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邹建军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4):55-57
文学伦理学批评最重要的领域之一,就是从伦理的角度批评具体的文学作品;如果只重伦理问题的发现与探寻,则不符合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本义;文学伦理学批评不能离开批评家的审美过程、审美发现与审美判断;要注重对伦理与艺术表达之间的关系讨论。 相似文献
2.
金钱伟 《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产生了积极的意义和重大影响,也引发了广泛的争鸣,针对论争作出梳理,就两派主要代表人物钱中文先生和董学文教授等人的总结性论文深入分析,据当下语境得出文学的特性是审美,文学具有意识形态性,但并不是纯粹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3.
文学伦理学批评是2004年由聂珍钊教授针对当下文学批评浮现的诸多问题提出的极具原创性的文学批评方法论,至今已在国内外学界产生广泛影响。文学伦理学批评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具备理论的创新性与统一性,“文学文本论”是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基础理论之一。在对文学本质的研究中“文学文本论”将文学定义为“文本艺术”,创造性地提出了“脑文本”等文本概念来解决文学形态等基本理论问题。但文学伦理学批评中的“文本”主要指狭义上的“文字文本”,忽视了发生学意义上以语言为基础的“口头文本”,限制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同时文学伦理学批评将“脑文本”看作口头文学的文本,一定程度上不完全符合口头文本的产生、传播、接受规律,不能科学全面地描述文学现象、揭示文学本质。利用跨学科方法与视角,运用“口头诗学”等理论分析“文学文本论”对“文学形态”“文本类型”“文学本质”等问题的理解,或许可以弥合文学伦理学批评“文本”和“语言”的断裂,促进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文本论”理论完善,为文学伦理学批评在人类学、民俗学等领域进行跨学科研究提供镜鉴。 相似文献
4.
张连桥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9(5):85-93
在中外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文学伦理学批评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为新世纪以来中国文论研究走出去最为活跃、影响最大的中国学派之一。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建构与批评实践旨在让充满中国元素、中国特色、中国实践的原创理论体系走向世界,积极助推中国文论走出去,增强中国学术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为此,广州大学副教授张连桥采访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的创建者聂珍钊教授,就文学伦理学批评的重要术语脑文本及其相关问题展开讨论,重点探讨了脑文本的定义、机制、转换、作用和价值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郑伟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3(2):59-62
在大众文化泛滥,文学边界扩张的文化环境中,“审美意识形态”论成为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文章剖析了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意识形态与“两个尺度”的内涵,认为“审美意识形态”论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文学观念的。在当前语境下,马舍雷和伊格尔顿的文学生产理论为我们研究文学意识形态的存在方式提供了有益的启迪。另外,“审美意识形态”论既有它的历史针对性,也有其当下的现实关怀,我们应当充分理解这一论题所蕴含的人本主义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叶知秋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3):8-15
本文认为以"文学审美反映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为主要内容的"文学审美特征论"是为适应一时的政治需要而提出的应景性的主张,既与事实无关也经不起理性和逻辑的推敲。这些主张作为全国通用教材中权威性的观点,对于执教者和学生已经制造和正在制造着无穷无尽的困惑和苦恼,批评它、否弃它,是文艺理论领域内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7.
"文本社会学"的批评与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耿占春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7(2):7-8
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文学界自觉地告别或有意识地偏离一切"庸俗社会学"研究与批评倾向,主张文学的自主性与独立品格,逐步地接近形式主义批评和结构主义理论.今天看来,事实上这样做体现了一种明智的策略意识,文学研究与批评所偏离的是一种根本不起批评作用的社会学,一种根本不具备社会批评功能的权力教条. 相似文献
8.
田淑晶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9(6):85-88
文学存在问题一直悬而未决。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为文学存在之思辟出了新的思考路径。文学存在显现为文学文本的存在,由文学文本通达文学存在。开启文学文本存在之思,需要澄明文学文本变体。文学文本不以自身而是以其变体形式存在。文学文本始终异在。 相似文献
9.
对马克思学说重要概念的认识,既要厘清概念在成熟期的理论建构,又要确定其在历史生成中的具体位置。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下的文学本质界说也是如此。"审美意识形态论"作为新时期文论界提出的首要命题,无疑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文本和读者的研究进入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针对这一现状,采用对比的方法,分析读者与文本在历史、文学、文化批评视阈下的辩证关系。分析发现:历史批评主张读者只有通过作者的创作意图才能复原文本意义,文学批评坚持意义的产生是读者与文本交流的结果,文化批评把读者的性别、种族和意识形态纳入文本。 相似文献
11.
欧阳可惺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03-110
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既要看到世界性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及可能带来的思维方式的调整,也要看到当代中国的少数民族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在主体性意义上的新内容。我们在进行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时要具备哲学、伦理学的理念。这就是:要贯穿作为不同民族主体相互间的承认、对等的价值认同;各自不同的民族主体都必须相互承认各自关系内部所固有的规范性要求,在承认过程中体认普遍性与个体性价值的存在。 相似文献
12.
冯宪光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5(5)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是新中国文学理论在改革开放时代精神指引下所创生的学术成果.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所揭示的文学性质,是文学中呈现出来的与人类的生存状态结合在一起的审美意识形态价值.它的产生不仅是中国新时期对艺术的科学认识的回归,而且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思想的回归,在理论基础上是有马克思学说的人学与社会学统一的学理依据的.在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在当代中国学术环境中再也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否定马克思主义自身的人本主义思想,应该注重在"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进一步建设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相似文献
13.
论钱钟书文学批评的美学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颖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2(1):137-141,147
钱钟书的文学批评以"人文"为底蕴,以"游心"为旨趣,以"求真"为品格,以"圆浑"为美境,张扬着舒放自如、鲜活灵动的美学气息。它兼有学理追求与人文关怀,兼具深邃思辨与个性诗情,杂糅严谨庄重与戏谑叛逆,融汇博大厚重与细腻灵动,熔铸着钱钟书独有的精神个体性,体现出对自由、活力、个性、平等、超越等人学及美学精神的求索。 相似文献
14.
胡建次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3(3):112-115
词体文学批评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独具民族特色的批评形态。它发端于宋代,承传于元明,繁盛于清代,具有审美性、感悟性、组合性等审美特征,在文学批评史上既有理论批评的价值,也富于文学审美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敖忠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8(3):38-42
鲁迅作于 192 7年 7月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学术讲演 ,既是一篇研讨魏晋文学的重要文论 ,也是一篇讨伐专制独裁的战斗檄文。它的主要价值在于对魏晋一代文学风格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的深刻剖析 ,其中对晋末诗人陶渊明的评论尤具学术独创性。全篇讲演运用美学批评与历史批评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一个时代的文学现象 ,至今仍不失为文学批评与文学史研究的典范 相似文献
16.
曹惠民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2(6):51-54
余光中的《论朱自清的散文》引发的争议,涉及朱自清是否是大师、批评心态和标准及其散文好用女性意象、语言技巧等或大或小的问题,究其实质,是如何处理道德批评和审美批评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汪春泓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8(5):75-84
纪昀评《文心雕龙》是“龙学”史上的重要著作,文章总结探讨了纪氏在注释以及义理阐释方面的成就,并与之相结合,研究纪氏“龙学”观对其《四库提要》文学思想形成之影响。 相似文献
18.
文学修辞批评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学术品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泓峻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63-67
文学修辞批评承诺对文本意义与效果产生的过程进行揭秘,它是批评家对文本进行意义阐释与价值评判的基础。作为一种批评方法,文学修辞批评与其批评对象之间有天然的亲和性,对文学的修辞性的忽视,实际上是对文学的本质的忽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