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看不见的人》中黑人的自我异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看不见的人》中,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艾里森表现了黑人在寻求自我价值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异化现象,表达了对因双重身份(既是美国人又是黑人)而产生异化感的黑人的同情。本文探讨了《看不见的人》中人物的异化感及其产生的原因,以及黑人自我认识、自我发现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艾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揭示了美国黑人在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制度下的生存困境,是一幕探索自我和实现自我的道德悲剧。主人公通过探索自我的艰辛历程,确立了黑人只有遵从自己的传统文化,发扬黑人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建立正确的道德秩序,才能在白人的主流社会中找到自我和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进入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境界。借鉴艾里森的道德价值观,对于中华民族在全球化的潮流中保持自己民族的独立性,主动借鉴西方文化中有益的东西,同时又能发扬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讨了艾里森的《看不见的人》的叙事艺术 ,认为 ,在《看不见的人》中 ,艾里森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模式讲述他的故事 ,并用“预叙”的方式将结尾寓于序曲之中 ,采用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手法 ,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4.
拉尔夫.艾里森的巨作《看不见的人》于1952年出版,讲述了一位黑人青年寻找自我身份的故事。为了突出对自我的寻求与发现这一主题,作者针对分析自我经历和生存社会,提出了主人公追寻自我的过程,也正是他的梦想破灭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论《无形人》中的文化身份探寻及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建苹  骆洪 《学术探索》2007,(6):134-136
在多元文化并存的美国社会里,"文化身份"已成为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话题。艾里森的小说《无形人》深刻反映了这一主题。本文基于霍尔的"文化身份"理论,剖析了主人公对文化身份探寻的历史和思想历程,这也是黑人群体表露心声、认识世界、努力建构自我身份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苏东彦 《理论界》2009,(5):174-175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越来越多元化或多极化的世界,当代世界文化已经不可能再是西方中心主义的话语,所以关注文化的冲突与整合成为势所必然.美国黑人小说<看不见的人>就是一部表现不同种族文化冲突与对立的著作.本文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对<看不见的人>进行了再分析,通过分析黑白两种文化的冲突与对立,以及主人公在这种冲突中找寻自我的过程,并结合艾里森在书中运用的艺术手法,认为作者艾里森揭示了美国种族差异与对立的根源,即一种建立在政治经济不平等基础上的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扭曲与漠视.  相似文献   

7.
《江西社会科学》2016,(8):103-106
学界普遍认为《荷马史诗》是西方小说的源头和胚胎,它对西方小说甚至整个文学的影响是深入骨髓的。结构方面,《荷马史诗》通过主人公个人的经历将整个故事串联起来形成情节,这种被称为"一根绳子"的结构方式也是以后其他叙事门类如骑士传奇、流浪汉小说等的最主要结构方式。可以说,《荷马史诗》直接孕育了后世的传奇和流浪汉小说。同时,《荷马史诗》中的人物形象,传达了荷马时代对人的观念诉求,也影响了后世对人性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诗经》伤春悲秋之作,通过对春与秋这两个物候的描写,将春光秋色典型化美感效应凝结在饱含社会人生内容的艺术载体中,成为中国文学中伤春主题和悲秋主题的滥觞。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珍惜人生,爱惜光阴,尊重自我价值的普遍观念,而《诗经》是最早将这种思想艺术化的文学作品。《诗经》多样化艺术的形式中,以抒情言悲收束通篇,占显要位置,启发了中国文学对结尾艺术的追求。  相似文献   

9.
《看不见的人》中的象征意蕴探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看不见的人》是现代美国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作品,被誉为一部以现代人寻求自我为主题的现代寓言小说。而蕴含在这部小说各个层面的象征,有力地深化了这个主题。“个人化”的象征体系是作品的最大特征,如结构象征、人物象征、视觉象征、身份象征以及语言层面的诸多象征意象。  相似文献   

10.
张艳清  张燕楠 《理论界》2006,(4):184-185
本文在与“圣经”原型的对照中,作者从另一个视角分析了托马斯·哈代《卡斯特桥市长》中的主人公边克·亨察尔悲剧:人束缚于来自自我的弱点——嫉妒和野心。《圣经》作为西方文化遗产对西方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卡斯特桥市长》可视为圣经文化产物之一。对《旧约·撒母耳记》中扫罗与大卫的故事和《卡斯特桥市长》中亨察尔与伐尔伏雷故事比较研究,使我们不难看出人与自我的冲突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11.
易立君 《云梦学刊》2006,27(1):109-110,136
美国著名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以“柏油娃”的神话故事作为他的小说《看不见的人》的基本结构来反映黑人以及现代人类面临的“无形”的真实困境。作品内涵深刻,艺术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2.
黑人作家拉尔文·艾里森的《看不见的人》是美国文学史上十分重要的一部作品。他从存在主义的观点出发,深刻地揭示了美国白人文化和黑人文化传统的激烈冲突以及在这冲突中人们寻找自我本质和价值,实现真正存在的这一主题。文章试图用萨特的存在主义观点来探讨《看不见的人》,并从其"存在方式"入手,详细地分析了主人公由"不自由"到"自由"及"没有责任"到"负起责任"的转变,及其最终获得人性,实现自我真正存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看不见的人》描写了天真的黑人青年在美国社会中追求理想、渴望自我实现过程中的苦闷、迷惘和失落感。为了表现其主题,作者调动了一切艺术手段,包括运用现实主义、现代主义、黑人民间文化等手段。这也为小说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4.
邓格红 《云梦学刊》2001,22(3):74-77
《老人与海》既突出地表现了基督教精神,又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有了新的创造,作品中的三个人物恰似一个新的三位一体,预示了一种新的信仰的开始.  相似文献   

15.
托尼·莫里森作为美国黑人文学的杰出代表,在白人文化统治的社会中刻画了很多思想最终觉悟并能够担当黑人文化传统重任的黑人形象,她为重构被奴役而抹杀了的黑人文化身份而摇旗呐喊,使其小说充满了同情、希望和力量。她的小说根植于黑人文化传统,展现了那段不容遗忘的历史。重新建构了美国黑人的文化身份是莫里森本人对美国文学最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论贝娄小说的艺术特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克尔·贝娄写小说有两个特点 :一是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 ;二是主人公的流浪意识。这两个特点使他创造了自己与众不同的艺术表现风格 ,即传统的流浪汉叙述模式与现代的意识流手法相结合。二者的完美结合使贝娄在众多的现代派作家中独树一帜 ,并在全世界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吴钧 《齐鲁学刊》2005,(2):104-106
《紫色》是美国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爱丽斯·沃克的代表作,发表于1982年,继而在美国引起轰动,次 年获得美国普利策文学奖。《紫色》以它并不复杂,然而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故事情节,新颖别致的书信叙事文 体,充分应用颜色比喻象征等艺术手法,生动地揭示了美国社会至今仍存在着的重大问题--黑人妇女所遭受的 种族和性别的双重歧视。这部小说一经问世,西方评论家们就褒贬不一,众说纷纭。以颜色比喻为线索,这部作品 揭示了黑人妇女漫长的自救道路。  相似文献   

18.
刘琳 《晋阳学刊》2009,(2):36-39
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对古典“经济人”思想的批判,是马克思在科学唯物史观的视野中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的经济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不仅批判了古典“经济人”思想的抽象性质,而且批判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从抽象的“经济人”思想出发来“对一种他不知道历史来源的经济关系的起源作历史哲学的说明”(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辩护论思想,并由此出发展开了对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伦理价值观的深刻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