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何洁 《西藏研究》2002,16(3):84-89
西姆拉会议是民国二年 (1913年 ) 10月至三年 (1914年 ) 7月英国策划的在印度西姆拉 (Simla)召开的所谓“中英藏三方会议” ,是英帝国主义阴谋策划将西藏地方从中国分割出去的会议。参加此次会议的中方代表陈贻范迫于压力在草约上签了字 ,但拒绝在《西姆拉条约》上正式签字 ,会议宣告破裂。英方与中国西藏地方单方面于 7月 3日在《西姆拉条约》上签字 ,是完全无效的。陈贻范作为中方代表 ,一开始就是袁世凯民国政府妥协的产物。而在西姆拉会议的整个谈判过程中 ,英方代表和西藏地方某些代表相互勾结 ,对议案密谋策划 ,并给陈贻范施加压…  相似文献   

2.
陈春华 《中国藏学》2012,(3):194-211
1911年10月,中国爆发了辛亥革命,帝国主义列强利用中国动荡的局势再一次掀起侵华浪潮.沙俄首先借机将中国外蒙古地方分裂出去,并通过逼签《俄蒙协约》和《中俄声明文件》,使外蒙古在名义上获得“自治”,而实际上将其变成了沙俄的保护国和殖民地.英国也借机图谋将中国西藏地方分裂出去.为此目的,英国政府一方面胁迫中国政府和西藏地方当局举行西姆拉三方会议,逼签由其炮制的所谓“西姆拉条约”(于1914年4月27日草签),为其分裂西藏制造“条约依据”;另一方面,因草签的“西姆拉条约”违背了1907年英俄《西藏协定》,为使“西姆拉条约”得以成立,英国政府向俄国政府提出修订《西藏协定》的要求,意在废除协定中不利于英国的规定.俄国政府经研究后,指出,倘若英国欲修改《西藏协定》,则俄国要求英国承认北满洲、蒙古和中国西部为俄国独占的势力范围,并要求修改《英俄协约》中的阿富汗部分,以保障俄国在阿富汗北部的经济利益.正当英俄两国踌躇满志地商定互换照会、相互承认各自在西藏和阿富汗的某些权益之时,传来中国政府断然、严正拒绝正式签署“西姆拉条约”,三方谈判破裂的消息,英俄两国围绕中国西藏的政治交易随之告吹.  相似文献   

3.
孙宏年 《西藏研究》2009,113(1):9-22
西姆拉会议前后,面对英国的侵略和西藏局势的动荡,国内各界爱国人士通过呈文、论文、著作等多种形式,围绕西藏治理和藏事交涉,向中央政府提出许多建议.文章以中英藏事交涉为中心,以报刊杂志中的治藏建议为重点,兼及条陈、著作,结合有关档案,对这一时期国内各界的治藏建议作了梳理和分析,认为:当时的许多建议对北京民国政府的决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民间建议一社会舆论一政府决策"的良性互动也初步形成,后因袁世凯对英国妥协、对内实行专制统治和西姆拉会议的失利而中止.  相似文献   

4.
朱明杰 《西藏研究》2023,(6):57-68+154
1919—1921年的中英涉藏交涉,是近代西藏面临外来侵略以来,中国在涉藏问题上为数不多的外交胜利,成功地捍卫了国家主权。我们将英国外交部与印度事务部档案与国内公开档案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中国外交官在此次交涉中展现出了优秀的外交能力,充分利用各方博弈,最终挫败了英国重开谈判以逼迫中国承认“西姆拉条约”的图谋。因此,对这一事件的重新梳理与厘定,无疑能够为西藏地方与祖国关系史的学习与研究添加新的内容,其史学价值如何渲染都不会逾越事件本身所能够指涉的范畴。  相似文献   

5.
周晶 《西藏研究》2005,(2):50-54
西藏是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地区,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有地震、雪灾、冰雹和水灾。针对自然灾害的应对是政府的重要职能。20世纪50年代之前,西藏地方政府的政教合一体制中,宗教在西藏地方政府的组成和各项政府决策中起重要作用。文章试图通过对20世纪前半叶西藏地方政府的自然灾害应对策略研究,反映宗教观念对西藏地方政府自然灾害应对策略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西姆拉会议破产后,英国政府曾经多次催逼当时的中国政府与之重开谈判,企图实现其把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变为英属印度与中国之间的一个缓冲国的阴谋。但是,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国际格局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英国在帝国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已经动摇,特别是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中国人民的民族觉悟和爱国精神空前高涨,迫使北京政府在就西藏问题与英国的交涉中,抗住了英方的压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的关系也有所恢复。本文利用近年新整理出版的中英文档案资料,对1914年西姆拉会议破产后至1922年华盛顿会议结束期间中英两国有关西藏问题的交涉进行了论述,并分析了英国分裂我国西藏的阴谋终于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李蓉 《西藏研究》2005,2(2):23-28
19世纪中后期,英国殖民主义者以“传教”、“探险”、“游历”等方式对我国西藏进行侵略渗透失败之后,为尽快打开西藏的门户,使西藏尽早成为英属印度殖民地的一部分,于1886年英帝国主义擅自划界,并将西藏地方政府在隆吐山设卡进行防范的行为指责为“越界”,任意增兵挑衅,以挑起战端。这一事件,不仅使西藏地方很快陷入了英帝国主义发动的第一次侵藏战争的“泥淖”中,而且对离间清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的关系,以及增加彼此的隔阂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张世均 《民族学刊》2021,12(4):1-9, 110
自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后,关于中华民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就不断地深入发展。在抗日战争时期,国人对“中华民族”观达成一致的认同。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后期,由于英国政府借中英结盟抗击法西斯之机以及印度政府独立初期的大国梦,加上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反人民、反民主的国内战争,使国际影响力下降等因素构成了英国和印度在西藏边疆地区蚕食中国领土、教唆西藏地方民族分裂等危害中国边疆安全的主要原因。国民中央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针对英国和印度两国政府在西藏边疆地区的侵略行为,从中华民族的利益出发,共同采取了抵抗侵略、外交抗议、回击民族分裂等措施,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国家领土完整,为当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9.
崔榕  赵智娜 《民族学刊》2021,12(8):1-8, 120
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中华文化认同是整合、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力量。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历程中,各民族文化认同得以萌发并日益浓厚,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主线。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过程中,各民族共同守望和传承中华文化,中华文化认同得到了巩固和增强,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思想基础、精神动力和整合机制。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应当紧紧围绕增强各民族中华文化认同来展开,促进各民族强化中华文化符号认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中华民族历史记忆,促进中华文化仪式的传承与创新,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团结的强大作用。  相似文献   

10.
邱熠华 《中国藏学》2012,(2):135-147
文章梳理了以往研究中有关1930年藏尼危机的不同记述,分析了危机爆发的内外因素及导火索。英印政府通过干预藏尼纠纷,试图恢复自身在西藏地方的影响力,莱登拉受派入藏,为锡金政治官维尔1930年拉萨之行创造了条件;同时,南京国民政府在藏尼危机发生后也派出谢国梁、巴文峻两位特派员,加强了与西藏地方和尼泊尔的关系。文章依据英印政府所派调解人莱登拉的个人传记提供的新资料,记述其入藏之行及藏尼双方最终以和平方式结束纠纷的过程。同时提出,近代西藏历史研究应重视藏尼关系。  相似文献   

11.
1642年顾实汗打败藏巴汗并在拉萨建立了甘丹颇章政权,这在西藏地方历史发展进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事件.但在甘丹颇章政权的性质和地位问题上,学界一直存在不同看法,并有明显盲点.文章从蒙藏历史文化传统和当时具体情境出发,试对这一问题再作探讨.  相似文献   

12.
当代各民族作家致力于模山范水,故都之风物,草原之壮美,亚热带风光,南国奇观,以及生活于其间的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生活及其历史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幅民族历史和民族风情画卷,体现出当代少数民族散文创作浓郁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3.
刘智是明末清初中国伊斯兰汉文译著的杰出代表,他的思想深受 伊斯兰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重人"精神的影响。他以伊斯兰为体、中国传统哲 学为用建构了以"人"的学说为核心的理论体系。他提出"人为万物之灵"的观 点;全面揭示了人的属性、规定了人的本质;在肯认人生价值的基础上,从宗教 和道德相结合的高度构想了人生境界。其人学思想是中伊文化融合的结晶,反映 了中伊两种文化在价值取向上的相融互通。  相似文献   

14.
从评论对象(或客体)的角度来分类,2001年度西藏文学评论大致有三类:1、单独文本赏析式评论;2、文学倾向、作家群——文学思潮综述式评论;3、作者——文本双向式评论。②评论涉及的范围较为广泛。从评论的文章数量上看,也极为可观。仅11月份之前发表在《西藏日报》上的就有28篇,《西藏文学》14篇,《西藏文艺》9篇,《西藏2001年西藏文学评论管窥大学学报》2篇,其他诸如《雪域文化》、《山南文艺》、《珠穆朗玛》、《羌塘》、《群众文艺》、《西藏法制报·副刊》等报刊杂志上亦时有刊登。但是,蜕去表面的喧嚣与…  相似文献   

15.
关于<卫藏通志>的作者,藏学前辈吴丰培先生认为是松筠所作;张羽新先生认为其著者应为和宁.笔者通过对<卫藏通志>编纂时间及作者的综合考察,认为<卫藏通志>是受朝廷之命而编作,属官修志书,作者不敢自署其名,所以该志自成书之时,一直未署作者名.应当说和琳、松筠、和宁均参与了该志书的资料收集、撰写工作.  相似文献   

16.
沈宁 《民族学刊》2012,3(1):50-58,94
以历史研究为基础的,以“亚历山大范式”为模式的传统博物馆和档案馆的遗产形式,正面临着记忆研究方法的新挑战。“记忆研究”这种新的遗产研究方法旨在提出对传统遗产模式的反思,强调基于普通民众的集体记忆和个体记忆,重视对非强势群体的人道主义关怀,从而构建一种反强权的遗产学理论体系和世界观。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考古学院贝弗利·巴特勒博士的《遗产与当下的过去》一文,总结了文化遗产研究领域的主要指导理论和思想,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回顾了从遗产学兴起以来的发展道路,并表达了相应的批判性意见。该文可为当下中国的文化遗产发展事业提供西方视角的理论解释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蒙古族传统物质文化》是敖其教授在多年的学术实践、调研实践与生活积累中蒙古族物质文化研究成果的集结,大力推进了蒙古族物质文化研究。物质文化研究近年来已逐渐成为一种跨学科研究的新热点,尤其以传统文化视域开展物质文化研究逐渐成为研究强宗。敖其教授以"物质文化研究"为主题开展论述,提出"正确认识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关系",进而从传统文化视域出发,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梳理了蒙古族基本生活方式的传承与发展轨迹,并提出以"整体性""本真性"对蒙古族传统物质文化加以保护、传承、发展。这部著作的出版不仅填补了蒙古族物质文化研究的综合性书写空白,而且以实现传统文化保护与利用为最终目标,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境界。  相似文献   

18.
移民研究述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全球化背景下,移民问题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从宏观层面上说,移民可以分为国内移民和国际移民两大类,以此为基础,移民研究依据不同的视域深入推进.由于国内移民的研究较多关注因经济发展、自然灾害而引起的非志愿性移民,而国际移民大多是移民的志愿性行为,因此,学者多关注国际移民的迁移动因.但综合而言,两类研究有着许多的共同点,如两者都关注移民的定义和性质、移民的社会冲突和整合、移民的社会网络建构、移民的社会适应等.因此将国内移民和国际移民整合起来进行系统的梳理,对于后续移民研究的深入、方法的整合、方向的明确,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