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康熙字典·贝部》:“,《篇韵》音躉(dun),别寄异物也。亦书作趸。”《中华大字典》在“”字下注“东本切,音躉,阮韵。别寄异物也。[见《篇韵》。]”《中文大辞典》、《大汉和辞典》亦均据《篇韵》音“躉”。查《改并五音类聚四声篇海  相似文献   

2.
“合欢”解     
汉代的诗歌中多处用到“合欢”一词,如《古诗》中的“合欢被”、《怨歌行》的“合欢扇”、《羽林郎》的“合欢襦”等。肖统的《昭明文选》选录了《古诗》和《怨歌行》,注者对“合欢”并无解释,仅引此注彼;及到近人闻一多的《诗选与校笺》也沿袭此法,如《羽林郎》“广袖合欢襦”下注云:“《怨歌行》日‘裁为合欢扇’,《古诗》日‘裁为合欢被’”“合欢”究竟是啥,并无解释。今人则将“合欢”解为一种图案花纹,如北京大学编的《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在《怨歌行》一诗的注中说:“‘合欢’是一种对称的图案花纹,用以象微和合欢乐之意。如《古诗》‘文彩双鸳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同志《蝶恋花·答李淑一》中“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的“且”字,不应理解为“姑且”而应作“皆”讲。万里长空之众仙子皆为忠魂而舞,句通意顺,无丝毫牵强之意。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卷八云:“且”犹“并”也。“且”训“并”,“并”亦训“且”。《论衡·非韩》篇:“此所谓文武张设,德力且足者也。”又,同书卷十云:“并”,“皆”也。这是非常明白的。“且”和“并”既可互训,而“并”可训为“皆”则“且”当然亦可训为“皆”了。上面裴书举引的王充《论衡》“此所谓文武张设,德力且足者也”句中的“且”,就可以当“并”或“皆”讲.  相似文献   

4.
法学界对于我国《合同法》第 4条确立的“合同自愿”原则 ,一直有较多的争论。本文就《合同法》中“合同自愿”原则与“合同自由”原则争论的缘起及“合同自愿”原则的过渡性特征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 ,未来中国的《合同法》(或《民法典》)中确立“合同自由”原则是必然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释“直”     
高一语文教材把《伐檀》中的“直”释为“平”,我认为不正确。应释为“不弯曲”才通。试举如下三条理由: 一、从词义史来看. 许慎《说文解字》:“正见也。”《辞海》:“不弯曲”。其他义项也无作“平”讲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与‘曲’相对。”并例举《荀子·劝学》:“木受绳则直”.同样,其他义项也无作“平”解的。  相似文献   

6.
“母猴”辨     
《辞书研究》1982年第3期所载冯英子同志《不要泥古》一文,在谈到“玃”字的释义时说: 按《辞源》的说法,是“大猴也”,按照《辞海>的说法,是“大母猴也”。究竟是“大猴”还是:“大母猴”?《吕氏春秋>说:“玃似母猴”,既然是“似”,可见并不是“是”。是否母猴,在疑似之间。查《唐宋传奇·补江总白猿传》中说:“见大白  相似文献   

7.
“风”是个多义字。新编《辞海》“风”字收有十几个义项。《尔雅》释“风”、《古今图书集成》“风”字条、《经籍纂诂》“风”字条均收有多个意义。在“风”的诸多意义中,“空气流动的现象”(新编《辞海》)是其本义,又是其常用义,《说文》:“风,八风也”,“八风”,即“八节风”说的正是“风”字本义。“风”本义之外的其他意义,一般字书中均有训释,也不乏用例,本文不涉。但“风”字有一个“景象”义,颇令人费解: 《辞海》:风,景象,如“风景”“风光”。“风景”中的“风”字,为何训释为“景象”,不见典籍,小学和训诂中也查无先例。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词诠》、《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书对“何其”之“其”的解释提出商榷。通过对“何其”进行历时的考察,认为这里的“其”是指示代词,意义为“那样”、“那么”。  相似文献   

9.
本文参考《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注》、《论语》全书以及前人有关著述,对《论语》“有耻且格”之“格”进行了新的解释,指出“格”有“安”义。  相似文献   

10.
释“很”     
《汉语成语词典》(甘肃师大中文系编写)“羊狠狼贪”条中将“狠”字训为“狠心”,并指出该成语语本《史记·项羽本纪》,“原指为人凶狠,争夺权势”。对此本人尚有异议。查《史记·项羽本纪》原文为:(宋义)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文中之“很”用的是本义,当训为“不听从”,决非“狠心”、“凶狠”之意。《说文》:“很,不听从也。”正是释的本义。《汉语成语词典》既指出“语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的赠、和、答、送类诗歌表现出来的却是浓浓的"致意性".这"致意性"由这类诗题表现的创作主体与特定接受对象的目的关系和诗歌的具体内容而构成.它作用于接受对象的行为,即通过向特定接受对象表示某种意愿而作用于特殊的接受对象,如让去做什么或不做什么,使特定接受对象认识到应该怎样,不能怎样,或使特定接受对象产生某种情态.因而,这类诗歌的创作,原本不是为着"文学",而是为着沟通人际关系,往往带有浓厚的"理念"色彩,"致意性"实为它实用本质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沈德潜在遴选清代前期诗歌时,十分强调“诗中有人,诗外有事”。得到其特别重视的“贰臣”诗人的入选作品尤其体现了这一原则。通过这些诗人及其作品,也可见清代诗歌创作与时势人心的密切关系,而诗史互证、以诗见史、因史明诗,则为清诗研究中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诗与情性之关系,历来就是传统诗学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在古代"诗学大传统"之参照下,研究黔中"诗学小传统"中关于诗与情性关系,讨论"诗本情正"与"诗本情真"之内涵,以及真情、正情之特点,和培育、锻炼真情、正情之不同方式。以为黔中"诗学小传统"不仅传承"诗学大传统"的种种观点,而且在特定的地域环境之影响下,形成了一些独特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宋代文人确立了杜甫诗"诗史"的地位,但这种说法到明代中叶遇到责难。名儒杨慎首先提出了反对意见,并引起明代文人的争论。杨慎反"诗史"之说,其论固偏,然其阐释意向却值得重视,他并非质疑"诗史"说本身,他的真实目的在于突破宋人诗学的限制。它造成了明代诗学的两大突破,一是对"诗史"的全新理解诠释,二是不再以"诗史"作为杜诗的最高评价。其说间接推进了明代诗学的自立,这表现在对宋人释杜的否定评价,乃至对整个宋人诗学否定。  相似文献   

15.
疑《鲁颂》《商颂》非《颂》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颂》、《鲁颂》、《商颂》,并称《诗经》三《颂》。但是无论从鲁、宋的诸侯国地位与周王室天子之国的地位绝然不能等列的礼仪角度理论,还是从《鲁颂》、《商颂》之诗与《周颂》之诗章句构成体式?格不合的角度考察,《鲁颂》、《商颂》实非《颂》诗之属类。其所以入于《颂》,乃是由于孔子修订整理《诗经》时人为错编所致。  相似文献   

16.
晚唐诗人许浑其诗被不少诗家指为“气格卑弱”、“气未深厚”,此论实为不当。许浑诗歌无处不充满“气”,包含作者的人格情志之“气”、声律的抑扬顿挫之“气”、结构的整密严谨之“气”、辞句的工整精切之“气”。  相似文献   

17.
对于徐志摩诗歌的评价上,学术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本文就诗人自评的"情感的无关拦的泛滥"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本文认为,仅以诗人的自述材料作为评价他作品的证据是很不科学的;所谓"无关拦"也不应该理解为自贬.文章从情感性质、形式性质以及二者之间关系三方面分析,认为这是诗人表达他诗歌创作的性灵状态和无拘束精神,是与五四精神合拍的.我们应该给予徐志摩及其诗歌科学客观而且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在唐诗研究领域,“唐诗与西域文化”的研究意识在20世纪已经完全形成,并在微观研究方面取得了比较丰富的成果,但宏观研究尚未全面展开;地域文化与唐代诗歌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而“唐诗与西域文化”研究却难预其流;同时唐代文化研究、文化交流史研究、西域研究等领域的成果则在客观上又为“唐诗与西域文化”研究的全面推进提供了重要的材料基础。因此,“唐诗与西域文化”研究范式的转型是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9.
“追醉逐梦”是晚唐五代大多数文人的共同心态,“醉梦词”由此而大量产生,成为词坛一道特殊的风景线。从艺术特色而言,“醉梦词”既体现了晚唐五代文人词“绮怨”的总体风格,又具有自身独特的艺术个性,主要表现为“醉词”的真率热烈之美和“梦词”的朦胧幽约之美。  相似文献   

20.
"文化大革命"时期诗歌的复杂性和丰富性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地上诗坛"与"地下诗坛",以及两个诗坛内各类诗歌之间存在着互相交织、纵贯的关联性;二是"干校诗歌"、"知青诗歌"和"天安门诗歌"同类题材诗歌文本互相辩驳对比的互文性;三是各类诗歌的创作场域、抒情姿态、生产方式、传播方式、阅读效果的多样化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