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东汉谶纬神学的盛行与王符的无神论思想、东汉经学的衰落与 王符对经学的扬弃、东汉清议风气的兴起与王符道德批判思想的学术意义等问题的分析,论 述了东汉思潮与王符思想的关系,肯定了王符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东汉末年社会上产生了一股强大的“求真”思潮,在理想与现实、真理与谬误、虚妄与真实等多方面的矛盾与对立中寻找出路,构成了东汉思想的主要趋向。“求真”思潮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同时其表现形式也是多方面的,其产生的后果也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儒家思想自身的修正与道家思想的兴起。  相似文献   

3.
东汉后期中亚人来华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张骞通使西域以前,中亚地区与中国内地之间即巳存在商品交流关系,但那时的贸易未必是直接进行的,中亚人来华旅游或定居之例似亦罕见。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以后,中亚各国与汉朝的政治关系日益密切,双方的使者往来不断;直接的贸易从此畅通,中亚的商人开始以中国内地为其重要的市场。同时,汉武帝之平定南粤,又为海上交通创造了条件。中亚人除了取道陆上的“丝绸之路”来华以外,也经常通过印度,由海上的“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其后,到了东汉中期,班超驻节西域达三十年,恩威并著,击败月氏,远通条支,使中亚地区与中国内地之间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后汉书·西域传论》云:  相似文献   

4.
东汉自和帝始,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败,社会危机严重,代表社会、象征国家的皇权被两派势力异化,士大夫集团的权力和利益被严重剥夺,统治岌岌可危.作为专制政权组织基础的士大夫对此忧心忡忡.为匡时救世,他们开展了一系列社会拯救活动,大致可分为舆论层面政治批判和实践层面对弊政进行的直接或间接的纠治和打击活动.士大夫的社会拯救活动对改善黑暗政治和维系东汉的统治起到了一定作用.因缺乏对君主专制制度本质的认识,士大夫对现实政治的批判很少触及深层政治结构.但其批判时弊精神使专制制度在实际运行中保持一定的舆论开放和相对独立的批评、监督力量,降低了专制制度的封闭性和随意性.  相似文献   

5.
谯沛集团是以曹操为中心以其亲属为基干以血缘地缘关系为纽带组成的武人集团。他们多为忠勇敢死之士,在政治、军事生涯之初就与曹操事业联系在了一起,成为曹氏的股肱心臂。与曹操的另一重要政治集团颍川谋士群体相比,无论是入仕方式、文化素养,还是政治动机、价值观念,谯沛武人集团都表现出了明显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东汉后期谯沛武人集团简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繁冶 《南都学坛》2000,20(1):12-14
谯沛集团是以曹操为中心以其亲属为基干以血缘地缘关系为纽带组成的武人集团.他们多为忠勇敢死之士,在政治、军事生涯之初就与曹操事业联系在了一起,成为曹氏的股肱心臂.与曹操的另一重要政治集团颍川谋士群体相比,无论是入仕方式、文化素养,还是政治动机、价值观念,谯沛武人集团都表现出了明显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东汉中后期产生的改良思潮及改良活动是当时严酷的社会矛盾斗争的产物,汇集了不同阶级、阶层的力量,具有广泛的社会性。改良内容涉及到选举、吏政、安民、抚戎等诸多方面,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活动始终围绕着抵制和打击外戚、宦官专权这一主线展开。东汉末年“党人”的抗争是其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在性质上属改良救亡活动。尽管这场改良活动以悲剧结局落下帷幕,但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8.
东汉后期士风之转变及其原因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汉后期士风之转变及其原因探析@牟发松$武汉大学人文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李磊$武汉大学人文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相似文献   

9.
汉代的选举制度古称乡举里选,主要是察举和征辟,到了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度,选举标准也有所不同。本文试探讨东汉至东晋各时期的选举标准,并分析其形成原因、利弊得失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东汉的选举标准 东汉的选举标准基本上是沿袭西汉。《汉旧仪》载有汉武帝元狩六年令丞相设四科之辟,以博选异德名士之事。东汉亦以四科取士。光武帝诏曰:“方今选举,贤佞朱紫错用。丞  相似文献   

10.
东汉前期儒学的空前兴盛,班氏世代业儒的家学及贵族官僚家庭的严格家训,为班昭学业的取养和她人生价值观念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客观条件;她中年以后政治地位的显著提高,使她的利害得失与统治者的政治命运紧密关连,与统治者的思想感情息息相通.因而,她全然认同了践踏女性人格、权益的封建纲常礼教,而编拟出中国历史上第一篇贯彻这种礼教的"妇德"教材--<女诫>,客观上为封建礼教的传播推波助澜,给中国传统社会妇女的命运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东汉后期儒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官方经学的式微;二是儒学思想的精华,渗入到士人的心灵意识中去,成为批判现实的重要推动力。儒家固有的艺术精神的复苏为东汉后期文学的新变提供契机。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仁是地主阶级最高的思想政治范畴。研究这一范畴的形成和发展,及其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仅就春秋时代的仁思潮,作一初步的探讨。 一、西周初期仁概念的提出 根据比较可靠的资料,“仁”作为一个伦理概念,可以追溯到西周初年。武王伐纣,誓  相似文献   

13.
十九世纪六十至九十年代,洋务思潮成为我国普遍的社会思潮,这是客观的历史事实,已有论者为其立了名。 社会思潮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倾向,它可以涵育具有同一倾向的社会各阶层、各种流派的思想主张。洋务思潮是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初期兴起的主张学习西方、谋求富国强兵的社会思潮。当时一切为此目的而萌生的思想主张,都应视为洋务思潮。本文拟就洋务思潮发生的历史背景、思潮的源流及其发生的主要标志等方面作些探索。  相似文献   

14.
西汉前期,统治者对学术研究采取比较宽松的态度,因而这一时期的史学家在主观上能够相对自由地表达对史学的学术追求。而到了东汉时期,随着统治者对史学控制的加强,东汉史家虽然并未放弃对史学的学术追求,但为政治服务的色彩日益浓厚,日趋成为为统治者提供政治借鉴的工具。这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政治相对稳定的时候,他们倾向于著史宣扬统治者的丰功伟绩;在政权式微之际,则纷纷从各个方面探索治国成败的历史经验,撰写史书,以供统治者借鉴。  相似文献   

15.
东汉仕进之途分为四类:一、察举;二、州郡吏;三、任子;四、太学生。举孝廉系察举常行科目之一,为当时读书人仕进的主要途径。本文拟就这一制度的利弊作些粗浅的分析,仅供读者攻错。孝廉之举,始自西汉,《汉书·董仲舒传》云:由董氏建议而实施。据元朔元年(前128年)武帝诏文“兴孝举廉”(《汉书·武帝纪》),及有司奏议“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同上引)等语可知,孝与廉本各为一科。再证之以《汉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分类描写的基础上,归纳了东汉单音节程度副词在表示不同程度量上分工不明的特点,揭示了程度量的连续性及其量化的相对性这一深层原因,并以此对程度副词兼表多级程度量加以再认识。  相似文献   

17.
本文受钱穆先生《刘向父子年谱》的启发,试图论述西汉后期的几种经学思潮:一,西汉后期分古文之界未明,诸经派别也不严;二、西汉后期经学的复古崇礼思潮;三、西汉后期经学中关于易姓和再受命的思潮。并认为这些思潮的兴起在意识形态上为王莽代汉和改制提供了依据,而这又是经学参与政治的最后一次尝试;其后,以古文经学为代表的注重名物训教和制度考订的科学经学兴起.表明了经学的重心由关注政治而转移到关注经本身的训解,即两汉之交,政治经学转向了科学经学。  相似文献   

18.
作为艺术的两种典型代表形式,文学和书法在东汉后期获得了迅猛发展,由此昭示了艺术精神的逐渐觉醒。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审美主体方面,主体的自我意识已经逐渐觉醒,并开始自觉进行艺术创作;审美客体方面,已开始注重作品的抒情性和审美性的双重展现。  相似文献   

19.
天人感应神学是西汉武帝时,董仲舒为大一统的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制订的一套体系完备的理论。该理论以“君权神授”为核心,以群体融化个体、察举征辟之制为其重要支柱,并在统治阶级的大力扶持下成为约束人们言行的权威思想和精神支柱,进而为两汉士大夫们所自觉遵奉。然而,东汉后期的两次党锢之祸,从源起,特别是其发生过程到结束,无时不在对该理论进行着冲撞和撼动,从而使士大夫们对该理论的核心和支柱产生动摇,甚至完全丧失信心,天人感应神学因此逐渐衰微乃至分崩离析,历史由此也进入了新的权威思想的构建时期。一自从公元前221…  相似文献   

20.
回溯和梳理老舍解放后的创作,人们可以看到作家精神世界的矛盾和冲突、前期和后期创作的不同追求以及五六十年代中国文学的复杂风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