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0 毫秒
1.
流行音乐又称通俗音乐,它形式简单,内容精练,贴近人们的生活,是人们的生存状态和情感经历的真实写照。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它是对社会现象、社会心理的反映。流行音乐对当代中国入的生活方式、情感、价值、消费方式等方面的影响是深刻的;流行音乐对人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情感消费现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个性心理、家庭收入、学校环境和大众传媒的影响,情感消费作为大学生消费的组成部分,比重不断上升,因此,我们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倡导大学生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优化消费结构,从而理性地消费。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文化的大变革,流行音乐以其特有的代表时尚、易于情感表达等个性魅力而广受学生欢迎.大学素质教育之一的音乐教育,应该顺应时代的需求,从探索流行音乐之源和培养学生音乐审美情感等方面提升大学生对流行音乐欣赏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4.
浅析当前我国高校的消费道德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消费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道德现象。目前大学生消费中存在着一些不良的消费现象,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消费道德教育势在必行。高校消费道德教育必须以传统节俭消费伦理观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注重理论教育,提高认知能力;注重实践教育,强化情感体验;充分发挥社会与家庭教育及引导作用的途径和方式进行实施。  相似文献   

5.
电商直播是技术推动下媒介商业功能的又一次迭代发展,其本质是通过推动受众媒介消费实现商品购买的再次消费。传播样态与消费方式形成的逻辑呼应是电商直播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其具体表现包括表演传播下的观赏娱乐式消费、互动传播下的情感链接式消费、场景传播下的沉浸体验式消费、群体传播下的价值共创式消费等。网络直播赋予了主播(销售者)和用户(消费者)更多角色、权利和表现方式,与已有商业模式形成明显差异,带动产业结构、商业模式、购物形态、主体角色、销售规律、消费体验等方面的变革。  相似文献   

6.
社会需求量既决定于收入水平,又受消费倾向所制约。影响消费倾向的因素多种多样,消费能力、消费状态和消费制度是最主要的因素。探讨消费能力、消费状态和消费制度等因素为什么以及如何影响和决定消费倾向和商品的社会需求量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7.
随着时代的进步,消费者的需求与消费特性发生明显变化,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关注附加在产品或服务上的消费体验。运用SPSS和LISREL统计分析软件就大学生的牛奶消费体验对品牌忠诚影响展开分析。研究显示,大学生牛奶消费中感觉消费体验、行为消费体验以及投资回报消费体验直接影响品牌忠诚度;而情感情绪消费体验、关系消费体验和思考消费体验则对品牌忠诚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布迪厄提出的文化再生产理论认为:文化处于一个不断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文化得以发展。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环境里,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文化不仅不同于其他群体,而且消费文化的再生产又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自身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形成。因而,对大学生消费文化再生产问题进行探讨就有了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文章以文化再生产理论为视角对当代大学生消费文化再生产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消费特点及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存在着误区,其中"凡勃伦效应"最为显著.从表面上看,消费属于个人行为,但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讲,消费心理、消费意向、消费意识、消费嗜好是一种精神文化现象.所以说,校园里出现的不良消费所造成的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有必要根据大学生的消费特点,引导他们进行健康消费.  相似文献   

10.
传统消费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已经开始制约人类社会的发展。可持续消费是一种新的消费模式,是可持续发展的延伸与深化,该模式既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增长,又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实现消费"可持续性"与"发展性"的双赢,就是可持续消费的本质内涵所在。可持续消费是人类的理性选择,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作为一类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行为不仅关乎自身发展,更对国家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对河北省工、农、医、师范、经济5类高校1 500名大学生进行消费现状调查分析发现,大学生理性消费占主流,存在分层消费、依赖性消费、同群效应消费等特点,贫困大学生的消费问题尤其值得关注。遵循理性消费原则,依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提出鼓励贫困大学生合理消费、引导中等消费水平大学生科学消费、教育高消费水平大学生适度消费等建议,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关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剖析。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继承马克思的批判精神,将批判的视角由生产领域延伸到消费领域,提出异化消费理论。异化消费理论为深刻认识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各种不当的消费观和消费行为提供了理论支撑,对深入分析当前大学生群体消费的特征和影响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追求物质享受而忽视精神向度的追求,热衷于超前消费和炫耀性消费,受资本驱使沉溺于网络消费陷阱等消费现象和趋势,具有典型的追求虚假需求的满足、消费行为受资本和消费文化的操纵、通过消费和对商品的占有取代对本真生存意义的追求等异化消费的特征。当前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异化消费现象是当代生态危机、人性危机和意识形态危机的重要表征,具有极强的社会危害性。大学生作为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承担着引领社会风尚的重要历史责任,因此,大学生个人及其家庭、所在高校和社会必须深刻认识到当前大学生群体中不当消费观的严重后果以及应对大学生不当消费的紧迫性,及时采取必要行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相似文献   

13.
社会消费的规律以及消费群体的变化,对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潮传播有很重要的影响。随着媒介多样化和传播形式多样化,文学作品的发行、图书市场的导向、读者的消费倾向都会有一系列的连锁反应。"80后"文学现象,具有消费时代文学的各种表征,充斥着奇幻、时尚、疯狂、暴力、抗争、忧愁等描写。面对中国经济社会特殊语境中的新文学现象,文学批评界应了解它的出现和存在,发现它的内在运动规律,而不应该用旧的文学功能、文学本质、文学活动的观念看新的文学现象。"80后"文学凸现了消费时代所特有的生活特色和文化特色,是消费时代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14.
新型的大学生公寓"新居民"的消费、情感、行为新形象迎面走来,栩栩动人,那新鲜的气息令人鼓舞,一些浮躁的异味则急需引导疏出.  相似文献   

15.
消费模式的变化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国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的差距 ,出现了消费不足和过度消费的现象 ,给经济增长和环境资源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可持续消费是一种新的消费模式 ,该模式既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增长 ,又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在我国推行此消费模式 ,需要积极宣传可持续消费观 ,提高公众的可持续消费意识 ;建立新的消费价值观 ;不断提高科技发展水平 ,研究和开发更多的可持续性产品 ;健全各种法律、制度和体系 ;正确引导消费者进行“生态消费”。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符号消费现象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符号消费"现象日趋蔓延,追求符号意义的消费使大学生陷入消费主义和拜金主义的窠臼,消解精神生活的神圣,并带来一系列的社会及心理问题,使大学校园变得浅薄、庸俗和放纵;"符号消费"现象的产生有其特殊的社会文化机制和心理机制,是当下异化的消费世界的真实写照,揭开符号消费的本来面目,有利于大学生回归消费的真谛,重建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品牌消费倾向日趋明显.大学生品牌消费与其父亲学历、职业、家庭居住地类型等密切关联.影响大学生品牌消费意愿的因素主要包括生活费、面子消费、炫耀消费、攀比消费及品牌形象象征等.树立大学生科学理性的品牌消费行为,需要企业、学校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倡导理性、简朴的消费观念,主动教育消费者,为大学生消费塑造良好氛围与榜样.  相似文献   

18.
消费不平等一般理解为人们在拥有和使用物质资源上的不平等,本文则从"消费文化"的维度分析消费不平等,即不同社会经济群体在消费文化中所处地位的不平等,并强调这种不平等更多地来自社会的建构,后果可能强化社会不平等和社会隔离。基于12所高校大学生的影视剧欣赏和手机消费的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从文化品味、物质文化和消费倾向三个维度,推翻了一些不平等的消费文化设定。研究发现:1)是否喜欢看韩剧同高等教育水平之间的关系不显著;2)不同成长出身的大学生在物质欲望的程度上差异不显著,背景较优越的大学生总体上更依赖物质;3)同成长出身较弱势的大学生相比,背景较优越的大学生总体上更倾向"面子消费"。政策制定者应当反思不平等的消费文化地位被建构的机制和因素,推进社会公平、促进社会融合。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大学生消费领域出现了包括炫耀性消费、过度消费等不健康的消费形态。西方消费主义观念的侵蚀是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大学生出现消费至上的问题将影响其健康人格的培养并恶化校园风气。应从校园教育、家庭教育着手,大力加强校园主流舆论引导和实施媒介素养教育,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现培养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相似文献   

20.
运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吉林省部分高校大学生的余暇体育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吉林省高校大学生有参与余暇体育活动的愿望,但参与的意识不强,体育消费观念还比较陈旧,应充分利用高校宣传媒体的传播作用,宣传体育的知识和体育对健康的重要意义,增强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消费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