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村生态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生态振兴与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存在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内在耦合逻辑。当前乡村生态振兴面临经济、法治和文化等方面的问题,表现为绿色生产方式较为滞后、环境保护法治亟需健全以及农村生态文化发展比较薄弱等。因此,新时代推进乡村生态振兴,要推进绿色生态农业建设,完善农村生态法治建设,加强农村生态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缩小城乡差距的根本路径,是农村经济工作的总抓手。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大要求,针对新时代乡村振兴过程中农业发展滞后、生态环境恶化、乡土文化断裂、乡村治理无序、城乡差距悬殊的发展现状,加快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大力改善乡村人居环境,积极推动乡土文化复兴,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健全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解除后顾之忧,铺就文明底色,筑牢政治堡垒,提供制度供给。  相似文献   

3.
淄博市高度重视提高农业组织化工作,多措并举扶持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全市农合组织合作体系不断健全、层次不断提高、服务保障功能不断增强。面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全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也暴露出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农户参加合作组织积极性有差异、综合服务体系不健全以及制约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体制机制因素依然存在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通过加强工作领导、加大政策扶持、强化舆论引导依靠发展实绩吸引更多农户、健全完善乡村社区综合服务体系、深化农村管理体制改革等对策,从整体上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  相似文献   

4.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追溯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历史脉络、理论渊源,研究其主要推进路径,有利于更好地开展我国新时代农业农村工作。从历史脉络看,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历史逻辑;从理论逻辑看,乡村振兴战略依循了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和城乡关系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城乡融合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伟大实践;从推进路径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健全“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快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5.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有机载体,有效推动了农业规模化经营,有助于引导和促进劳动力流动,从而实现农村劳动力的优化配置。基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乡村振兴调查(CRRS)数据,选用Logit模型研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第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会促进劳动力的回流,但对劳动力流出无显著影响;第二,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村庄更容易吸引年龄较低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村劳动力的回流;第三,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吸引劳动力回流的过程中,参与过非农职业技术培训的农村劳动力更容易回流。基于此,从管理与服务方式、培育方向、人才培养和体制机制四个角度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为引导和优化农村劳动力的合理配置提供借鉴经验,对于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动建设农业强国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6.
农业与乡村研究的学术史表明,乡村振兴是现代城乡关系由分工对立到融合共生的演进结果,是人力资本投资、技术进步内生驱动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以人为本发展思想的乡村实现。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脱贫攻坚成果在新时代的巩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农业的落实、国家治理现代化在乡村的推进,关系到全面小康社会建成、高质量发展与国家长治久安。推进乡村产业培育与市场体系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与经济组织变革、集体所有制改革,有助于培育乡村振兴的经济动能,提升其战略实施成效。在决战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的交汇期,推动脱贫农户融入乡村产业振兴,既是农户现代化转型的内在需求,又为乡村振兴提供主体支撑。从乡村产业与脱贫农户融合共生的经济性质出发,提升农户经营能力,优化机制设计,推进不同脱贫农户经营乡村产业链的适宜环节,切实推动高质量脱贫与乡村产业振兴有序衔接。  相似文献   

7.
宋才发  朱意 《南都学坛》2014,34(6):110-113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和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一个崭新阶段,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所在。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迫切需要健全体制机制,具体地说,应当从以下三方面努力:一是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努力发展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二是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三是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保障农民在生产要素上的平等权益,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制机制,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共同构筑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8.
乡村振兴是实现农业强国的总抓手。农牧民作为乡村振兴的主要参与者、受益者和评价者无疑是推进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充分发挥农牧民参与乡村振兴的主体性是实现农业强国目标的根本力量保障。当前,激发农牧民振兴乡村的内生动力,要着力破解农牧民在参与乡村振兴中表现出的自主性不够、能动性不足和创造性不佳等问题,需要打破农牧民主体角色降格、主体性体认不足、收入分配制度不完善、自身能力较弱等现实藩篱,进而优化农牧民的主体实践空间,增加农牧民与乡村振兴成果的利益粘度,升级乡村人力资源体系的“造血”系统,以此重塑农牧民参与乡村振兴的主体性,为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汇聚人民力量。  相似文献   

9.
通过乡村振兴战略建设新时代乡村是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满足乡村人民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迫切需要。通过阐述乡村战略背景下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的时代意义,分析滕头村建设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的新时代乡村经验,凝练出构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的新时代乡村启示,即优化乡村的生态环境、培育特色产业和知名品牌、加强乡村文化教育、健全体制机制等。  相似文献   

10.
基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家庭农场经营的内在联系,从生产制度体系、安全预警体系、公众参与机制、乡村环保机制、资源利用管理、绿色农业发展等方面,探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改革方向与重点;从政策、管理、服务、培训和保障等方面,阐述绿色家庭农场建设与经营必须抓好的五个环节;同时,从农村新型经营体系创新、绿色农业规模经营、科技服务水平提升和农业经营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促进乡村绿色农业持续发展与有效经营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背景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近年来我国逐渐形成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企业为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传统小农经营相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经营规模、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也在土地流转、资金融通、服务体系和后继人才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要从完善新型农民培育体系、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加大农村金融扶持、改革城乡二元管理制度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2.
农村青年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奋斗者和接班人,培育农村青年奋斗精神和凝聚农村青年奋进力量,是高质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也是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坚实基础。从造就时代新人、传承民族精神、实现民族复兴三个角度分析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青年奋斗精神培育的价值,并分别从在思想淬炼中培育奋斗观念、在实践锻炼中培育奋斗作风、在环境熏陶中涵养奋斗品格三个层面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青年奋斗精神的培育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我国“三农”发展的重要战略,是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农村还存在着经济基础薄弱、制度结构松散、价值观念滞后、人才队伍短缺、市场培育不足等问题,这使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还存在一定的现实挑战。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发展乡村产业经济、强化政府职能作用、激发农民主体动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育乡村文化市场,对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民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新农村建设是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文化创意设计能够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素养,是创新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现阶段,新农村建设开始从要素供给向生态空间、文化传承、新消费载体转变,因此,要充分发挥文化创意设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培育乡村文化原创力,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丰富文化创意设计的多样性,打造乡村宜居风貌,以“创意农业、创意农村”全面助力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5.
<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发展,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是促进国家经济社会转型、实现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关键。与此同时,2021年4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第24条规定,国家健全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采取措施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提供教育培训、技术支持、创业指导等服务,培养本土人才,引导城市人才下乡,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促进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6.
培育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急需培育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这是新农村建设最为迫切的要求。新型农民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农民。新型农民应该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较高的技能素质、较强的经营能力。培育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前提,是将农村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必然要求,是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重要途径,是构建和谐农村的主要内容。培育新型农民要注重先进知识与技术的传播,注重农村先进生产经营方式的发展,注重民主法制意识的树立,注重制度体系的创新。培育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可以更充分地发挥新时期农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农村劳动力外流过程中,财政支农支出和农户生产投资降低农村劳动力流动成本,顺畅农村劳动力流动通道。变革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变革效率,引导农业生产性服务专业化发展,推动农户从生产管理走向经营管理,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降低农业生产经营成本,吸引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结合省级面板数据检验了理论分析假设,进一步分析发现,支持力度、线块整合等提高了地方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劳动力外流的促进作用,与农户生产短期投资较高的互补性提高了两者耦合效应对农村劳动力外流的促进作用。优化中央地方两级财政支农结构,引导农业生产性服务专业化发展,建设管理经营性农民队伍,有助于推动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8.
乡村组织振兴是乡村组织体系的系统构建,包括建立和完善以党的基层组织为核心、以村民自治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以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以各种经济社会服务组织为补充的组织体系。驻村第一书记兼具组织资源和乡村治理资源双重优势,为乡村组织振兴提供了干部人才支撑,在建强村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和为民办事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因特定的运行与考核方式,驻村第一书记制度对下负责机制还不够健全,一定程度弱化了村级党组织的组织功能,具体表现为驻村第一书记对村级党组织组织力建设重视不够、培育各类农村经济组织的动力不足、与村庄内部各治理主体互动不足、对乡村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帮扶成效不明显。在助推乡村组织振兴过程中,驻村第一书记要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目标,把增强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作为建强村党组织的着力点,因地制宜,创新拓展基层党组织对农村工作全面领导的实现路径,探索引领村级党组织组织力提升,推动“一肩挑”背景下村级党组织更加高效健康运行,并推进党组织引领各类村级组织积极发挥作用,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在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中,德治作为乡村治理的情感支撑,在增强自治有效性、弥补法治不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新时代乡村治理中德治仍存在一些问题:优秀传统道德观念作用弱化,乡规民约局限性突显,农村道德评价机制不完善,乡村精英人才大量流失等。因此,必须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重视乡规民约建设,健全道德评议体系,壮大乡村精英队伍等方面下工夫,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实现传统道德价值的现代性转化,推动乡村善治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全面繁荣农村经济须深化农村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我国农业现状的分析,集中就困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三农”问题进行了研究,从产权制度、经营制度、城镇化水平、人力资源素质、农业投入、分配体制及社会保障等方面分析了存在问题的成因。分别从家庭承包经营权永用制、培育和发展家庭农场、加快劳动力转移、发展农村合作化组织、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健全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多个角度探讨了深化农村改革的思路,以求不断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全面繁荣农村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