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自中世纪创立大学以来,经历了两次"学术革命",即先后将"研究"和"创业"作为新的学术任务引入,相应地也孕育了两种全新的大学理念和模式:研究型大学和创业型大学.创业型大学是在研究型大学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是研究型大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并以其创业活动和实质性贡献引导着大学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2.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1)
<正> 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践相结合的六十多年中,有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把革命引向胜利。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建国三十多年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开始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历史向我们揭示,毛泽东和邓小平之所以能领导这两次飞跃,是因为他们都遵循一条共同的思想理论路线——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从这 相似文献
3.
消费文化转型的激励机制与“两型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式军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4)
消费文化具有引导、凝聚和激励的社会效应,实现消费文化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对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在明确两型社会消费文化转型取向的基础上,探求消费文化转型的激励机制,以期对推动两型社会的构建进程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汪青松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1-3,11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知识经济的本质是以追求知识价值不断更新为目标的经济,这就要求高等教 育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以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本文剖析了素质教育的 深层内涵,指出加强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并从宏观方面探讨了进行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王学启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3,(3)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中国有史以来“两次伟大革命”这个新的概念。深刻理解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两次伟大革命的涵义及其相互关系。对于进一步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试图对此谈些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徐扬尚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
本文通过对中国文化史上的三次文化转型期:汉唐时期、近代鸦片战争时期及“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二十世纪末期的文化形态的考察,剖析了文化发展过程中由单一文化系统造成的自我设限──封闭模式到吸收他种系统之后文化走向解构──沟通──重构的规律,指出文化转型的积极意义与比较文学注重沟通、对话、交流的本质精神是契合的,实质上二者之间是互为前提、互为因果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7.
现代性、历史断裂与中国社会文化转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任剑涛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57-66
现代性问题与现代化的社会变迁紧密联系在一起.现代性的反思是现代化深度发展的产物.现代性在整体上以历史的断裂为其特性.这种断裂表现在现代性的动力、制度架构与日常生活理念三个方面.中国是在现代性的普世化进程中与现代性问题遭遇的.中国的现代论说,在现代性问题上具有通约性."五四"在现代性的断裂背景上获得辩护理由.而现代性具有中国的特殊问题性,在自我认同的基点上,筹划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的现代性格局,已经成为我们讨论现代性问题的当然取向.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中国有史以来“两次伟大革命”这个新的概念.深刻理解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两次伟大革命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对于进一步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试图对此谈些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李普者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3(1):54-58
文化心理是人类社会现象中一个重要层面,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社会的主体是人,社会的发展需要人去实现。中国各少数民族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他们的文化心理必然对社会发展产生影响。如果这一主观因素符合时代要求,那么它将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否则就起阻碍作用。因此,随着民族地区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必然转型。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转型就是价值观念结构关系的转型、政治价值观念的变化、经济价值观念的变化和伦理价值观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11.
高强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12-18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黄帝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研究黄帝文化,传承黄帝文化,弘扬黄帝精神,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研究黄帝文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对黄帝文化的发展历程与内涵等进行研究,认为黄帝文化指的是黄帝族创造的并经后世传承、阐释和重构的文化,黄帝文化与中华民族相生相伴,双向互动。中华民族经常处于多核凝聚的状态,以黄帝文化为基础、包容了各民族文化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导性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而黄帝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精神滥觞于黄帝时代,发端于黄帝文化,“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黄帝精神,符合时代需要,是复兴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黄帝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源、中华民族之根,欲复兴中华民族,必先复兴中华优秀文化;欲复兴中华优秀文化,必先传承黄帝文化、弘扬黄帝精神。 相似文献
12.
伟大的民族复兴需要先进文化的指导。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 ,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实践证明 ,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才能引导中国人民实现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3.
14.
中国社会认同的现代化转型:政治与文化的向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勇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7(5):90-94
从学理上来讲,认同包含着政治和文化两重含义,但是对于以儒家文化认同为核心的中华帝国而言,其实体本身就是一个文化与政治的结合。进入近代以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被迫纳入到新的现代国家主权体系中,而全球化所引发的认同碎片化更加加剧了原有嵌入体系的破坏。 相似文献
15.
消费社会语境下的文化转型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馥颖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20):53-56
与消费社会的到来相应,思想文化领域也会发生深刻转型。消费社会语境下的文化具有显著的商品性、大众性、娱乐性和弱意识形态性。当下中国消费社会性征日趋显现,公益性文化向盈利性文化转型、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转型、文本文化向视觉文化转型三大形态的文化转型,在当下中国尤其值得关注,文化转型和重建呈现"和合"趋势。与此同时,文化启蒙、文化纬度提升成为文化发展的强烈欲求。在消费社会语境下,推进当下中国的文化转型,需要着力做好繁荣大众文化、振兴文化产业、改革创新主导文化和精英文化三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6.
美国第一次镀金时代发生在19世纪中后期,南北战争后经济快速扩张,一路高歌猛进。第二次镀金时代是指从里根执政到2007年金融大危机之前的二十多年,经济再一次放量增长,持续繁荣。然而,经济上的增长并非零代价,它伴随着对弱势劳动群体利益的牺牲、对社会长远利益的忽视以及对自然资源的滥用。美国两次镀金时代所产生的问题以及政府对应的调控措施希望能为发展中的中国提供些许借鉴。 相似文献
17.
乔联蓉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8(12):175-177
从辩正的观点和实践的观点出发看问题,"次道德"是社会转型过程中复杂的道德现象之一。它广泛存在于社会的道德实践中,是一种客观现实。"次道德"向人们昭示了一种在违反道德后再次进行道德选择进而回归道德的可能,符合辩证的思维方法,表现了道德观念对人的深层调控,具有一定的道德价值。 相似文献
18.
陈国清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
通过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和遵义会议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认为中共历史上这两次带有伟大转折意义的会议,至少在三个方面是相同或相似的:两会召开的动因都是为了结束“危机和挫折”;两会的灵魂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两会为标志,中共第一代、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始形成和建立。同时,还指出,两会给我们留下的宝贵启迪,对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社会转型期民主文化转型基本经验体现在基本影响和动力作用两方面。基本影响包括社会转型对民主文化转型的基本规定与社会转型作用下民主文化转型所体现出的重要特征。动力作用包括社会技术形态转型、社会交换形态转型、社会主体形态转型以及全球化等对民主文化转型的动力作用。 相似文献
20.
社会体育是人民群众在现代生存方式下不可缺少的文化形态。本文认为 ,现代社会体育的建立与发展需要人的自我生成、自我创造的能力 ,需要人的文明素质的提高和人的现代化 ,精神文化转型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动力和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