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汉语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研究解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如何理解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是一个长期存在争论的问题 ,文章对研究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的语言学者们的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解析 ,指出在心理因素的条件下理解“短时”和“轻量”是正确把握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动词重叠这种语言现象一直引起语法学界的重视。特别是近20年来,研究的方法、角度有所突破,研究的范围、视野进一步扩大,动词重叠的研究日益细致深入:从动词重叠的语法性质、动词重叠式的范围、可重叠动词的范围到语法意义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3.
基于经典作品语料,分析动词重叠式除传统意义上表示动作时间短,动量小,还可表示祈使、致使、评价、叙述等含义,并可以作为语言习得过程的标记。最后简要分析了汉语动词重叠式在书面语中的功能及对于英语教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重叠是汉语的一大特色。汉语方言中存在丰富多彩的动词重叠形式,动词单纯重叠式就有两叠至五叠不等。形式上不同的动词重叠式在基本语法意义上却高度一致,都是表持续。对汉语方言动词重叠语法意义的考察,能为共同语中一直存在争议的VV式动词重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研究背景。  相似文献   

5.
王红梅 《广西社会科学》2005,(3):141-143,146
东北方言中表持续的动词重叠式VV不能单独充当谓语 ,要有谓词性的后续成分与之配合 ,能重叠表持续的动词还要受到语音形式、语义及其后宾语的制约。  相似文献   

6.
现有的语法论著在讨论动词时,都不谈程度副词修饰一般动词以及动词性词语的问题。其实,比较细致地描写和分析这一语法现象,并从历史的角度对其进行了考察和说明,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7.
根据后A读轻声还是读原调,单音节动词重叠式AA可以分为AAq(后A读轻声,下同)和AAy(后A读原调,下同),AAq表示动量小、时量短,可以带宾语,具有动词的功能,已有定论。文章列举AAy式用例并论证它具有状态形容词功能,以期对单音节动词重叠的功能有所补充,也可以体现语音形式对语法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现代汉语不能重叠的动词的考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引言 重叠是汉语动词的一个重要语法特征,这是语法学者们普遍认同的。但是对于能重叠动词的数量却一直没有一个精确的说法,对于不能重叠的动词也较少从语义上和语法上作深入地探讨。本文通过对大量语言事实的考察,得出一个较能反映现代汉语实际情况的能重叠动词比率,并力求从语义上和语法上对不能重叠的动词加以探讨,从而对动词重叠这一语法现象得出一个较为客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在武汉方言中 ,动词的重叠式是比较少见的 ,但是由单音节动词重叠后加构形后缀“神” ,形成的“VV神”结构却大量存在着。“VV神”结构用来形容事物的连续状态 ,其中的动词受到诸多限制 ,《武汉方言词典》所收的单音节动词 ,能够入这种结构的动词比例在十分之一以下。其条件有三 :第一 ,V必须是短暂性动词。( 1)这个伢精神不好 ,坐倒那里眼睛闭闭神。( 2 )炉子高头的水开得翻翻神也冒得人管。例句中的两个动词“闭、翻”在这里全部都是表暂时的。一般而言 ,表历时的动词是不能进入“VV神”结构的 ,不存在诸如“走走神 ,看看神”这样…  相似文献   

10.
王进安 《东南学术》2012,(5):265-272
近年来,随着动宾式动词带宾语现象的渐渐流行,人们对这一现象的研究也日渐增多。"揭短"类动宾式动词,即动作的对象等直接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的现象,更是频频见诸新闻媒介,并表现出一些特点,出现这些现象的动因主要有:社会发展、语言系统内部的自我调节以及体现主流文化和审美倾向。从目前的新闻语言来看,动宾式动词带宾语的情况不但非常流行,而且还有许多新带宾现象加入其中,如"对话"类偏正式交互动词直接带宾语趋势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11.
通过研究中国古诗特有的现象即名词句的存在,发现对偶在古诗的句子中起着动词的平衡作用,这样动词的地位便削弱了。名词得以摆脱动词以致动词彻底消失的现象也就出现了,这是形成名词句的直接原因。通常认为,古诗的形式如对偶是对诗歌的束缚,实际上,对偶增大了古诗运用语言的自由度,解放了诗歌语言。  相似文献   

12.
轻动词句法理论是近年来生成语法在原则和参数框架下提出的一个新理论,"轻动词"也是近年来人们研究的热点问题,我们采用这一理论的主要观点,在此基础上对汉语方言中的"使感结构"这一句法现象做一重新审视,从语义表现上,它应是一种"使役结构",而不是前人所说的"动宾结构",它的"使……觉得"的附加含义来自于句法生成时深层结构的轻动词.  相似文献   

13.
言语行为动词重叠结构是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共有现象,迄今为止,人们对重叠结构有过一些讨论,但针对言语行为动词重叠现象的研究还很少见。从语体、语法结构、语义、认知等角度,审视英汉言语行为动词的重叠结构并展开分析,以证实实际上英汉言语行为动词的重叠结构并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14.
试论古汉语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汉语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现象是相对于现代汉语来说的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这一特殊句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先秦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已经表现出由动词前向动词后的过渡状态。到了汉代,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后置情况表现得更为突出。魏晋南北朝以后,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的前置已仅仅是文人的仿古用法,不再反映口语实际。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文论的现代转化(笔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典文论的现代转化(笔谈)一统或多元南开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洪或问:传统文论的转化及再生,是近年学术界的热点论题之一。这一现象是否可看作传统文论复兴的契机已来临?答:分析这一现象,不妨把话题扯得远一些。本世纪对传统文论的研究,有过三次高潮:30年代,...  相似文献   

16.
在揭示现代汉语处所宾语把字句([SUBJ [OBJBaNpV OBLpp]])的语义现象过程中,从动词与构式论元的熔合出发,根据动词参与者角色的数量,对动词这一直接致使论元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基于动词参与者角色和构式论元角色的熔合,对进入处所宾语把字句构式的动词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多词动词是英语中一种特殊语类,在语法、语义等多方面都具有独特的语言特征。在此先对多词动词的定义、分类及其主要表现形式进行概述,然后就被动化现象阐明其实质是施动性,运用生成语法相关理论探讨并解释多词动词存在被动语态的条件。最后,从生成语法视角下总结英语中多词动词的被动化现象。  相似文献   

18.
禅宗文献动词无标记转指称谓名词分别来源于联合式、偏正式、主谓式和动宾式动词。这一现象符合语言的经济省力原则,同时体现了转喻的认知凸显原则。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僧徒在转喻认知模型中建立起来的透视域,其相关度和显著度是置于禅寺丛林这一背景之下的,因而在转指称谓名词方面有着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社会科学是否可能?这是美国乔治大学哲学教授亚历山大·罗森伯格1995年出版的(社会科学的哲学)一书论述的主旨。据说该书引起轰动,被有的论者评为“堪称清晰明了,精湛分析之楷模。”该书论定,社会科学对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无力作出因果性的说明,至少只能给出各种不同的“解释”,理由呢?一日,由个体行为无法对社会整体现象做出判断;二曰,社会现象无规律可言。因为,凡规律都应当具有普遍性、重复性和可验证性,而历史却不会重演,相同的社会现象或行为不会重复出现;三日,人们的社会行为是受心理活动支配的,而心理活动无法观…  相似文献   

20.
常见的一些英语成语,其语法结构是“系动词十表语”。它们的使用率高,表现力强,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语言现象。充当这类成语中的系动词主要有:become,come,cut,fall,get,go,hold,lay,lie,look,make,run,take等。系动词后的表语绝大多数是形容词。这些成语在被人们长期使用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它们特有的性质,即结构的固定性和语义的统一性。某一系动词和某一形容词的具体搭配已约定俗成,不能随意拆开或替换,而成语本身的意义绝大多数不能靠把系动词和形容词原来各具的词汇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