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一引言"明治维新"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的资产阶级革命,同时,它是一场未完成的、不徹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德川幕府,实现革命,为发展资本主义创造条件的革命动力,来自几个方面:商品货币关系最为发达的西南地方的"外样大名"和下级武士,资产阶级化的京都的宫廷  相似文献   

2.
石高分封制在金字塔型的武士等级内部 ,以土地所产生的利润——石高作为再分的原则 ,家臣武士祖传的土地所有权成了既定的“石高”数量。主君掌握家臣的经济命脉 ,主从关系成了恩赏与效忠、统治与从属的关系。离心势力成了无本之木 ,为将军“名正言顺”地转封大名 ,为德川幕府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前提条件。同时 ,也造就了幕藩体制的掘墓人 ,下级武士丧失统治阶级的基本经济特征 ,并成了封建制度内在矛盾发展的载体 ,导致他人“一定要废弃封建制度本身”。  相似文献   

3.
<正> 中下级武士是中世纪日本社会封建统治阶级的一个阶层,是幕府政权的支柱。在幕末国家和民族双重危机之下,他们毅然决定走上革命道路,推翻了德川幕府的统治,为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不到半个世纪,日本已同美国一样,显示出西欧类型的、经济上的(资本主义高度的特别迅速的发展),政治上的(代议制度),文化上的和民族上的”“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全部基本特征”并成为“新兴的帝国主义强国”。本文就中下级武士在明治维新中的地位及作用作一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4.
日本德川幕府末期面临着困难的选择。一方面 ,幕府为了保证其封建经济的再生产过程得以顺利进行 ,必须恪守“祖法” ,坚持攘夷 ;另一方面 ,当欧美列强凭借发达的交通工具进逼日本的时候 ,幕府缺乏迎击外敌的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 ,而祖法又要求攘夷。处于进退两难境地的幕府被迫开国 ,加入西方条约体系。而开国带来的一系列重大政治经济问题 ,又激起了以“尊王攘夷”为表现形式的国家民族主义观念的勃兴 ,变革幕藩体制作为一个历史方向被提了出来。当攘夷的妄想被西方的炮舰彻底击碎以后 ,攘夷不再是目的 ,而成为尊王攘夷论者推翻幕府统治、推进日本近代化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幕藩体制是以幕府为核心、以各藩国为支柱的政治制度,该制度建立的标志是幕府在政治上实施了幕府高度集权和藩国相对分权制度、经济上实行了石高制及封建领主的土地所有制、思想文化上建立了以朱子学为官学的思想体系、社会关系方面实行了严格的四民等级秩序、对外关系上实行了严格的锁国政策,各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缺一不可,成为构建幕藩体制的重要支柱。在幕藩体制的作用下,德川幕府以强有力的方式控制了以西南雄藩为代表的二百多个藩国,实现了日本长达二百六十多年的和平统治。  相似文献   

6.
幕府统治末期的日本,由于社会经济的转型和欧美资本主义列强的威胁,引发社会矛盾逐渐尖锐,最终达到表面冲突的激烈形式。封建统治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始终存在,并呈现更加激化的趋势。武士集团内部矛盾重重,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加上武士在商品货币经济冲击下日趋贫困,引起了下级武士对领主乃至这一制度的强烈不满。开国以后民族矛盾上升的忧患中,被卷入商品经济的社会各阶层之间利益矛盾交织,特权商人与普通商人之间的矛盾,对外贸易中的市场矛盾,日益贫困的农民与商人、豪农之间的矛盾尖锐与激化,"国诉"、"改造世道运动"等此起彼伏,导致幕府统治摇摇欲坠。最终促成明治维新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汪辉祖是清代誉满全国的绍兴师爷、幕学家与法律专家,他的幕学著作,阐述了清代幕业的技术原则与道德规范,提出就幕宜慎、律己立品、尽心事主、保民便民等见解。作为清代幕友的典范,其幕学思想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清代幕府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一八六八年一月,日本资产阶级化的下层武士,利用人民的力量,通过国内战争,推翻了德川幕府的统治,建立了以明治天皇睦仁亲政的新政府。并于一八六八——一八七三年实行了一系列的资产阶级改革,史称“明治维新”。  相似文献   

9.
师爷发源于周官幕人,有清一代盛极一时,但历代只是政府官员的私人"秘书",并无官衔职称。自咸丰年间曾国藩幕府起,其性质发生了变化,"作幕为官"现象盛极一时,这既与清初师爷团体的兴盛有关,也是特定社会时期、历史事件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幕藩体制是日本近世独特的社会制度,是幕府集权与各藩分权的统一,是至尊天皇与至强将军的统一,是日本历史进入近代化前夜独特的社会制度。因此对于幕藩体制的看法史学界争论颇多,存在不同的观点,大量关于幕藩体制的特征及其与日本近代化关系的著作和论文的涌现,从多种角度对其进行了论述,加强了人们对日本近世社会制度的了解。  相似文献   

11.
武士道嬗递的历史轨迹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8、9世纪 ,适应武士群体战争实践生活需要而产生的武士道 ,12世纪末随着镰仓幕府的建立而成为制度的道德规范 ,17世纪经山鹿素行等武士道理论家的系统化和理论化 ,又成为信仰的道德规范。 19世纪后半期 ,由于明治政府的强制推行 ,武士的道德规范发展为日本全民的道德规范。武士道以利益为杠杆 ,靠生命来体现 ,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精神资源 ,驱使臣民以统治者的意志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在日本人 10 0 0多年的历史创造中 ,武士道崇尚武勇的“战争之道”和强调忠诚的“献身之道” ,逐渐与日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融为一体 ,沉淀为日本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至今仍然对日本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日本中世时期始于12世纪末的镰仓幕府,直到16世纪室町幕府灭亡为止。这个时期最主要的特色就是天皇势力的衰落,以及武士阶层的兴起。在这个“下赳上”的时代里,不仅在政治方面出现了重大的变化,武士阶层与庶民们也逐渐在文化方面发挥其影响力,使得此时的日本,出现了不同于古代史的新气息。而政治与文化的改变,更为日本中世时期的社会与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让农村日渐富裕,都市逐步兴起,经济活动蓬勃繁荣。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民调查》不啻是对新世纪报告文学的拯救,而且还从全面深刻地反映“三农”问题,作品的批判精神与作家的战士品格以及运用多种文体的表现形式增强作品的表现力、深刻度等方面作出了新贡献。  相似文献   

14.
谯沛集团是以曹操为中心以其亲属为基干以血缘地缘关系为纽带组成的武人集团。他们多为忠勇敢死之士,在政治、军事生涯之初就与曹操事业联系在了一起,成为曹氏的股肱心臂。与曹操的另一重要政治集团颍川谋士群体相比,无论是入仕方式、文化素养,还是政治动机、价值观念,谯沛武人集团都表现出了明显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日本以军国主义为主体的军国政治历史悠久,既有封建时代武士军阀“挟天皇号令天下”的军国政治,又有近代军阀“奉天皇之命”的军国政治。幕府时代绵延近700年的军国政治,军事封建主——武士是行使政治权威的统治阶级,武家统治者以武士道为统治思想,奉行军事至上的立国理念,军权成为至高无上的权力,坚持以战争促发展的发展方式,将武力扩张、谋求霸权作为基本国策,扩军备战成为至上命题,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军国化。  相似文献   

16.
意识形态是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反映,具有鲜明的阶级性。阐释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分析了目前党的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建设所面临的问题,指出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要保证我国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必须要以"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重要思想为指导,坚决反对"思想意识自发论"和"意识形态淡化论",高度重视并自觉加强党在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的领导。  相似文献   

17.
晚清民初革命派文学是革命古典主义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萌芽,它是伴随着中国现代民族国家意识的兴起而出现的。其所蕴含的革命古典主义特点有:一、以建立现代民族国家为宗旨的鲜明的政治倾向性;二、强调民族主义的集体理性;三、崇尚以民族传统文化来陶铸国魂;四、尚武精神和悲壮风格;五、平民气质与通俗化。  相似文献   

18.
党中央三代领导人一贯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确定了"生命线"的战略地位。他们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路线;确立了"关心工作对象"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原则;注重提高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素质,为思想政治工作奠定了坚定的组织基础;从而使我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在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实现党的领导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1996到2001年,安徽城镇居民收入增速明显偏慢,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此外,从近几年的数据看,低收入人口的实际收入的增长幅度出现了下降的势头,两极分化的苗头已经显现,城镇居民贫困问题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一个大问题.为此,我们建议通过有效的税收政策、加快发展开放流动的劳动力市场,在兼顾经济发展与产业优化的基础上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增加城镇居民收入,缓解两极分化和城镇居民贫困问题的压力.  相似文献   

20.
氏族制在朝廷与地方的大量残留,使律令制度在12世纪以后的日本开始式微。武家政权的崛起及其政治、经济乃至文化中心从京都畿内的游离,凸显了近世日本社会变革的本质。由此而造成的封建制与律令制的混一局面,到江户时代已臻至顶峰。对这一过程的疏解,将有助于人们理解明治政府东京迁都的历史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