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翻译研究的不断发展,翻译研究的对象和素材不断多元化。译本的副文本是译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翻译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副文本是译者现身的平台,直接体现了译者的翻译动机、翻译策略和意识形态。同时,副文本为研究译本在译入语社会文化语境中的生产、接受和传播机制提供线索。对译本副文本的研究为翻译研究带来新的视角,拓展了翻译研究的范围,并深化对纷繁复杂的翻译现象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3.
语际翻译与文化翻译——兼论中国传统典籍翻译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语际翻译不只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只有深谙的语和原语两种文化的译者,才能在译文中准确地表达出原语的文化意蕴。就中国传统典籍的对外翻译而言,只有交互使用异化和归化两种翻译方法,更多地保留中国文化的色彩,才能使世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准确而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典籍的翻译与研究——《楚辞》几种英译本得失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以<楚辞>英译为例,讨论中国典籍翻译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指出对典籍缺乏研究的翻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译本的质量,主要表现在1)原文本的多科性、多义性没有被很好传达;2)译本没能反映原文本研究的新成果;3)译者对原文本理解尚有错误.在此基础上,文章认为佛经汉译的经验对中国典籍外译具有参考价值,并对典籍翻译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副文本与翻译研究——以林译序跋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副文本理论关注处于正文本边缘的其他文本形式,也给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在翻译研究中,译序跋是呈现译作、译者及当时社会语境的最重要的副文本。《林琴南书话》是林纾翻译副文本的大汇集。通过对其中翻译副文本的统计分析,发现:林纾翻译副文本既有指向“书里边”的内容,完成对读者的作品导读;又有指向“书外边”的内容,折射出了当时历史语境下林纾的翻译目的功利性、翻译规范、文学比较观以及林纾翻译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6.
中国典籍翻译的现状是研究者多,成果多,但创新少.“四书”、“五经”翻译研究的多,其他典籍少.民族典籍翻译与研究蓬勃发展.需要研究的问题有以下四方面:思想类典籍需要新的切入角度,文学类典籍需要研究文学性,典籍翻译史急需梳理,对外传播要有新的路径.因此,在未来的翻译与研究实践中,国内外翻译家和翻译研究人员应多沟通、多交流,进一步厘清译者、读者之间的关系,多借鉴汉学家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模式,拓展对“大中华文库”的研究,多建翻译团队.  相似文献   

7.
分析法律推定的含义和分类,阐述法律解释中语言推定的内容、分类和意义,强调其对翻译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从中国本土阐释学资源中选取诸多义理对典籍翻译的多元阐译现象进行解释,发现中国阐释学思想对该现象具有充分的解释力,其中境域论论证了典籍翻译中的多元阐译是译者受其最切近层次境域所产生张力的产物,“原意”和“用心”论说明了文本意义的相对性和确定性,文本的“用心”可被视为翻译阐释的“知识”之界,而“虚心”论则可视为“德性”之界,典籍翻译中双重阐释之界的提出应和了中国两轮哲学的传统。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论翻译是中国文化典籍外译的一个重要而特殊的方面。中国传统文论翻译批评可采用的基本标准包括两个侧重点。其一,侧重考察在中国文化思想为本位基础上的文论思想传达之连贯性,看译文是否符合原文论的理论思想框架和原文本的基本表述特征;其二,侧重考察译文的文学艺术再现,看译文以旨在构建与异域视野的亲和力为目的的内容添加和言说方式调整,以及由此构建的译文文学形式特征。在批评实践中,若二者出现冲突,则以前者为主。中国传统文论翻译批评模式构建要点包括文本客体研究与主体研究、对原文和译文全部或抽样对比研究、效果评价和价值判断等。  相似文献   

10.
作为功能翻译理论创始人之一的莱斯,在其《翻译批评——潜能与局限》一书里提出翻译策略的选择和翻译批评都必须基于分析原文的文本类型。本文旨在阐述该理论的发展历程,以及我国翻译界对不同文本类型翻译的情况介绍。  相似文献   

11.
《副文本》是热拉尔·热奈特文本边界研究的重要成果,在文学研究中多有应用.介绍了副文本理论概要,分析了副文本理论自问世以来的传播及接受情况;然后梳理评介了副文本理论在国内外文学研究中的运用现状.研究发现副文本理论具有广阔的应用潜力,指出副文本理论的译介有待进一步加强,实际应用的可操作性有待提高,研究方法有待完善,研究范围需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相似文献   

12.
理雅各英译中国典籍在翻译史上享有重要地位,是理雅各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准确把握目标读者、取舍翻译原则和方法的结果。从译前、译中到译后,翻译活动的每一步都体现了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间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对理雅各译本形成过程的分析说明,译者作为翻译主体,应注重考量和协调翻译生态环境中的各影响因素,并与之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3.
张珂  卢星舟 《国际公关》2023,(13):53-55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蕴藏了极其丰富的文化瑰宝,映射出华夏民族的优秀精神面貌。现代国家交往中比拼的不仅仅是军事、科技、经济,还有软实力的全方位较量,软实力是国家保持长久优势的基础力量,而传统文化作为软实力的重要载体早已成为共识。本文分析了新时代背景下中国软实力的构成内容和传统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就如何创新创建文化软实力给出了几点策略。  相似文献   

14.
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和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是著名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翻译理论的核心,本文试以D.W.卡罗尔(David W.Carroll)所著的《语言心理学》(Psychology of Language)为例,阐述语义与交际翻译在“信息型文本”翻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法治“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要求,就是在法治理念的指导下,加强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法律交流,加深对共建国家立法情况的了解,这需要以扫除共建国家立法文本的语言障碍为前提,并通过翻译“一带一路”国家立法文本来实现。然而目前,我国对于“一带一路”国家立法文本的翻译工作尚滞后于“一带一路”建设的整体步伐。在法治“一带一路”建设中,立法文本的翻译有着突出的必要性。我国应更好地规划和开展针对“一带一路”国家立法文本的翻译工作,在翻译的技术层面设置明确的指导原则,妥善规划对于立法文本的选择,并且关注“一带一路”立法文本翻译的人才培养和机构建设,为“一带一路”建设的行稳致远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6.
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中国传统文化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对学生的身心素质、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具有独特的作用。我们要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导向作用,在实践中找到传统与现实的结合点,实现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的有机统一,以培养和谐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17.
“方块布依字”及其在布依族宗教典籍传承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块布依字”是布依族民间流传的一种仿汉字的记音符号 ,主要通行于宗教职业者群体。布依族宗教经文手抄本中的用字和造字方法主要有四种 ,或用与布依语相同或相近的音来记录该语音 ,或根据布依语词义、用汉语方块字的字符重新造字 ,或用与布依语同义的词来记录 ,或直接用汉字本身来记录。“方块布依字”在布依族宗教典籍及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形神观是中国传统绘画和文学翻译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本文从东晋顾恺之和现代傅雷的形神现学习认识切入,从理论、实践以及审美等角度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和文学翻译理论中的‘形神观'进行对比研究,以期获得有益的启示.从而丰富和拓宽文学翻译研究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历史上印度文明对中国文明的影响通过佛教而实现,佛教又通过翻译而传入中国并中国化,佛经翻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翻译在佛教传入中国中究竟发生了何种影响,这些影响又是如何发生的,却并非不言自明,而无论佛教教理在翻译过程中做出了何种适应中土价值的变通,佛理佛经在中国化过程中有过何种适应中土具体情况的传播方式和翻译机制,佛经翻译对中国文明的成长都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随着国际学术交流不断地深入和学科界域的持续打破,一些全新的研究视角,诸如以视觉文化、文学图像论和文图学等为切入点的绘画研究,已逐渐成为艺术研究的新潮流。但“主副文本互文性”阐释运用到中国绘画研究中,似更为贴切。《诗与画:宋代宗室的艺术栖居》一书,尝试以法国叙事学家热拉尔·热奈特的基于文学研究的副文本理论,切入中国古典绘画的研究,倡导绘画主文本(画幅)与副文本(题跋、题记、印鉴、花押等)的互文性阐释,主张细读绘画主文本衍生而来的所有副文本,再回归主文本,建立主副文本之间畅通的对话渠道。此学科交叉的多元视角,结合传统的文字文献和书画文献的细致考辨、细腻分析,道出前人所未道、发掘画幅诸多幽隐之意,这是中国绘画研究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值得肯定与倡导。此书尝试建立的中国绘画主副文本互文阐释的研究程式,若移植到宗室之外的画家群体与个体研究,必将开拓出中国绘画研究的新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