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图法>关于汉译外国文学作品的归类将差异极大的汉译外国文学与其原语文学混为一谈.汉译外国文学是一个庞大的文献系列,并从中国文学中逐渐独立出来,在<中图法>中宜另立"汉译外国文学"类.  相似文献   

2.
由于没有高瞻远瞩及详备统一的规划和组织协调,对西方经典汉译名称的一致性在学术研究方面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全盘观念,译者各自为阵,造成了汉译西方经典目录上的空白、断层和错层,同一作品的汉译名称差异颇大.这些对经典翻译和外国文学研究十分不利.有必要设立有效机制,构建汉译外国文学经典体系,统一汉译经典名称,完善外国文学经典翻译和研究的学术规范,以促进经典翻译和外国文学研究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林语堂的哲学思想,审美情趣,以及幽默风格这三个方面出发,论述了译者如何发挥主体性,从而使其汉译英作品在译入语文化土壤中枝繁叶茂,并在西方社会引起了很大的影响,为西方读者了解中国文化开启了一扇窗户。  相似文献   

4.
读者审美阅读的过程,是激发读者情感和促使读者对作品进行再创造的过程。要达到审美阅读的效果,应注重从美与丑的对比、审美感受、叙述动作、美的形态等方面入手,激发出读者欣赏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5.
《氓》和《孔雀东南飞》两部作品 ,尽管产生的时间、地域不同 ,但其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内容方面体现出的深刻的悲剧美打动着古今无数读者 ;两个主人公的性格 ,也分别具有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 ;而其悲剧性的结尾 ,更是具有震撼人心的悲壮之美。  相似文献   

6.
通过大量分析英语商标汉译的优秀译例 ,指出英语商标汉译应遵循的音美、意美、形美三标准 ,此外还应注意文化差异和民族差异对英语商标汉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许渊冲先生的文学翻译理论———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的引入与解释,继而论述了许先生 的这一理论在其文学翻译作品、尤其是在《汉英对照唐诗三百首》中的体现。通过对阅读许译唐诗三百首的具体例 子的一些分析,阐述其翻译理论中的音美、意美、形美的内涵,中国古代诗歌汉译英的诗体论原则,翻译即“再创”的 观点,强调汉译英时重视“神似”,以及在翻译艺术风格上运用“从心所欲,不逾距”的规则等,表明许先生的理论在 中国文学翻译、中国文学以及让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方面具有巨大的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无声电影的制作拍摄中,外国文学作品是中国电影人的创作源泉之一。我国早期的电影人具有非凡的国际视野,很多无声电影在制作时就直接在影片中加入了汉英双语字幕,以便于国际观众的欣赏,并利于输入国际市场。对于改编自外国文学作品的电影来说,就形成了非常有趣的双重翻译现象。以影片《一剪梅》为例,从意识形态、赞助人和诗学三个方面来考察我国早期电影制作中对外国文学作品的改写。在电影的对外翻译中,以国际观众为目标群体,译文中既存在对原著的尊重与保留,对目标语语言与文化的贴近,同时也保留了汉语中的语言、文化的差异性,使中英语言文化在杂合中得以融合。  相似文献   

9.
英文财经类书籍汉译时,应采取注释的方式对书中的度量衡计量单位进行转换,将原文中的英(美)制单位转换为公制单位,这样才能真正方便汉语读者理解和阅读。翻译从业人员应树立一丝不苟的职业精神,本着真正为读者服务的态度去工作,让度量衡这些小数字中体现出译者认真敬业的大精神。  相似文献   

10.
《新青年》杂志在中国现代革命史、思想史、文化史上,在中国新诗,乃至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发生与发展的历史上,都具有划时代和永久性的意义。《新青年》用白话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为中国现代白话文学的产生及其被接受的可能性,提供了一种创作文本的示范。胡适与陈独秀关于文学革命的对话也成为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的一次划时代的呼声。自《新青年》杂志陆续刊出新诗作品开始,还产生了"五四"以来中国新诗拥有的以审美、抒情、哲理三者相结合为抒情或叙事特性的艺术传统。周作人、刘半农、沈尹默等用诸多优秀的作品,向新诗历史和新诗读者们预言,五四时代的诗人们如何用探索实践完成了20世纪初期中国新诗从萌芽逐渐走向诗性美与人性美结合并渐趋成熟这样一份沉重而光荣的使命。  相似文献   

11.
文学作品的影像化改编大大拓展了影视文化发展的空间,不仅为影视文化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容资源,而且丰富了被改编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扩大了作品的传播范围,增强了作品的影响力,因而延展了文学作品的艺术生命。在文学作品的影像化过程中,外国文学作品特别是外国经典文学作品的中国影像化作为一种跨文化影像改编实践,已成为当今影坛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以《哈姆雷特》和《夜宴》为例,探讨了外国文学作品的中国影像化过程中文化冲突或碰撞及其影像化策略,讨论了外国文学作品中国影像化的文化意义和商业价值。  相似文献   

12.
在郭沫若早期创作的二十多篇小说中,有一类以作者身边琐事为题材,着重表现自我,并带有明显自叙传性质的作品,这就是他的“身边小说”。这类小说,不仅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也明显地留着外国文学影响的痕迹。这是无足怪的,因为“五四”以来的中国现代文学就是在西方文学的巨大影响和中西文化的大碰撞中萌生和发展起来的,正如冯至所指出的:“二、三十年代我们强调借鉴外国文学,那时大家读的外国文学作品多,在作品中体现出受外国文学影响的也较多”。郭沫若的小说创作当然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3.
契诃夫的戏剧作品在中国的译介、研究和舞台呈现是构成外国文学经典传播中的"契诃夫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契诃夫的戏剧在中国的译介迟于对其的研究,但一经译介后即引发了广泛的影响;契诃夫戏剧作品的"非戏剧化"倾向对中国现代戏剧及其舞台呈现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当代契诃夫戏剧作品的舞台呈现则表现出演绎化、多元化的特征。从契诃夫戏剧在中国的传播历程这一角度考查"契诃夫经验"对于研究外国文学经典传播具有借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概念功能:分析英诗汉译作品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念功能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之纯理功能思想之一,国内语言学家和翻译爱好者广泛应用该理论对中国古代诗词的英译作品进行描述和评价.笔者以概念功能思想为视角,以及物性结构为出发点,对英国诗人华兹华斯创作的诗歌<水仙>首节及其三个汉译本进行功能对比分析.研究旨在说明概念功能思想对客观描述、合理评价英文诗歌的汉译作品同样具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5.
契诃夫的戏剧作品在中国的译介、研究和舞台呈现是构成外国文学经典传播中的“契诃夫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契诃夫的戏剧在中国的译介迟于对其的研究,但一经译介后即引发了广泛的影响;契诃夫戏剧作品的“非戏剧化”倾向对中国现代戏剧及其舞台呈现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当代契诃夫戏剧作品的舞台呈现则表现出演绎化、多元化的特征.从契诃夫戏剧在中国的传播历程这一角度考查“契诃夫经验”对于研究外国文学经典传播具有借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阐释多元化是文学释义的必然形式,本文结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及其诗学理论,综合考察作者、文本、读者诸要素间相互作用的关系,从文本的开放性结构、作者"原意"的未定性和读者的阐发作用三方面,揭示出文学环境中阐释多元化形成的因素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7.
竹枝词是我国诗歌花园里的一朵芳香独特的奇葩。清代是竹枝词的繁荣时期,无论在语言风格、内容题材还是在反映社会现实等方面,都体现出了以俗为美的鲜明美感风貌。本文主要从作品的语言之美、内容之美、真实之美三个方面来论述竹枝词以俗为美的特质。  相似文献   

18.
文学作品中的色彩有奇妙的传情达意的作用。《雪国》是川端康成的著名作品。《雪国》中各种颜色交织,展现出独特的色彩美,红色在文中出现得最多。"红色"的翻译尤为重要。本文以三种著名的《雪国》中文译本的"红色"汉译作为分析基点,从塑造人物形象、表达内在情感、展示景物静态美和动态美、突出季节变化四个方面分析"红色"的翻译,探讨色彩翻译的技巧及要点所在。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现代文学诞生、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从文学流派、作品题材到创作方法等方面,曾经广泛地受到过外国文学的影响。研究这些现象,可以为当今的中外文学交流提供有益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深,文化的交流、碰撞已然十分普遍。在这一语境下,推进外国文学通识教育势在必行。作为一部外国文学通识教育教材,《外国文学经典二十讲》凭借“多区域、多族裔、多文体、多语种、多细节”的“五多”特点,在坚守中华文化主体立场的基础上,引导读者领略世界文学的多元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