,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政治决策体制的整体。研究权力决策问题,不但为改革和完善我国政治决策体制所必需,而且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更好地行使各项权力,完善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促进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民主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决策是人类社会有着悠久历史的一种行为选择活动。在资本主义以前的历史时代,与小生产经济相适应的经验决策一直占着统治地位,在当时即使是关系全局的战略决策,也仅仅是凭借某些个人的知识、阅历、智慧和能力进行的活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以后,为适  相似文献   

8.
试论当代中国的决策模式转换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以往的决策模式是典型的精英模式,精英模式有其优点与合理性,但其突出缺点是决策过程较为封闭,不利于社会愿望的表达与吸纳,特别在市场机制下精英决策模式不利于国家决策的科学化,因而急需转变决策模式,由精英决策向多元参与决策模式转变,具体方向是政府决策、民主党派、行业协会和公民的多元参与。  相似文献   

9.
一、决策体制的种类 决策体制一般分为三种类型:a)集中化决策;b)分散化决策;c)集中——分散一体化决策。所谓集中化决策,是指一切经济和社会决策主要由最高一层领导机构所决定的决策。例如,在实行计划经济的社会里,无论个人消费计划还是企业生产经营计划,主要由社会的管理者——政府行政部门所决定。分散化决策,指的是一切经济与生活决策主要由个人或  相似文献   

10.
试论我国社会转型期村民自治的发展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艳蓉 《理论界》2006,42(5):39-41
村民自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农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创造。村民自治是我国农村改革开放后广泛推行的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基本内容的群众组织和直接民主制度,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本文阐述了村民自治的理论基础和历史背景,对村民自治组织和基层党组织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和展望,指出了二者关系的协调发展和成熟将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社会转型时期公共政策创新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政策创新是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核心要素.尽管公共政策创新的内容、形式和条件是多种多样的,但不同类别的公共政策创新具有一定的共性,可以把具有相同方式、路径和策略的政策创新归为同一种公共政策创新的模式.研究和掌握不同的公共政策创新模式有助于选择政策创新的时机和确定政策创新的路径、方式和策略.根据中国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的实践经验,以转型的阶段为标准可以划分出解构型、转轨型和整合型三种政策创新模式;以行动主体为标准可以划分出强制型、回应型和自治型三种政策创新模式;以突破层次为标准可以划分出"中央示范、基层跟进"型和"基层突破、中央规范"型两类政策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由集体组织提供,农民以集体组织成员身份来获得生活保障和各种公共福利。但农村集体组织提供公共产品带来诸多局限,现代农村农民所需的公共服务也远超出了集体组织所能涵盖的范畴。在政府能力日益强大的情况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应采取以政府供给为主导、其他主体为辅助的供给模式。实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的顺利转变,必须要进行配套制度联动改革,以形成政府主导下的农村公共产品多元化供给格局。  相似文献   

13.
经济周期、政治周期与美国对华贸易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碧波 《学术研究》2007,(10):77-81
经济周期、政治周期与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经济周期和政治周期的左右和影响,从而相应地出现周期性的"波动"。由于经济周期与政治周期并不同步,由经济周期引发的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周期性波动",在一定程度上被由政治周期引发的"周期性波动"所冲击,从而导致两种周期所引发的"波动"相互影响。但是,只要两种周期产生的"驱动力"不相等,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就会出现周期性波动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论公共政策的公共利益取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从分析公共政策的本质出发,提出必须坚持公共政策的公共利益取向。同时对何谓公共利益进行了简单阐述,并分析了政府利益对公共利益的影响。最后认为要有效地保证公共政策的公共利益取向,必须建立有效政府,正确处理各种利益间的关系,强化组织建设并制定相应的法规制度等。  相似文献   

15.
转型中的宗族与农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族活动的重新活跃是农村发生的诸多变化中一个突出的现象。本文通过一个个案透视转型中的宗族与农民 ,从一个侧面去把握宗族转型的特点及其在当代中国农村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6.
体制转轨阶段公共政策创新特点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社会过渡中的体制转轨的性质和要求是为了维护已经形成的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和基本制度 ,这一点规定了体制转轨阶段公共政策创新的特点和限度。中国特定的体制转轨阶段也要求采取与强制型、自治型政策创新相区别的回应型的政策创新模式。回应型政策创新在政策主体、目标、问题和工具方面具有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罗衍军 《晋阳学刊》2008,(4):96-100
在民国时期的华北乡村社会,土地占有关系与以前相比较并没有明显的集中化趋势,而是趋于相对分散;乡村土地资源主要拥有者并非地主、富农等乡村上层,而是处于乡村社会中间阶层的中农。这种土地占有关系的出现,与灾荒对乡村上层土地扩张的制约、乡村上层的分家析产、匪乱对富裕者的冲击、传统伦理道德对乡村社会的影响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钟瑞栋 《晋阳学刊》2014,(3):115-121
公共政策是为了实现某一特定时期的政治或社会目标而采取紧急措施的准则,是一个开放的不确定性概念。公共政策与公序良俗的核心内容是基本一致的,但公共政策的外延要比公序良俗广。为了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对公共政策类型化研究极为必要。为了贯彻和体现民法中不同类型的公共政策,民法设置了不同的规范类型。公共政策的关键要点在于,绝大多数的公共政策都是"有旨向的"。  相似文献   

19.
“债转股”对盘活银行不良资产 ,降低国有企业债务负担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也容易产生一些负面效应。要使“债转股”趋利避害 ,取得最佳政策效果 ,关键在于将“债转股”与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退出”结合起来 ,对“债转股”之后的企业实施民营化  相似文献   

20.
2018年《土地储备管理办法》和《土地储备资金财务管理办法》的修订标志着土地储备机构贷款融资模式的终结,取而代之的是地方政府土地储备专项债券,因土地储备专项债券的发行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许多地方的土地储备工作出现了资金短缺的窘境。破解土地储备资金短缺窘境的出路在于允许土地储备机构进行私募股权融资。以私募股权融资代替部分债务融资不仅可以降低土地储备机构的债务风险,减少土地收储过程中的利益冲突,还有利于控制储备土地一级开发的成本,符合国家控制土地储备债务风险和调控房地产价格的双重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