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高师妹     
高师妹是我的研究生同学,后来成了我的太太。再后来,她又成了我同学。1998年我到上海“读书”, 1999年她也到哪里去“读书”。1998那年,我经常给她写信。信封上收信人就写“广东教育学院教育系高师妹”收。  相似文献   

2.
开心吧     
《社区》2009,(17):34-35
关掉 西瑞尔去侄子家做客。饭后,侄子给他演奏钢琴。一曲终了,他侄子问:“您觉得怎么样?”西瑞尔答道:“你应该上电视。”他侄子高兴地说:“您认为我弹得很好吗?”“不.”西瑞尔说,“你要是上了电视.我就可以把它关掉了。”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有一习惯,当他读到他认为重要的、有意义的、好的文章或著作时,或向其他同志推荐,或印发给有关同志阅读。“成都会议”期间,毛泽东也印发了一些东西给与会同志。逄先知在《博览群书的革命家——毛泽东读书生活我见我闻》一文中说:毛泽东“亲自挑选唐、宋、明三朝诗人写的有关四川的一些诗词,连同《华阳国志》,一并印发给与会同志。”张贻玖在《毛泽东读史》一书中说:毛泽东“还将《华阳国志》印发给与会同志,要求大家都了解这些历史。”石玉山《毛泽东怎样读书》则完全引用了张贻玖的说法。  相似文献   

4.
我叫谢苏木。这个名字用了16年从没有给我惹上一丁点麻烦,直到班上突然转来一个男生。 他个子不高,一脸痘痘,让我想起一张表面看起来坑坑洼洼的月球照片。我仿照《红楼梦》里“天上掉下个林妹妹”造句,偷偷对同桌马小凤说,“嫦娥一号”一奔月,“天上就掉下个月球表面。”  相似文献   

5.
资料整理     
马克思读书,总要做摘录或摘要,从青年时期,他就养成了这种习惯。他在柏林大学就学时,写给他父亲的信中说:“我不仅习惯于从所有我读过的书籍中作出摘要,例如对列辛的《拉奥孔》、索尔格的《伊尔文》、温克尔的《艺术史》和鲁登的《德国史》等书,都是这样做的,并且还附上自己的意见。”他写《资本论》读过一千五百多种书籍,他都做了摘要,甚至把自己的藏书,也作了摘要。他对所读的东西,归纳成一个系统,一旦形成了某种观念,便写成专论。  相似文献   

6.
本来,鉴于李零教授的《丧家狗:我读〈论语〉》已经引发过一阵争论,笔者已不准备再多说什么。但是,2008年1月25日,由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组织发起,《光明日报》《文汇读书周报》《博览群书》杂志等42家媒体联合推出的“2007年十大图书”评选结果在北京揭晓,李零教授的《丧家狗:我读〈论语〉》赫然在列。这重新引发了笔者的关注抑或说忧虑。谨此,笔者忍不住想再多说几句,以待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7.
杨启范 《社区》2005,(23):60-60
我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一天在大街上和泥巴玩,和我一块儿玩儿的孩子动手抢我的泥巴,为此我们大打出手,那孩子恶狠狠地骂我是拖油瓶。我不知道拖油瓶是一个怎样恶毒的字眼儿,就回家去问娘。娘一脸惊恐地问:“你听谁说的?我非撕烂他的嘴不可!”娘越是讳莫如深,我就越发好奇。然后我从字典上知道了拖油瓶的真实含义,又从大街上爱嚼舌头的女人们那里知道了我的身世。娘是带着我改嫁的,二弟、三弟才是我现在的爹和娘亲生的。后爹是一个石匠,长得十分猥琐。我知道自己的身世后,我就再也不叫他爹了,在我嘴里,“那个人”成了他的代称。“那个人”的…  相似文献   

8.
幸福在哪里?有一个“范伟版”的“幸福观”:我饿了,看别人手里拿个肉包子,那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别人穿了一件厚棉衣,他就比我幸福:我想上茅房,茅房里仅剩的一个蹲坑被你占了,那你就比我幸福。  相似文献   

9.
《社区》2008,(5):4-5
蓝天野并不是出生在书香门弟,家里的大人大多不看书,最早的文学方面的熏陶来自他的祖父和父亲,“祖父念过书,他每天晚上给我讲,讲的多是《西游记》,还有一些公案,但是讲得多了,就不知道再讲什么了。”于是,蓝天野上小学后不久,有一次书店拉了一车书去学校卖,蓝天野的祖父就吩咐孙子买几套书回去,“他看完给我讲,当时买了《水浒》,还有一些民间的说部,都是说书人传下来的书,有《三侠五义》、《小五义》等。”除了祖父,蓝天野的父亲也识字,“我印象中他很聪明,家里很多东西都是他自己做的。”  相似文献   

10.
他把好几幅画在地上摊开。小店原本就挤,三张画铺在地上,我们就不能转身,一转身就要踩到画布上了。“这一幅,”我指着凡·高的《星夜》。他说:“一百块。”我说:“六十块。”他做出夸张的痛苦的表情,指着地上的《星夜》说,“你看看你看看,画得多么好,画得多么像,就是颜料钱也不止六十块呀小姐。”我说,“那好,我们再逛逛。”他一把拉住,说,“算了算了,就六十块吧。”  相似文献   

11.
轻松一刻     
《社区》2010,(4):54-54
小金对老乔说:“这回糟了,有人写信给我说,如果再缠他太太,就打断我的腿。”老乔说:“那你就离她远点吧。”“你说得倒轻松,那封信没有署名,我怎么知道该避开哪一个呀。”小金说。  相似文献   

12.
读书对我来说是头等大事,从记事起我就与书有缘。母亲曾经说我,小时候就痴迷读书。躺着读书、坐着读书、站着读书,一书在手,万物皆可无。岁月久远,我不知道母亲所言可属实,但我现在是爱读书的,家中也唯有书多。《小窗幽记》中道:"万事皆易满足,惟读书终身无尽;人何不以不知足一念加之书?"第一眼看到这段话就心生欢喜。  相似文献   

13.
陈贤虎 《社区》2017,(23):25-25
梭罗在他的名作《瓦尔登湖》中如是说:“时间只是我垂钓的溪流。我啜饮着溪水,望见了它的沙床。”我总想掬住匆匆而逝的光阴,它却常常从指尖中溜走,不经意间就岁月蹉跎。于是一遍遍地问自己,时间都去哪儿了?  相似文献   

14.
等我长大了     
硬要骑在父亲肩头,让他给我当木马时,他笑道:“现在我让你骑,长大了我可就经不住你骑了啊!”我一本正经地说:“等我长大了,我让你骑,我驮着你去公园玩儿!”结果,我真的长大了,却别说让他骑,就连好好陪他走一圈公园都没有过。  相似文献   

15.
光阴少一寸     
崔永元 《可乐》2010,(8):37-37
齐含笑大我一岁。他父亲是军医,家里自然医书成架,这让他有了骄傲的资本。一个下午,太阳晒人,我们钻进他的小屋,有一搭没一搭地说了几句。他忽然发问:“男生女生有什么不同?”我答得飞快:“女的头发长。”他仰天大笑。笑声没停,他就捧来医书,说:“你自己看吧。”天哪,我就这么启蒙了。上高中后,我每天放学照例去找他玩。  相似文献   

16.
邻居家的小弟弟跟我很要好。我知道他很崇拜他爸爸,于是逗他说:“玩过家家,我当你爸行不?”他小嘴一撅:“你再说,让我爸揍你!”我得意道:“明天我就不在姥姥这儿陪你玩了,我要回老家爷爷那儿去了,你爸怎么揍我啊?”他像是突然忘记了要他爸爸揍我的事,小脸上骤然飘过一片乌云,  相似文献   

17.
似读一片春     
儿时,牛玉儒同志的家与我家为邻甚久。我与他同校同年级读书,交往不多,却和他的二哥玉实兄相处往来,犹似兄弟。记得一年春节期间,几个朋友聚在玉实兄家里吃饭,酒酣耳热之时,歌声不断。玉实嫂子刚唱罢京剧《沙家浜》里阿庆嫂的唱段,电视机里又传出一时响彻大江南北的歌曲《春天的故事》。大家跟着唱,一声比一声响亮。就在这样的气氛中,玉实兄贴耳对我说:“老三玉儒在呼市,你又在呼市,今后应该……”歌声如潮,玉实兄只好停下来,指给我一本书中夹着的牛玉儒同志的工作彩照。我听着《春天的故事》,醉眼朦胧地在他那灿然照人的微笑中辨别孩提时的…  相似文献   

18.
每个人有自己休闲的方式,我也一样。一有时间我就去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读书。一想到每天夜晚,做完了一天的功课,趴在灯下书桌上读书,我就感觉很温馨。我将每天的读书时间称之为—香格里拉。  相似文献   

19.
永远的地址     
卫宣利 《社区》2009,(17):61-61
父亲来我家的次数越来越少了。以前,他几乎一星期就来一次,见了我先把一沓书报稿费单递到我手里,半喜半嗔地说:“本不想来,可是又攒了一堆,我要是不送来.你不就没钱花了?”他的语气有些洋洋自得,仿佛没有他这样频繁地奔波两地,我的日子就没法过下去。  相似文献   

20.
从《曾国藩读书录》中可以看出,集部中他最重视《昌黎集》,于韩文批评尤多。这些韩文批评反映了曾国藩读书治学的诸多特色,如将读书与读人结合,各种学问兼通的“士大夫之学”的特色,以及承袭桐城而又突破桐城的特色等,并可看出他于韩文研究的成绩和心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