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62年,官方正式把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列入国家计划。至1977年,十几年间,全国有1700多万知青上山下乡。在“放逐”的行列里,走在最前面的就有1964~1965年到大巴山区落户的1.4万多名重庆知青。今天,已经人到中年甚至濒临退休年龄的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叙述了上山下乡运动带给他们的苦难人生。这份沉重的人生记录,弥补了有关“黑属”群体在知青运动中的空白,为知青运动史提供了历史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的宝贵史料。《无声的群落:大巴山1964—1965老知青回忆录》(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是一部迟到的书,它是在全国各区域、省份的知青回忆录出…  相似文献   

2.
叶辛 《社会科学》2007,(7):142-150
中国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之时,党中央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它进行科学认真的审视,几经周折,终于作出了顺应历史潮流、符合民心的决策,随之开始了席卷全国的知青返城大潮,上山下乡整体化的运动终于落幕了。但上山下乡运动真正的结束,却是此后好多年的事。有关部门对上山下乡运动后遗症的处理和对知青们工龄的认定,标志了这场轰轰烈烈经历了27年的运动终于成了历史。  相似文献   

3.
根据笔者的研究,中国知青运动分为性质不同的三个阶段:1955—1966年为移民垦荒。加强农业、缓解城镇就业压力阶段;1967一1976年为极左路线肆虐、上山下乡演变为政治性大运动阶段;1977—1980年为知青政策大调整直至“消亡”阶段。周恩来在知青运动中的历史作用,当然是表现在前两个阶段。一、周恩来思想和“文革”前的上山下乡1955年,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到北大荒垦边,在全国城镇青年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拉开了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序幕。从1960年开始,上山下乡运动纳入了国家计划,有步骤、大规模地开展起来。周恩来与上山下乡运动…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大地上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辛 《社会科学》2006,(5):5-17
20世纪60年代末文革中兴起的全国性大规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由初始的安置青年学生就业的权宜之计,迅速发展成为“反修防修”、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百年大计。其间出现了一系列知识青年的生活生计、生产劳动的实际问题,他们的心态由此出现反复,并形成了社会的共鸣。党和国家进行了多次的政策性调整。这场运动从轰轰烈烈兴起经十年到悄然偃息之后,给人留下了多重的思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大有作为;还是有所作为;或是无所作为?只有以实践来检验之,并总结出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5.
简讯     
在批林批孔运动的高潮中,我院附校十九名应届高中毕业生和五名往届毕业生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伟大号召,于六月初分赴夏家村、高家村、西林西、向阳等曲阜农村安家落户。附校知识青年踊跃上山下乡,这是批林批孔运动结出的又一丰碩成果。孔老二鄙视生产劳动,宣扬“学而优则仕”,林彪恶毒攻击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变相劳改”。在批林批孔运动中,附校党支部组织九年级毕业班学生下乡下厂,与工农一起批判孔孟之道,批判林彪效法孔老二“克已复礼”的罪行,使毕业班学生提高了阶级斗争和路线  相似文献   

6.
上山下乡运动与中国城市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曾使共约1800万知青由城镇迁居农村,超过当时全国城镇总人口的10%。这场声势浩大且旷日持久的运动起因于中国工业化过程中由城市企业对劳动力吸纳不足而形成的就业压力,而运动本身又反过来对城市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并直接导致了城市化的迟滞。  相似文献   

7.
“文革”以前,中国大陆有将近一百三十万城市知识青年到农村和边疆地区参加农业生产。这批老知青当中的大多数成员出身于政治上“有问题”的家庭。由于上个世纪60年代在教育领域实施的以阶级斗争为名的政治歧视,他们在1963—1965年的高考和中考中整体性落榜。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上山下乡成为他们“脱胎换骨”的唯一出路。但这些老知青的虔诚和逆来顺受并没有换来合理的报偿。相反,直至“文革”结束,这批出身“黑五类”家庭的青年一直是人民共和国的二等公民,在其生活道路上历尽艰辛。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经历及其历史意义长期被掩盖或抹杀,以致今天他们仍然是中国社会里一个无声的群落,“文革”前的上山下乡也由此成为共和国史上的一桩公案。面对和解决这桩公案的意义不仅在于还这些已经进入垂暮之年的中国公民一个公道,还有助于廓清上山下乡运动的历史,并给后代留下一个不能忘记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8.
文卫勇 《江汉论坛》2006,1(3):107-110
在抗战正酣的1941年,一群知识分子以《时代批评》杂志为平台,发表了一系列人权文章,集中于“人权运动专号”,由此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人权运动。本文将重温这场“纸上”的人权运动,再现国家民族危亡之时的人权论争和诉求,探寻其特点与意义,以冀温故知新,为中国当前和未来的人权建设提供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9.
主编的话     
本期“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专栏发表的是著名作家叶辛研究中国知识青年运动发生、发展过程的论文。出现在上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后期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给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及民众心理特征带来的影响至深且巨。虽然时隔多年,许多亲历者个人的痛苦似乎已经淡漠,有时甚至还会按照“历史辩证法”的逻辑,从“大处着眼”,对知青运动后来终于成了  相似文献   

10.
1962年,官方正式把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列入国家计划.至1977年,十几年间,全国有1700多万知青上山下乡.在"放逐"的行列里,走在最前面的就有1964~1965年到大巴山区落户的1.4万多名重庆知青.今天,已经人到中年甚至濒临退休年龄的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叙述了上山下乡运动带给他们的苦难人生.这份沉重的人生记录,弥补了有关"黑属"群体在知青运动中的空白,为知青运动史提供了历史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的宝贵史料.  相似文献   

11.
一提到上山下乡,许多人便会由此而联想到“文化大革命”那一段灾难性的历史,便会由此而认为“上山下乡”是“文革”的产物,而全盘否定。其实这种看法大谬不然。本文试图通过对上山下乡的历史考察和辩证分析,以求得一种科学认识,并以这种科学的认识来解决我国目前存在的令人头痛的社会问题——社会就业与社会整体文化层  相似文献   

12.
在关于电视画面运动的讨论中,有好几个概念都存在彼此牵连、界定不清的问题。为了廓清思路,更好地指导实践,可从拍摄的角度起用一个新概念——“固定拍摄”,以便与传统的“运动摄像”概念形成呼应;从后期剪辑的角度,则可以起用一对新概念——“静态镜头”和“动态镜头”,以适应观众对画面的把握方式;同时,对传统的一对概念“固定镜头”和“运动镜头”相应地需要进行更准确的定位和把握。最后,对与“运动摄像”相关的一系列容易让人误解的传统概念、术语也进行了更为细致的辨别。  相似文献   

13.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就已经逐步萌发了勤俭建国建设节约型国家的指导思想,并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根据不同时期的形势和任务,自上而下在全国发动了群众性的“增产节约运动”。建国初期“增产节约运动”发端于东北的劳动竞赛运动:1951年10月23日,毛泽东在政协一届三次会议的开幕词中号召“要出现一个普遍高涨的爱国增产运动”,标志着全国性增产节约运动的开始;1952年11月29日,中财委向中央汇报了《关于全国增产节约运动的报告》,标志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增产节约运动暂告一段落。具体考察这场运动的来龙去脉,对于我们认识当时的经济建设和学习党史国史都有重要意义,对于我们今天进行的“节约型社会”建设也有一定的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有关胡文虎生平的一些回忆和报刊杂志史料进行整理,运用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的方法,分析胡文虎如何结合自身经济积累,利用中国近现代复杂的历史环境和客家在海外的特殊境况,运用“社会资本”参与客家运动,塑造客家“族群意识”的过程。目的是将客家精英的所作所为与客家族群的发展联系起来,以求对客家社会历史和客家族群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在爱尔兰民族戏剧运动的直接启发下,中国开展了“国剧运动”.倡导者提出“认清目的”、“研究方法”,即仿效爱尔兰戏剧运动而力图实现中国民族戏剧的振兴,努力实践一种艺术化而非问题剧式的戏剧,但因当时社会环境所限,这样的理论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并惨淡收场.时过境迁,从当下的角度看,国剧运动的理念具有很高的价值,它所体现出来的“宏大的视野”、“贯通的思维”、“辩证的方法”等思想对今日中国的文化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全球化的狂飙式发展 ,“反全球化”浪潮也一浪高过一浪 ,这为全球化的未来发展增添了变数。“反全球化”运动是对全球化负面效应的集中回应。虽然“反全球化”运动不能阻止全球化的进程 ,但会对它的发展起到制衡作用。从“反全球化”运动的角度审视 ,2 1世纪的全球化将更富有人性、理性、公正性、多样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7.
社会运动、精神运动是由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层递转化中产生的不同运动形式。所谓转化,就是对立双方各以自己的方式经相互扬弃达到统一,在辩证包含对方于自身的同时也规定了对方;其中前起者一方又“预先规定”了后起者一方。“人文学科”是精神运动的形式之一,认为“人文学科”无规律,缺乏历史和逻辑的根据;对规律的否定,是客观存在的规律在人的头脑里引起的一种反应形式。  相似文献   

18.
杨中强  蔡娟 《社会科学》2002,(10):26-30
本文认为 ,随着全球化的狂飙式发展 ,“反全球化”浪潮也一浪高过一浪 ,这为全球化的未来发展增添了变数。“反全球化”运动是对全球化负面效应的集中回应。虽然“反全球化”运动不能阻止全球化的进程 ,但会对它的发展起到制衡作用。从“反全球化”运动的角度审视 ,2 1世纪的全球化将更富有人性、理性、公正性、多样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9.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民族复兴的起点。新文化运动中提出的“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在“五四”运动中进一步扬弃。“五四”运动体现了鲜明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一面光辉的旗帜。“五四”运动开创的现代中国青年爱国主义传统应得到进一步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前,学界对“三反”和整党建党两个事件的研究都较为深入,但二者关系的研究则相对缺乏.1951-1954年,中共开展了整党建党运动,在此期间,党又在干部队伍中发动了“三反”运动.二者的关系经历了从开始的互不相干,到后来密切联系.从时间、对象和内容来说,二者的都有重叠之处;从结果而言,“三反”运动实质上起到了整党建党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