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女性诗歌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躯体写作后,90年代转向了语言写作。90年代以来,伴随着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对诗歌认识的改变,女性诗人不仅以诗歌的姿态表述自己,而且以具有女性主体性的"人"的立场进入诗歌,聆听和感受世界,既不放弃性别立场,又不放弃艺术价值,使女性诗歌达到人文价值与诗性价值合一的高度。90年代女性诗歌的语言写作,使女诗人以独立的女性话语与充分女性化的写作策略,实现了女性世界的完全自立和性别表达,并形成自己独立的审美体系,从而实现了女性诗歌写作的"宁静的丰收"。女性诗歌从此走上包含性别但又超越性别的更为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 ,从前 30年中被打扮成“革命感情”、“阶级友谊”到 80年代的“性启蒙” ,再到 90年代商业经济背景下的女性身体写作与欲望写作 ,“性叙事”的生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消解神圣”与“除蔽还原”的过程。与之相应 ,也出现了五种叙事话语形态———国家神话、启蒙话语、权力话语、私语独白、复调话语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末期,"第三代"诗歌运动结束之后,基于个人和社会等各种原因,有的诗人选择了放弃诗歌,还有的诗人则选择留守在现场,继续自己的诗歌创作之路。经过了90年代这十年的积累和沉淀,不少诗人在新世纪又返归诗坛,重新创作。他们在新世纪的持续性写作,既可能是对80年代诗歌传统的一种精神延续,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新世纪以来诗歌格局的形成和诗歌生态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针对90年代中国出现的女性“身体写作”现象进行了剖析,对当代女性文学和市场经济的关系浅谈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5.
重提“修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落石出”四字可以概括90年代诗人队伍的状况。90年代的主要诗人都是80年代诗歌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硕果仅存者。90年代诗歌的基本特征就隐含在这个事实中。相对于80年代新人辈出、诗歌社团遍及全国的盛况,90年代无疑显得十分落寞。就普遍范围而言,这些年出现的诗歌新人很少,整体性、社团性涌现的就更少(甚至干脆不如说没有)。这是一个迹象,表明  相似文献   

6.
小说《玫瑰门》开启了铁凝身体写作的“玫瑰门”。这个身体写作的“玫瑰门”一经打开,就在中国新时期女性写作中显示出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不仅实现了对1980年代致力于女性纯精神世界探索的“二张”的成功超越,而且成为1990年代以陈染、林白为代表的以“躯体写作”为主要特征的个人化女性写作的前驱。同时,其与陈染、林白在身体书写上的差异又显示出铁凝对女性更具前瞻性的眼光,预示了未来女性写作更具生活化的新变。铁凝的身体写作将中国新时期女性写作连缀为一个有机整体,同时也将对女性文化的思索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7.
“独自成俑”的诗与人——梁小斌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小斌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他的诗以单纯、透明、和谐的样式在当代诗歌中独树一帜。通过考察梁小斌20世纪80年代的作品,由于长期的“独自成俑”的生存状态与境遇,他的诗歌观念和写作实践经过了从趋向优美到反叛优美的嬗变过程,这使得他成为“朦胧诗”群的一个异数,他的某些观念和实践启迪了其后的“第三代”诗人。  相似文献   

8.
1990年代以来,“中间代”诗人已经在“诗路”上前行了20余载,与他们取得的成就相反,这拨诗人从命名到写作还存在着诸多争议和问题,使其内心呈现出难以排遣的精神焦虑与压迫感.而作为沉潜、内敛的一代,他们面对物化时代的文学生存环境,却以坚韧的性格和不断精进的诗艺手法,守护着诗歌的尊严,为诗坛树立了一面精神风旗.  相似文献   

9.
在“中间代”诗人的创作中,长诗写作已经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从中不仅可以发现“中间代”诗人个性写作的魅力,而且可以发现当代长诗写作开阔的创造空间。这是”中间代”对于中国当代诗歌艺术贡献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对“中间代”长诗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中间代”诗人的长诗创作是突破艺术成规和彰显诗人创造个性的诗歌写作,是对当代长诗写作的整体性提升。  相似文献   

10.
世纪末的文化转型导致了诗歌的转型,这个转型以90年代诗歌“代”之外的趋于个人化的写作取代80年代的流派写作为其基本特征,个人化写作脱胎于“第三代”流派写作,并在诗歌转型中日益呈现出一种“疏离”的特性。  相似文献   

11.
女性诗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新时期的女性诗人回归女性自我,开拓出诗歌中的女性性别场域.女诗人通过女性主义诗歌的书写,表现了一种“反叛”的诗歌精神.女性诗歌的语言冲击构成了富有诱惑力的反叛,诗句的词汇摘选形成了富有熟悉感的陌生.女性诗歌通过黑夜意识的书写、身体的再发现以及情欲、生命欲等一系列以往被压抑的欲望的表达,营造出一种“交流”的对话.在诗歌中进行自我的“传递”与“交流”,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女性诗歌最为珍贵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诗歌进入90年代后发生了具有深刻意义的变化,这种变化可抽象概括为两个维度:一是诗歌逐渐逃离了意识形态、集体写作的藩篱,回归到具有独立精神和承担意识的个体,具体表现为"个人写作";二是诗歌在对日常经验的挖掘中回归到对当下现实生活的关注,而叙事性的增强则开拓了诗歌新的话语空间,提高了诗歌的有效性和对现实说话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的先锋诗歌的"反懂性"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诗歌的传播困境,但仅从文本角度的"反懂性"分析传播困境并不全面。从传播过程的主要要素或环节细致分析先锋诗歌传播困境的形成有以下因素:诗人高扬"个人写作",从主体上无意识地拒绝了诗歌传播;"反懂性"的诗歌写作和阅读追求,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诗歌的传播困境;对读者和反馈信息的立场和态度,使诗人从主体上有意识地拒绝了诗歌传播。  相似文献   

14.
以大学校园诗人创作为主的“第三代诗歌”为切入点,在辨析上个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不同学院环境的基础上,论述1980年代校园诗歌创作的特点,以及1990年代围绕“学院派诗歌”的命名所进行的相关论争,进而讨论“学院派诗歌”这一命名的合理性问题及其对于当代诗歌实践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女性"个人化"写作的出现是20世纪90年代文学由"精英"走向"个人"过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女作家们用个人经验消解男权话语权威,用日常生活反抗大叙述,开辟了女性写作的一扇新窗。但随着市场化及对个人经验反复叙述的限制,其不可避免地从飞升走向徘徊。  相似文献   

16.
新疆兵团诗歌随着195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成立而产生,随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发展而壮大。20世纪80年代,新疆兵团诗歌成为一个在全国有影响力的诗歌流派即“新边塞诗”。新疆兵团的“新边塞诗”起源于进疆部队军旅诗人创作的诗歌。在六十年的发展中,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产生了许多优秀的诗人和诗歌。“新边塞诗”是历史上西域边塞诗的继续。“新边塞诗”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20世纪80年代达到高潮,20世纪90年代衰落。“新边塞诗”的兴起、形成、高潮与衰落有一定的发展规律,既与新疆兵团社会成员的军人身份有密切关系,也与时代社会的发展关系紧密。  相似文献   

17.
“个人化写作”是20世纪90年代诗歌特征的极为重要的共识性概括,具有文学史意义。“个人化”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写作价值取向的完全个人认定;对个人经验的绝对服从;对自我诗意言说方式的充分自信。90年代诗歌的“个人化写作”是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展开的,不免存在着探索的误区,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与高度的警惕,以引领新诗走上个人化的正途。  相似文献   

18.
本文集[1]定名为‘中国诗歌:九十年代备忘录”,主要目的是在20世纪即将过去的日子里,从理论上对中国大陆90年代现代诗歌、对一代诗人十年来的写作历程进行回顾,对人们正在关心的一些诗学问题进行分析。认识和回答。因此,所选文章大都集中在“90年代诗歌”这一论题和目前一场正在展开的诗歌论争上。勿需讳言,除了其理论文献价值和纪念意义外,这部文集还有着它的现实针对性。那么,相对于80年代(从早期“今天派”到“第三代诗歌运动”,或从‘假陇诗”到‘房愿俄诗”),90年代诗歌能否说是“另一意义的命名”(程光伟)?本文集的许…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女性诗歌既是对20世纪女性诗歌书写的承续,亦有坚定的悖逆与拆解。历史想象力的重铸是 “独白”姿态的一种转向,女性诗人从自身转向历史与现实,有效勾连了自我与世界的现实关系;女性经验的拓展则承续了1990年代女性诗歌的经验书写,但连续中有着鲜明的变异,即女性诗人挣脱了闭抑的、概念化的性别经验的呈现,而将女性经验融入到个人具体的生存境遇之中,并藉此抵达更为阔大的生存本相;日常美学的扩张是新世纪常态化社会语境下,当代女性诗人对于诗歌书写范式的一种自觉选择,将诗意下沉至日常生活,并从中形构出一套寻求诗意的诗学方式。上述三种书写向度都表征了一种新的女性诗歌的形成,包涵了新世纪女性诗人特有的精神立场。  相似文献   

20.
"中生代":当代诗歌写作中的一种"地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诗歌发展至新世纪初,一批主要是1960年代出生(也包括1950年代末、1970年代初出生)的诗人以其独特的写作渐渐为人所瞩目。当代诗坛也出现了相关的命名问题。从这一类诗人与“第三代”、“70后”诗人迥异的精神背景和写作取向、文本价值等方面思考问题,可以探悉到他们的写作具有不能以历史时间的“代”可以划分的“非代性”,以及无法成为流派、“集体”的成就突出的个人化风格。在此基础上,“中生代”的命名更有其合理性。有意识地运用这一具有象征意味的地质学名词,表明命名者看重的不是诗人在历史时间中占据什么位置, 而是强调他们的写作状态作为诗歌写作的一种精神和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