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禹精神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将大禹精神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培育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取向,抵御西方价值渗透,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需要,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通过统筹推进课堂理论教学、校园文化熏陶、社会实践锻炼和网
络空间渗透“四个课堂”建设,将大禹精神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全过程,发挥协同育人效应,实现“立德树人”
的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2.
李锋清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46-50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创造的伟大思想体系。它是化解历史虚无主义等精神危机的思想武器,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天然载体,是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法宝。高校教师应该全面把握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科学内涵、历史发展及教育价值,丰富教育内容、优化教育方式、搭建教育阵地、营造教育氛围,凝聚精神力量,引导大学生自觉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内化为自身的价值选择,争当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3.
4.
庞丹丹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5,(4)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是在川藏、青藏公路修建和养护的艰难历程中形成的.“两路”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和价值取向.新时期弘扬“两路”精神对于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应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园文化建设以及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弘扬“两路”精神,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相似文献
5.
齐继东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6-9
社会的主流价值观随时代的进步而变化发展,它产生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并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得以检验并发挥作用.本文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必要性、面临的困境和融入的途径进行论述,借助大学生群体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7.
程倩春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5
无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和发展,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每一个重要方面,都渗透着科学精神的力量.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坚持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8.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湖南光荣的革命传统、丰富的文化资源和高度的政治觉悟,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湖南基因,是对百年党史中湖南担当的深刻写照。立足三湘大地,扎根潇湘沃土,深耕湖湘文化,深入挖掘好、提炼好和宣传好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湖南基因,切实把握其时代价值,有利于赓续红色血脉,激发昂扬斗志,传承革命精神,推动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9.
10.
王烁生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12):104-106
从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切入,分析加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抓住三个方面主要载体来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相似文献
11.
黄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7,(3):90-96
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长征精神,具有跨越时空、跨越民族的永恒价值。长征精神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鲜活教材和宝贵资源。高校应加强长征精神的理论研究,将长征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切实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 相似文献
12.
王静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8,(1):13-18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专业教育的全过程.这对创新高校专业教育教学、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有裨益.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要经历理论认知、思想内化、行为外化三个阶段.为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专业教育的路径可从四个方面尝试:专业课堂渗透、专业实践内化、专业教师引领和专门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3.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而倡导契约精神是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的重要举措.二者的要求与内涵存在一致性,因此有必要通过教育、实践和宣传,深化大学生契约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性培育. 相似文献
14.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之义.当前部分大学生中出现价值判断模糊化、集体理性与个体理性割裂、理想信念淡薄、网络道德失范等不良倾向,主要是由于家庭、学校、社会教育脱节,大学生功利化的价值取向,意识形态的冲击以及不良网络文化所造成的.因此,需要在教育目标、渠道、方式、机制等方面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予以发展.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术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理论、困境、对策等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增强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认识和把握。本文将目前学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研究进行归纳和梳理,以期促进该课题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张岚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0(2):132-135
大数据的发展创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载体,丰富了教育内容和形式,提升了教育精准度,助推教育向更高水平发展。当前环境下,高校开展大数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施教者综合素养不足、学生大数据素养缺失、教育内容不健全、信息平台不完善等问题。因此,高校应充分分析大数据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相融性,全面增强施教者的综合素养,提升学生的数据素养。同时,还应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完善大数据信息平台建设,不断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大数据技术支撑下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17.
李文靖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2(2)
反思精神作为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相一致,是我们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参照和重要力量源泉.反思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关键.反思精神是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主要特征,培育反思精神是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8.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发展实践中创造的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根基、价值旨向和科学内涵上高度契合。弘扬红色文化,有助于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延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载体,鲜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底色。将红色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坚定红色文化传播的政治导向,强化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加大红色文化的宣传力度,丰富红色文化的养成渠道。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积淀和彰显,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共同
遵循的一种价值追求、判断是非的标准和鉴别美丑的规则。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集中、稳定的表现形式和
载体就是大学精神。不同的大学有不同的大学精神的表达形式和内容,体现了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但都
必须符合和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和内涵,同时要为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做出贡献。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出发,可以尝试从三个层面来重新界定和理解大学精神的意涵。大
学精神的弘扬和传承,是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既要不断丰富和发展,又要在“四个融入”中培育
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西南石油大学的大学精神是“为祖国加油,为民族争气”,这一精神是学校在半个多世纪
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凝练和传承下来的,经历了孕育期、发展期、形成期三个阶段,是许多优良的传统、文化、理念和价
值导向等元素的概括、总结和升华的结晶,其精神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0.
邱峰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4):75-77
党的十八大后党中央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但当前高校大学生在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践行等方面还存在问题.高校辅导员应明确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者、引领者、监督者和解惑者的角色定位.辅导员通过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积极有效地开展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