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消费文化与现代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消费文化是一个多学科的研究领域 ,它的思想是 ,在所有的人类社会中 ,消费都是一种基本的文化结构 ,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文化再生产和物质再生产中是不可或缺的。“消费文化”通常是指资本主义社会组织消费的方式 ,它在社会中的重要性自 1 8世纪以后逐渐增加 ,到 2 0世纪又经历了几个重大改革阶段。在消费文化中 ,消费主要采取商品消费的形式 ,即通过市场交换来获得物品 ,而不是直接使用生产出来的产品。现代消费采取的这种形式寓意深刻 ,而这正是消费文化研究的内容。例如 ,消费文化研究商品的意义如何在生产、销售和消费过程中产生、传…  相似文献   

2.
赵德勇  敬海新 《社科纵横》2008,23(8):112-114
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分野是现代生活的一个基本状态,健康发展的公共领域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它对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政治文明建设、公民文化形成意义重大.这集中体现为它的政治合法性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等.  相似文献   

3.
公民民主文化特点是一种以公共理性为引导,倡导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和政治正义观念的文化,它是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指引现代社会民主政治发展方向,并保证其真正落实。在建构公民的民主文化中,在公共理性视角下,树立公民意识,明确责任和义务的观念并寻求在公共领域中的权力和公共舆论的批判精神和监督意识。  相似文献   

4.
一消费与生产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的重要课题。马克思认为,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循环和发展中,生产是第一位的,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结,也是再生产的起点。生产决定着消费,但是消费又对生产起反作用,它可以促进生产的发展,也可以延缓和阻碍生产的发展。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力,在于消费可以反馈于生产,指导生产,为生产指引方向,开辟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社会经济运行是在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相互联系与协调发展中实现的。社会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生产决定消费,但消费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生产。这种决定不仅表现为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动机和市场,还表现为消费增长方式最终地决定着经济增长方式,因为经济增长归根结底要受到消费增长的约束。我国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生产力,已使社会经济面貌和居民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到本世纪SO年代末和叨年代初,我国绝大多数居民已经解决了温饱,开始迈向小康阶段。小康和温饱的最大差别在于居民生活追求的指向不一样,温饱时期…  相似文献   

6.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的,这种生产关系是指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在内的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消费作为这个总过程的一个环节,显然是属于经济学研究范围内的一个课题。广义的消费包括生产的消费与个人的消费两种。生产的消费是指通过人的劳动把各种原料材料转形为某种新的产品,这种消费实际上就是生产本身。本文谈的消费,是指狭义的个人消费,即为保证人的生活和享受所必需的各种消费资料的消费。政治经济学不能孤立地研究消费本身,而是联系着生产、交换和分配来研究消费问题的。 就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公共经济是社会公共部门为增进公共福利通过政府调控而进行的公共物品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的总称.民间经济是个人、企业等经济主体在市场机制调节下,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进行私人物品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经济活动的总称.公共经济与民间经济是对立统一的逻辑关系:一方面,公共经济与民间经济统一于经济实践中,后者是前者的前提和基础,前者为后者提供服务和保障,二者同时产生,并有着类似的运行机制;另一方面,二者在主体、目的、功能、运行机制、满足需要的性质及客体等方面相互区别,又在资源占有和社会经济系统中此消彼长;另外,二者的良性互动促进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前,我国公共经济、民间经济领域存在着大童问题,只有优化二者关系使之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达至帕累托最优状态才有利于实现包容性增长和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8.
赵剑 《社会工作》2011,(22):27-29
哈贝马斯意义上经典公共领域概念是国内外社会政治文明研究中的一个前沿性问题。新时期,由网络媒介技术迅猛发展带来了中国社会公共领域范畴的重塑或超越。同时,在当前网络公共领域社会化的中国语境下,对网络公共领域的功能与建构研究对我们探讨中国社会结构转型及民主进程发展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力求以网络公共领域中的具体恶搞事件为例,阐释网络公共领域的相关公共参与和社会功能问题,并进一步寻找出国家与社会相关实体对其积极构建路径的有利因素,促进公民公共参与和民主进程。  相似文献   

9.
有机的公共生活:从责任建构民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尚立 《社会》2006,26(3):1-23
现代民主的产生以国家与社会二元分化为前提,但其成长却有赖于两者之间的协调、平衡或合作,公共生活由此产生。所以,民主的成长,不仅需要制度建构,而且需要公共生活的建构。不同的民主形态形成不同的公共生活,可将其概括为三种:组织化的公共生活、私域性的公共生活和有机的公共生活。公共生活的每一次演进,都意味着民主体系的成长。战后,人类民主发展创造了与之相适应的有机的公共生活。有机的公共生活是社会与国家有机互动,共同创造的,而国家与社会恪守各自权利所形成的责任要求,是这种公共生活的基础。这体现了民主生活的另一种建构形式,即从责任建构民主。  相似文献   

10.
北京公共文化建设的大力投入与服务效能之间产生反差的主要原因,在于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公共领域.本文在借鉴国外公共领域合理化论点的基础上,从满足社会公众文化需求的角度出发,指出赋予基层文化站点以文化公共领域的定位和功能、扶持引导多种类型文化公共领域的形成、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适用性、创新体制机制、提升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治理能力,是构建北京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途径和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1.
旅游活动就其本身来说是人类社会的一种主要用来满足人们发展和享乐需要的生活消费活动。它在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处于消费环节,对于社会生产、分配、交换以及其它各种消费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本文仅就旅游消费对现代劳动力再生产的影响作用,谈一点粗浅的看法。劳动力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和内在要素。物质资料再生产从根本上决定着劳动力再生产,同时又受制于劳动力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物质资料再生产的规模和水平。而劳动力再生产过程实际上就是物质文化生活资料和劳务的消费过程,物质文化生活资料和劳务的数量与质量决定着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随着第三次科技革  相似文献   

12.
中央公园与民初北京社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央公园是北京城第一个近代意义上的“公园”,作为一个新兴的城市公共空间,中央公园接纳了近代社会生活的大量内容,新与旧、中与西、政治与文化、国家与社会,均在此有充分的呈现。可以说,中央公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社会史研究的模型,它见证了历史,也映射了民国初年北京社会的驳杂面相。  相似文献   

13.
《社科纵横》2016,(6):4-7
虚拟世界是网络生活的客观环境,它具有虚拟、麻醉和工具性的特点。虚拟世界带了"不安"的生活情绪,导致了生活意义的塌陷。网络生产过程是网络生活的基础领域,这一领域由于资本和技术的掌控导致了网络劳动和服务、交换和消费的异化性质加剧。网络文化领域是网络生活的超越性领域,这一领域呈现出娱乐狂欢性质、文化自觉自信意识的缺乏和虚无主义的蔓延。  相似文献   

14.
公共阐释是一个有意义的研究领域,这一领域的开拓是完善阐释学研究的重要举措,是中国学人试图建构中国阐释学的努力。阐释本身就是一种公共性的行为,它遵循的是人性的共同性,或者是沟通、交流之后业已达成的共同性,其目的是实现意义的澄明。要真正实现这一目的,还应依靠人类理性和感性的公共性。离开公共理性和公共感性,理解不可能,阐释更不可能。公共阐释存在于各种门类阐释学之中,但是,它所面对的却不是门类阐释学的对象,而是一般阐释学的对象。一般阐释学有公共阐释问题,门类阐释学也有公共阐释问题。公共阐释既是普遍的又是特殊的,它是一般阐释学的组成部分。公共阐释的存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有着充分的合法性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王银娥 《唐都学刊》2004,20(4):10-14
现代市场经济社会讲求互信伦理、互助伦理、法治伦理。客观地审视和反思SARS事件 ,可以发现我们民族、社会在有关公共制度安排与治理等方面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对此 ,我们应创造和提供公共伦理形成所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现代公共生活领域 ;建构现代公共伦理赖以生成和发挥作用的现实载体———现代开放的公民社会的“社群”组织 ;面向生活世界 ,探寻、甄别、确立并认同作为公共伦理核心的社会“公共价值” ;公共价值的确立需要以政府和个人共同承诺的公共责任为保障。  相似文献   

16.
作为生活方式的消费与消费主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晏辉 《求是学刊》2007,34(2):28-33
普遍消费或消费的普遍化是我们直观到的一个基本事实。在不同的社会历史状态下,看待消费与消费主义的方式是不同的。在前工业社会,节俭被视为美德;在现代社会消费被看作是制约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市场不但造成了“庞大的商品堆积”,而且生产了庞大的消费群体。在现代社会,消费与消费主义已经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消费在一定意义上已经成为了消费者表达其意愿、炫耀其地位、展示其身份的重要方式。不但消费物变成了一种符号,消费者也已经变成了资本表达其意志的符号。  相似文献   

17.
公共性:从精神世界到社会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性是公共生活的永恒话题,是公共生活的根本属性。形而上的公共性体现为一种具有普遍价值约束力的公共精神。形而下的公共性表现为公共权力对公共利益的有效维护。作为抽象的公共精神的公共性必须还原现实的公共生活,通过公共利益体现其在公共领域中的价值。作为公共生活空间的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既存在差异又存在着潜移默化的融合趋势,公共性也因而受到威胁,缓解公共性危机需要借助文化的力量和社会资本的积累,形成对公共利益的更广泛的共识,达成行动的一致,进而使公共性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18.
汉娜.阿伦特是最早从哲学视角对公共领域问题进行深入系统思考的哲学家。在建构公共领域理论时,她将世界性作为公共领域的存在论基础,目的是建立一个世界性的公共领域,为人类寻求一个稳定的家园,型塑一种世界性的生活方式。这一探求成为贯穿阿伦特政治思想的主要线索,使阿伦特政治理论之特色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消费伦理观念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孔润年 《唐都学刊》2010,26(3):38-42
消费伦理是构成经济伦理的一个环节。消费伦理的原则是引导人们树立先进、科学、合理、健康的消费生活方式。对消费的伦理评价与经济评价不尽相同。人们的消费伦理观念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的。我国消费领域存在的问题是:消费不足和消费过度的现象并存,消费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大量存在,消费决定生产使资源环境安全失去保障,大众消费的理性不足而感性有余,不顾自身能力的盲目消费。在消费伦理建设中,首先要重视消费伦理规范体系的研究;其次要加强消费伦理文化的宣传;第三要开展社会主义消费荣辱观的教育;第四要积极开展消费伦理评价活动。  相似文献   

20.
《求是学刊》2018,(1):136-142
阐释行为是人类对客观存在的一种理性认知,当这种理性与社会领域的公共性交融而集凝成人的公共理性时,在本质上它是作为主体的人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物质世界进行理性认识的自觉意识;在实践上它是作为基本主体的人对自身存在意义的体认、忧患与建构的自觉意识。只有在公共理性这个场域,文本的意义才能得到正确判断和理解,阐释才能获取合法性的身份。在人类的阐释行为中,公共理性的目的:一是满足阐释主体的理性认知要求,让其成果为有理性的存在者所共享和公用;二是促进阐释客体达成意义的确定性,限制人们依据自由法则进行的形而上学式的阐释。由于在阐释行为的实践中存在着普遍的误读,阐释的公共理性因而具有范式价值和意义。在获取事实的认知规范阶段,它在于认知、理解和确证混杂的、异质的、重合的乃至矛盾的文本意义复合体,为促使人们的阐释行为形成真理性的理性认知奠定范式基础。在确证知识的认知规范阶段,它在于反对虚无主义阐释,建构一种人际间的阐释理解关系,以自身的公共性发现文本的共性,进而形成关于文本公共性的理解和共识的范式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