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认识青春期青年人心理特质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 A、青春期青年人的生活空间 B、青春期青年人的性格 C、青少年时期、成长发育时期、单独生活时期 D、处于原始状态的萨麻亚人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青春期性教育在我国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快速发展,目前已进行平稳发展期,家长不再反对在学校进行性教育,学校性教育也已制度化,然而,我国性教育仍没有专门的学科设置,也没有更热烈地进入人们的视线,但是,青少年青春期性教育的迫切性仍然在加强,青春期青少年性问题突出,我国的性教育仍然任重道远。因此,要进一步提高人们对于青春期性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借鉴国外青春期性教育经验,对青春期青少年进行正面的和有目的的性教育,加强对青少年的性道德教育。同时,在进行青春期青少年性教育过程中,加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联动。  相似文献   

3.
青春期性教育本应该青少年应该接受的教育,但是,在我国,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家长、教师、学生都对此感到害羞,导致我国的青春期性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树立开明的青春期性观念、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形成合力,构建完善的青春期性教育环境、完善立法,严惩不法性侵分子等是完善我国青春期性教育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们所指的青春期教育主要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青春期性生理、性心理知识的学习,一是青春期性道德观念的指导和培养。随着近年来青少年性生理和性心理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日益明显,社会上各种不健康的性信息喧宾夺主,青少年性罪错率逐渐增多,教育者及广大家长已认识到,那种谈“性”色变,靠简单的堵、禁方法,或靠以理想、道德、情操教育来代替科学的性生理、卫生知识教育的方法显然是行不通的。要使青少年获得免疫力,就必须以健康的性生理、性心理知识来抵制社会上各种不健康的性信息,并保证在课程设置、教学时间、教育方法上得到具体的落实。相比而言,青春期性道德观念的指导与培养则比性生理、心理知识的传授要艰巨得多,它的内容广泛地涉及到青春期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道德等高级心理品质的引导与培养,直接要求把对性生理、性心理的科学认识升  相似文献   

5.
(一) 1989年7月24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司和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共同在江苏省无锡市召开了全国青春期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来自十五个省市的七十余名从事青少年教育的理论工作者、教育行政部门干部和大中学教师出席了会议。会议收到入选论文五十余篇。原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付主任、上海市计划生育协会会长左英同志,数年来一直关注青春期教育工作。这次,她虽已七十高龄仍亲赴无锡,自始至终参加了会议。 7月24日上午,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金志坤同志主持了开幕式。国家教委中学人口教育项目主任张泰金同志、无锡市教育局长和左英同志讲了话。《青春期教育研究》  相似文献   

6.
社会转型期产生了大量迁移青少年,迁移和青春期给迁移青少年发展带来了双重挑战和压力。在这种压力和挑战下迁移青少年的心理适应成为衡量迁移青少年发展的重要指标。我国转型期产生的迁移青少年群体社会现实中,自我、环境、社会等是迁移青少年心理适应的影响因素寻求促进青少年心理适应的应对策略,可为青年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上海在少数中学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了青春期教育的试验,去年以来,在政府有关部门支持下,又在全市一百所学校进行了推广实验。我国上海青春期教育特点 (一)教育内容安排与选择:性生理知识为起点,性心理指导为特点,性道德教育为重点青春期教育与性教育两个名词,含义有所不同,性教育在我们习惯上一般的是指性的卫  相似文献   

8.
在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中,不仅每个个体之间有其个性心理差异,必须着力加以研究,而且因为男女性别不同,两性在群体上,又存在着性心理差异,这也是不能忽视的。两性心理差异是两性生理差异的客观反映,又是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作用下的产物。为了全面掌握处于青春期阶段的男女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促其身心健康地成长,有必要研究青春期性别的心理差异和心理特征。青春期性别的心理差异,是个显而易见的心理现象,又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据本  相似文献   

9.
懵懂青春     
青春恋是指在生理或心理上还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之间发生的异性迷恋现象。我们现在之所以都不称“早恋”,是因为“早恋”这个词所带有的价值评价的意味太浓,会引起青少年的逆反心理。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随着性生理、心理的急剧变化.青少年不但产生了青春期的新鲜感,也对与生俱来的性的好奇心越来越强烈,对性知识的追求越来越迫切,对性的困惑越来越多。这导致青春恋现象越来越普遍,影响着青少年。  相似文献   

10.
计划生育政策下的当今都市环境中生存的独生子女群体,其特性大异于前代人,压力源亦异于前人,所思所念以及心理困扰极具特点,进入青春期后特征尤为明显。抓住当今都市独生子女的本质特征,对未来青少年教育的方向及方式具有特殊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一) 青春期的心理特征主要有两大觉醒,即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性意识的觉醒。人的心理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后一个心理发展阶段是前一个心理发展阶段的延伸,后一阶段心理发展中,又有前一个阶段所没有的许多新质出现。随着青春期性意识的觉醒,青少年的性心  相似文献   

12.
一、调查目的由于社会文化环境的日渐复杂和我国青春期性教育的相对落后,当前青少年的性道德观念有所淡薄,性过失和性违法犯罪行为呈上升和低龄化趋势。为了了解和掌握开放城市广州中学生在性道德观念形成方面的情况和特点,以便为加强以性道德教育为核心的青春期性教育提供依据和建议,我们展开了本次中学生性道德观念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3.
对青少年开展青春期教育是现代社会文明无法迥避的现实问题,许多国家都在进行青少年性教育的探索,我们党和政府十分关切青春期教育工作的开展。在市区教育局和上海社科院青少所的指导下,我校六年多的青春期教育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也获得了较深刻的体会。一、青春期教育的途径和方法青春期教育是一项新的教育工作,要破除“无师自通论”、“教育危险论”、“封闭保险论”等错误观点,树立进行性教育是传播科学、宣传文明的观点。青春期教育包括生理、心理、伦理道德多方面内容,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应通过多种途径  相似文献   

14.
青春期教育,已经引起了世界许多国家的关注.我国的青春期教育从无到有,现在正处于一个发展推广的时期.本文试图就男女青少年性心理发展的性别差异做些探讨,以便进一步增强青春期教育的针对性与科学性.  相似文献   

15.
青春期是人生的转折关头是人生的“暴风骤雨”时期。当代青年的成长,遇到了两大挑战。一是以性成熟为标志的青春期的不断提前;二是日益剧烈的社会变革对青少年提出了愈来愈多的约束要求。如何教育青少年运用理性和知识的武器,使他们在这场挑战中成为强者,从而保证身心的健康发展,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是全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近几年来国家教委积极倡导青春期教育的研究,并由上海社科院青少所积极开展青春期教育制度,保障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6.
社区是青少年生活的重要载体,家庭在社区内相对经济地位、居住房屋的质量和社区的环境等都会影响青少年健康。研究使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两期数据分析社区因素对于青少年健康的效用,结果如下:青少年居住社区内的相对剥夺与其自评健康、精神健康和客观健康都显著相关,家庭在社区内相对经济地位越高青少年健康则越好。青少年居住质量越好,他们自评健康状况越好。青少年居住社区的环境越优(安全、卫生、无污染),他们的自评与精神健康越好。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这三者相关,但不能完全解释这三者对健康的效用。因此即使家庭经济状况不好,仍可以从卫生条件、社区安全等方面入手,提升青少年的健康状况。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需要家庭、社区和社会共同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7.
一、调查目的: 近年来上海对青少年青春期性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视,并已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青春期性教育工作应体现在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鉴于家长与学生的特殊关系,家庭应是青春期性教育的重要阵地。为了了解家庭青春期性教育的情况,为给进一步研究青春期性教育提供资料,推动家庭性教育的开展,我们作了本次调查。同时,这次调查也填补了家庭青春期性教育状况的空白。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是个人成长的关键阶段,但是这一时期他们的心智发育并不完全,在受到社会环境及网络环境中一些不良因素的冲击下,加之部分家庭、学校缺乏关爱及监管,青少年已经成为了犯罪的高危人群之一。目前我国青少年犯罪总体依然呈上升趋势,且犯罪模式向着低龄化、集团化、智能化发展,在国家改革发展的攻坚阶段,这必然会带来不小的社会问题,因此预防青少年犯罪显得尤为重要。预防青少年犯罪,家庭、学校及社会都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不断完善青少年犯罪预防措施,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9.
青春期是青少年一生成长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期,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易出现心理及行为问题,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已经成为良好社会发展和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面出发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策略,旨在为进一步增大心理健康教育投入度,对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与发展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在不同的情境下会表现出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品质.这些看起来互相矛盾的行为中哪些是真实自我(真我)的表现,哪些又是掩饰性的自我(假我)的表现呢?历史上对假我行为有临床心理学取向、社会心理学取向和发展心理学取向三种不同的解释,背后相应隐含了青少年三种不同的动机.西方最新研究综合考察了这三种动机和报告假我行为程度之间的联系,提出并验证了知觉到的父母/同伴支持对真我/假我行为影响的模型.另外,有关女性青春期失语现象的研究也支持了上述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