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诗的意象带有强烈的个性特点,最能体现诗人的风格.在现存的122首陶诗中,写到鸟的多达38首,可见鸟是陶渊明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陶诗中的鸟意象,继承了传统诗歌的比兴手法,同时也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陶诗中的鸟意象生成独具个性;分发挥了传情达意的媒介作用;到了物我浑融的境界;言表现冲淡自然.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陶渊明诗文中鸟的意象的分析,展示陶渊明诗文中鸟的意象的特定内涵。主要从渊明前期功业追求和后期隐归田园两个方面分析诗文中鸟的意象的意义象征和情感寄托。  相似文献   

3.
阮籍《咏怀诗》中的鸟意象,不仅描绘着着诗人孤独无依的凄凉,同时也构筑着诗人遗世独立的理想世界,传达着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操。鸟意象既是诗人内心的挣扎、向往和反抗的写照。也是整个时代有着忧世情怀的知识分子面对现实的悲情色彩,诗人借助孤独之鸟、高洁之鸟与卑微之鸟的不同意象进行了隐晦的传达。  相似文献   

4.
魏晋士人的诗文中 ,存在大量的鸟意象 ,而尤以陶渊明为甚。鸟意象积淀了深厚的象征意味 ,是自由与和谐的表征。鸟贯穿于渊明前后期诗歌创作 ,是了解渊明思想转换、诗意回归的切入点。研究渊明前后期诗歌中鸟意象的发展 ,有助于把握渊明的玄学人生观 ,同时也有助于领略魏晋玄学思想的走向和流变。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诗歌意象研究的方法对陶诗妻儿意象的选择和组合结构进行了微观辨析.文章认为深情远韵的妻儿意象是陶渊明田园诗的特有文学现象,妻儿情怀是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原因之一,妻儿意象包蕴着陶渊明对儒家文化的认同感,儒家文化影响和规范着陶渊明的文学性格及走向.  相似文献   

6.
“北窗”较早出现于陶渊明《与子俨等疏》,是陶渊明作品中的重要意象。陶渊明将“北窗”这一生活物象审美化,窗与室内视角的结合体现出其开窗纳远、以小知大的观物方式及审美空间格局;“北窗”与“卧”“羲皇上人”的关联赋予这一意象以隐逸文化内涵。唐宋时期出现大量涉及“北窗”意象的诗作,在继承陶窗意象精神内核的同时做出进一步的衍展发挥。唐宋时期对陶渊明的推崇、园林的兴起、空间美的发掘及审美的进一步自觉化,成为诗人频繁歌咏北窗的主要动因。北窗的物质实体意义最终被弱化,园林审美与闲居情结扩大并深化了精神表达,从而实现对“北窗”意象的丰富、拓展与超越。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的诗歌中出现了许多耳熟能详的意象,如"鸟"、"风"、"山"等,陶渊明将自己的思想付之于这些意象之中,这些意象不但体现了陶渊明的人生态度,也体现了陶渊明的生活经历。在此从介绍陶渊明诗歌出现的背景及相关资料入手,一并阐述了陶渊明诗歌中的诸如"鸟"、"山"、"风"等意象的意蕴及陶渊明赋予其中的个人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8.
钟嵘在<诗品>中称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其实陶诗大量的咏怀诗是人们探究陶渊明思想感情的另一把钥匙,从中可以窥见其时有闪现的浪漫主义情怀,对人们全面认识末路英雄陶渊明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诗与《饮酒诗二十首》,各家的理解一直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前一首诗,从曲阿的地理位置看,一般认为的乃诗人赴京口任职途中经曲阿作的说法欠妥,其它说法更是难圆其说。从种种迹象及诗所表现的内容来看,此诗乃是诗人初任镇军参军时因王事而奉命之曲阿时作。而《饮酒》诗中的“一纪”,应解为12年,乃指始仕后的一纪,句指从始仕至自彭泽今还归时适一纪。而诗之作又在此后之一年,即晋安帝义熙二年(406年)。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的饮酒诗在内容上有着明显的互文性建构,这种内容上的互文性具体表现在意象上是田园怡情类意象的互文性、咏物寄托类意象的互文性和忧愁悲苦类意象的互文性。  相似文献   

11.
王颖 《宿州学院学报》2005,20(6):42-43,51
同是描写田园的韵文,辛弃疾田园词与陶渊明田园诗相比较,无论在思想还是艺术方面均有其特色。形成辛弃疾田园词独特风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诗词体类不同造成的差异,也有其个人的经历、情感等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具有较为充分完全的自我意识的"大思想家",是自我实现的典范.景蜀慧先生认为陶渊明思想中具有明显的墨派倾向,则是忽视了陶渊明的自我意识及将前人思想对陶渊明的影响理解得过于简单机械的结果,同时也是对与在"政治"上建功立业无涉的个体价值缺乏恰当认识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陶渊明诗话>的分析,论述后世对陶诗的接受和阐释,以此认识目前普遍共认的陶诗之价值和地位是经过怎样的过程而形成的.本文大体上分三层展开论述关于<陶渊明诗话>的版本和体例;<陶渊明诗话>对陶诗的接受和阐释;<陶渊明诗话>中论及的后世对陶诗论争的焦点.其中,"<陶渊明诗话>对陶诗的接受和阐释"又分三层论述陶诗的风格;陶诗的风格与后代诗人风格之比较;对陶诗的接受和阐释历代以来的演变."后世对陶诗论争的焦点"分四层论述关于陶诗思想属于道家还是儒家之争;关于陶渊明隐居田园的理由之争;关于题年号和题甲子之争;个别陶诗真伪之辨.  相似文献   

14.
鲍照的《学陶彭泽体——奉和王义兴》以“陶彭泽体”指称陶渊明的诗文创作这表明它已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陶彭泽体”的文体特征可以从其对六朝玄言诗的超越见出。“陶彭泽体”实现了体物、达理、抒情的完美统一,可用“玄而不玄”——玄妙而不玄虚加以简单概括,不仅富有理性精神,更具“诗性”内涵,是阐理、体物、抒情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15.
在玄佛盛行的东晋,陶渊明的哲学思想却以儒学为根本。他在诗文中表达了志在兼济、心怀王道的价值取向,也讴歌了孔颜之乐、曾点气象等人生境界。他在对儒学的历史反思中,还流露出了强烈的道统意识。陶渊明思索并体验过的一些问题,成为以后宋代理学中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论陶渊明的桃源境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渊明的桃源境界是一种精神境界 ,也是一种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劳动境界。鉴于目前陶渊明的研究现状以及陶渊明本人的实际 ,本文拟着重探讨以下四个问题 :(1 )陶渊明田园文明思想的历史背景 ;(2 )陶渊明田园文明思想的实质 ;(3)桃花源与陶渊明田园文明思想的内在联系 ;(4 )陶渊明桃源境界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的人生悲剧在于其人生支撑点的失落。人生支撑点的找寻与确立应该由社会舞台及生命主宰者两者的合力而定。东晋社会没有为陶渊明这种位卑清高的文人提供施展才华的场所,这是社会的悲剧;傲岸不屈的个性、安贫守节的人生理想使他在现实社会中找不到自己的立足点,这是其人生悲剧的内在因素。内外因严重扭曲导致陶渊明人生支撑点的失落,于是在行动上外化为仕时思隐,隐时欲仕,隐与仕构成其人生最大的困苦,作为著名文学家的陶渊明在作品中处处流露出找寻人生之路的困惑与迷惘。陶渊明的人生悲剧不但是他个人的深哀巨痛,更具深远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8.
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一类不标明确切摹拟对象的拟古诗,陶渊明的《拟古》九首和鲍照《拟古》八首是这类拟古诗的重要代表.陶渊明《拟古》九首在题材、主题、抒写模式上对先行作品多有继承,并且通过时空的推远、角色的虚构、语言和意象上的承袭营造了“似古”的氛围,其浑言“拟古”并非政治上的掩饰,而是体现了将个人经验融入普遍人生境况的努力.鲍照《拟古》八首在“似古”氛围的营造上更为精细、复杂,在语言风格和意象使用上更重“改写”而非承袭,这与南朝诗风巧构形似的变化有关,也与鲍照本人对诗歌“戏剧性”的追求有关.两组《拟古》八首所言之“志”虽有差别,对“往古”的想像也不尽相同,但都表达了诗人超越平庸卑琐现实的渴望,并通过这种“非个人化”的抒情策略完成了某种自我形塑.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一生历经坎坷,形成了旷达超远的人格境界。面对饥饿和贫穷,他不怨天尤人,而是以嘲讽诙谐的态度一笑视之;面对死亡的威胁,他并不消沉,更是以委运任化的心境体悟人生的真谛。他以“顺应自然,任真自得”的生存方式建构了独具魅力的幽默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