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日常生活作为人精神和情感的寓所,是人生活的本真样态,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现代科学技术作为改造外在世界和人类自身的一种强大的现实力量,只有以其现实的物化形态及其所展现的科学的世界图景深刻而全面地作用于人日常生活的器物、制度和精神层面,才能最终实现人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农民日常生活的视角对城乡关系展开讨论.农民的日常生活一方面受制于城乡关系的总体力量所产生的支配性逻辑,但同时也包含着体现农民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行动者逻辑.面对城乡二元市场的总体格局及日常生活的市场遭遇,体现农民自主性的选择是进城务工和跟从性的农业投机:前者最重要的不是进入城市,而是进入一种职业分工体系;后者也不能简单视为盲目的市场行为,它具有促进地域内专业生产和地域间农业分工的潜在功能.这两种行动选择对政策选择的启示是,以现代农业分工体系提高农民的市场地位,进而改善城乡关系.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群体的就业中存在歧视现象,经济学和社会学从各自不同的研究视野分析这种歧视现象,然而对于就业歧视存在的"合理性Y9、界定的标准以及治理路径,两种学科视野都面临现实的困惑.在学科共融与跨学科的视野探索其机理,是经济学与社会学治理就业歧视路径的共同诉求.  相似文献   

4.
列斐伏尔开辟了研究人类解放的一个崭新领域——日常生活解放.他试图从人类身处的风格消失、“意义零度化”的日常生活内部的矛盾与生命力的角度来反思和批判现代社会,寻找人类解放的希望;只有文化革命才能超越本质主义和理性主义,逃避政治经济制度的强制力,终结社会的异化,拯救人的命运,恢复人的主体性;列斐伏尔是将马克思隐含着的、历史推测性的人本学推向了生存论的现象学或历史生存的阐释学视野,但其解放观又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文化决定论的泥潭.  相似文献   

5.
梁平 《北方论丛》2010,(2):50-53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现代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所引发的生活的艺术化形态。但它要求的不是艺术的内蕴,而是艺术的形式,因此,导致了文学作品的物质化、平面化和猎奇化倾向。这样的文学作品缺乏对日常生活的穿越和提升,缺乏对文学内部机制的深刻把握,也缺乏对文学超越品格的追求。文学形象是内视形象,是人们确立自己心灵存在的最好方式。  相似文献   

6.
形而上学并不是哲人们主观构想的虚幻图景,而是人们现实生活信念的恒在追求的理论阐释。它有着自己深厚的生活底蕴和厚实的生命价值,是对日常生活世界中人们信念的承诺。对形而上学的拒斥永远都不可能是彻底的,我们所拒斥的只是它的形式和建构方法,而不是它的内在意蕴———人类对现实生活世界超越的信念。对于人类来说,形而上学是我们永无终结的思“家”情绪,仍是一件尚未生成的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7.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近年来学术界争论得比较激烈的一个话题,但是避开论争的锋芒,双方对这一现象的论述实际上隐含着某种共识,即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在当代中国其实有一个适用范围--它是中产阶层大众文化表述自身意识形态属性和实现自身社会政治功能的一种方式.具体来说,提高日常生活质量和对日常生活进行符号化消费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带给中产阶层大众文化的两个重要特征,相应地,在社会政治功能层面,它既改善了、美化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带来一些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旅游物流:从理论到实践的困惑与解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旅游物流是指在为更好地满足旅游消费者需求的前提下,以高效、低成本为目的所引起的物质网络型流动过程。目前学术界和实业界对旅游物流的认识存在误区,应对旅游物流、传统物流、旅游流进行区别。同时,旅游物流具有产业化、集群化、科学化发展的可行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旅游物流业务总体规模的经济潜力巨大;旅游物流将有效整合旅游交通运输作业的单一性、零散性;供应链管理理念与方法是旅游物流发展科学化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9.
辛浩 《理论界》2020,(5):45-50
受马克思的影响,赫勒一生的著作中隐性地包含一条人类解放的思想路线,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赫勒个人思想的发展,她探求人类解放的视角发生了转换,由此大体上形成了由宏观向微观的路径转向。本文以赫勒《日常生活》为原本,首先阐释了赫勒解放理论微观转向的时代背景及理论基础,从而进一步揭示了微观视域下日常生活存在异化的三个方面,通过对异化现实的把握,进而提出了要走向日常生活的人道化(个人"个性"的生成、转变对日常知识的态度、实现日常交往的人道化),过有意义的生活,通过每个个体不断走向自由自觉,由此逐渐实现人类解放。《日常生活》一书作为赫勒早期的一本著作,存在局限性,但其不论在理论亦或现实上都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赵新顺 《殷都学刊》2010,31(3):121-124
洪灵菲的小说创作经历了两个阶段。以《前线》、《转变》等作品为代表,洪灵菲的创作主题是反思20世纪20年代最流行的个性解放思想,从而与郁达夫的创作拉开了距离。《流亡》则表达了宣传社会革命的思想。厌倦缺乏超验价值的日常生活的内心苦闷、追求有意义的生活是促使洪灵菲完成主题转变的动力。  相似文献   

11.
当前学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上的误区主要是脱离文本的任意曲解和执着于片面深刻的自圆其说,造成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解上存在一系列错误。马克思主义文献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具有思维借鉴作用。立足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是讨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选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主要归结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从日常生活出发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选择,日常生活维度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符合人的解放理论的运思路径。日常生活成为理解和践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合理维度。  相似文献   

12.
民初崞县民间日常生活中的禁忌,包括服饰禁忌、饮食禁忌、居住禁忌和出行禁忌等类型。日常生活禁忌除表达"避凶趋吉"的愿望外,更具有标识角色、规范行为、维护健康、构建和谐与传播文化等诸种功能,对乡村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法国思想家米歇尔·德塞尔托日常生活实践理论为生活哲学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对日常生活态度的转变、对空间实践论述的转变、以及对消费生产分析的转变,对当代人追求自由自在生活,创造“诗意栖居”的审美生存方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重庆市民的日常生活被打上深深的战争烙印。跑警报是战争场景下市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年的战争使市民的生活日渐艰难。战争引发的人口内迁促进了重庆市民的衣食住行等生活习俗的变化。抗战时期重庆市民仍然延续了原有的一些生活方式,其日常生活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5.
杨学功 《河北学刊》2004,24(2):27-27
[主持人语]如果仿效文学界流行的一个说法,我们也可以说,哲学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然而,曾几何时,哲学研究中出现了某种“远离”生活的“学院派”倾向;与此同时,20世纪为众多西方学者所阐扬的“生活世界”理论,却未能在学理的意义上得到深入的研究。有感于此,们几位青年学人经过反复酝酿和讨论,策划组织了这期专题讨论,试图把对当前哲学研究现状的评论和马克思文本的重新解读以及当代西方学术资源的开掘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专长,从互不相同而又彼此相关的角度,共同切入“哲学与生活世界”这一主题。 有人说,哲学本来就是“贵族化”的学问,不必也不能“迎合”生活世界的旨趣,而应尽量与生活保持间距。但是,在这个“平民化”的时代,假如哲学只是生活中的“奢侈品”,它还会受到欢迎吗?李文阁博士显然对当前哲学研究的状况极为“不满”。在他看来,面对“SARS”之类的问题,中国哲学界的集体失语表明:哲学研究远离了生活。之所以如此,并不是因为哲学家们缺乏现实意识和价值关怀,而是由于现实意识的政治化、功利化、非哲学化、方法论化和整体化所致。他提出了“生活哲学”的概念,力图对哲学与生活的关系作出一种哲学化的回答。 邹诗鹏教授似乎对问题抱着“留有余地”的态度。他肯定了“生活世界转向”  相似文献   

16.
日常生活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给定前提和价值归宿。当前,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宣传、创新、研究、教育、学习、批判等大众化的环节中存在着实践异化现象,造成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日常生活的理论紧张。要缓解这种紧张态势,必须遵循场域位移、主体关注、话语重构、心理疏导、价值引领、信仰认同的建构逻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回归日常生活世界的实践转向,保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大众之间的合理张力。  相似文献   

17.
1990年代,批评家吴炫等人提出的"第三种批评"体现出当代文学批评理论与批评实践中逐渐凸显的集体原创性焦虑。"第三种批评"理论是当代文学批评自我怀疑、自我质询和自我反思的一个重要理论命题,是已经取得独立身份、具有现代理论品格的文学批评自身迸发出的原创冲动。这一批评话语更多的提供了一种话语策略,一种原创姿态,而其本身存在着诸多问题,辨析与反思这些问题对于认识理论原创的困惑,对于当代文学批评原创思考及可能的解决路径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略论古代中华民族精神的现代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秀军 《河北学刊》2005,25(5):74-79
传统儒学理论、礼法制度与发达的日常生活世界是影响古代中华民族精神化育的重要因子。近代以来,儒学理论的衰落、礼法制度的崩溃以及日常生活世界的解体,分别从理论、制度与日常生活实践三个层面预示着古代中华民族精神现代转型的到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