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哈代的短篇小说《儿子的否决权》揭露和鞭挞了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上流社会贵族阶级的虚伪道德。从道德伦理的角度出发,立足文本,分析并揭示出索菲禁锢并窒息于上流社会牢笼之悲剧的深层原因是维多利亚时代深入人心的等级观念。表面看来,是贵族儿子将母亲禁锢于上流社会的牢笼,儿子是索菲悲剧结局的罪魁祸首,但是,作为索菲悲剧的始作佣者特魏柯特先生和从下层阶级园丁上升为中产阶级店主的山姆.霍伯生以及出身于下层阶级的索菲本人也难辞其咎。  相似文献   

2.
王尔德的《道连.格雷画像》既揭露和批判了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资产阶级上流社会道德的堕落,又对人们进行了严肃的道德教育;而他提出的“艺术不应受道德的约束”,是他反叛资产阶级时代道德的策略武器。更难能可贵的是,王尔德明知该小说要遭到非议,但他却冒着巨大的风险,将小说展示给人们。他是一位反叛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斗士。  相似文献   

3.
哈代在《儿子的否决权》中描述了一位可悲的女性——索菲.她的人生悲剧源于她所生存的社会.在这特定的环境中,造就了特定的人,索菲成了这种环境下的牺牲品.本文就索菲的悲剧根源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苔丝生活在维多利亚时代,当时盛行的性别审美、性别道德以及性别依附使她彻底丧失了独立的女性地位,始终处于依附于男性的客体位置。苔丝的悲剧是男权社会女性性别的悲剧,是女性性别角色的宿命。  相似文献   

5.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安娜与蘩漪都是家庭悲剧中的牺牲品。通过对安娜与蘩漪的个人悲剧、家庭悲剧、爱情悲剧的描摹,作家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现实社会的图景。安娜的悲剧是对贵族资产阶级上流社会虚伪道德和沙皇专制制度的愤怒控诉;蘩漪的悲剧则撕开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肌体上的脓疮,暴露了旧中国封建家长专制家庭的罪恶。安娜与蘩漪在自由和爱情面前都显得那么叛逆。从安娜与蘩漪的身上,我们看见了跨时代和跨国界的两位女性为了爱情而进行的不息反抗,尽管他们的爱情都是以悲剧收场,但她们特有的美和悲剧力量却始终撼动人心。  相似文献   

6.
法国十九世纪资产阶级作家司丹达尔所写的政治小说《红与黑》是一部法国复辟时期阶级斗争的形象历史。在这部作品中作家以主人公于连的悲剧道路为中心图画,描绘了法国王政复辟时期的社会面貌,形象地再现了满身铜臭的资产阶级向贵族的进攻,揭示了贵族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作家通过于连的活动还揭露了贵族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腐朽没落和反动教会的种种罪恶。因此,正确评价于连这个艺术形象,对于分析《红与黑》的政治主题,展示各阶级之间错综复杂的斗争关系,十分重要。许多年来,  相似文献   

7.
年轻美丽的安娜卧轨自杀了.她残忍地熄灭了自己的生命之火,这无疑是一出悲剧。其原因何在呢?仅仅是社会原因造成的吗?我们认为,安娜的死除了客观外界原因外,还有其自身原因,这就是她的性格所具有的悲剧性.安娜的性格过于矛盾,思想过干偏狭自’(,精神十分空虚贫乏,这就使她在坎坷中不能正视生活,无法从困境中解脱自己而最终走向毁灭。一、安娜勇敢,敢干追求,却又软弱无能,性格过于矛盾。安娜出身贵族家庭,受过良好教育,上流社会的传统道德、习俗,从小就融入她的思想里。但是,她生活的又是一个新旧交港的时代,农奴制废除…  相似文献   

8.
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女性作家,是现代英国杰出的小说家。她们以勃朗特姊妹与乔治·艾略特等入为代表。维多利亚女性文学已具有了“主体意识”,但是由于时代与自身的原因,维多利亚女性文学亦具有潜在的悲剧性,并导致主体意识的失落。  相似文献   

9.
中国早期电影在富与贫、上层阶级与下层阶级的价值论态度上,无一例外地将道德优先性锁定在贫贱者和下层社会身上,表现出极其典型的“贫贱—君子—谋道”的“下层”价值观,体现出儒家将精神、道德力量转化为社会政治力量的核心理想。耕读相兼道学平等的传统也深深影响了中国早期电影的观念与实践,使得“向下层去”的电影价值观获得了无与伦比的时代真理性。当传统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结盟于危机时代,电影创作迅即在内容与形式、美学风格上开启出以“群众力”为核心表达的“力的美”时代。  相似文献   

10.
挑战王室、贵族、民众英雄,让下层人物作为主人公登场是最近韩国历史剧的一种倾向。从谈论民族或阶级为轴的大历史到追求课本以外的小历史,这种感觉在韩国和朝鲜的小说里都有所表现。韩国年轻作家金英夏的《黑色的花》和朝鲜中坚作家洪锡重的《黄真伊》所描写的下层造反者的形象,揭示了朝鲜半岛大众文化的新倾向,反映了民族文化建设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1.
《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女主人公苔丝生活在维多利亚时期的威塞克斯地区,苔丝的悲剧具有时代的典型性,导致她悲剧的原因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本文主要从这两个角度对她的悲剧进行了探讨。她的失贞,被克莱抛弃又落入亚雷的手中导致了她的悲剧,看起来是偶然的,但是在这种偶然性背后,苔丝的经济状况,资本主义道德标准,宗教,以及她自身的性格弱点等诸多因素使她的悲剧具有必然性。  相似文献   

12.
莎士比亚从道德信条和人性观念出发构筑了《奥赛罗》悲剧,并选择了种族背景和现实的人物关系加以支撑.随着轻信程度的深入,奥赛罗固有的嫉妒心理暴露无遗。应该说在爱情方面极端的嫉妒心理既有人类的共性又离不开特定的时代、阶级特征和奥赛罗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苔丝和萨拉分别是托马斯.哈代和约翰.福尔斯笔下的维多利亚时代女性。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对这两位女性进行了比较和分析。苔丝对命运的消极反抗和妥协导致了其最终的悲剧结局;而萨拉向命运的主动抗争促使她最终冲破了父权社会的道德枷锁,成为独立的新女性。  相似文献   

14.
《乔治·当丹》(或者《受气丈夫》)是莫里哀一六六八年的作品,是继《堂·璜》之后又一部把斗争锋芒指向贵族阶级的力作。它并没有象《堂·璜》那样正面揭露贵族阶级荒淫无耻、道德沦丧的丑恶面貌,但是却淋漓尽致地讽刺了已经丧失了存在的合理性的贵族阶层,嘲弄了与贵族阶  相似文献   

15.
约翰·福尔斯在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中戏仿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文化史,旨在帮助读者正确理解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传统文化道德价值观及其在英国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经历的一系列根本性变化,揭示了当代社会如何从维多利亚时代演变发展而来的规律和过程。  相似文献   

16.
维多利亚时期是英国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社会迅速发展转型,并最终确立其世界工业霸主地位,完成了海外拓殖的历程,一举成为世界头号强国。而对英国近现代社会影响深远、为塑造近现代英国民族灵魂、稳定当时的社会局面立下不朽功勋,同时又造成人性与自由严重受压抑的"维多利亚主义"(Victori-anism)道德风尚也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这是一个崇尚道德风尚的时代,"没有人能够逃出被道德审查的命运"[1]。正因为道德在维多利亚社会中的特殊地位,对维多利亚道德的研究理应成为维多利亚小说研究的重要焦点。从马克思主义视角出发重新审视维多利亚时期道德观念的流变,从而对维多利亚道德进行重新阐释,可以更好地把握维多利亚小说中人物反映出来的道德风貌。  相似文献   

17.
托马斯·哈代在《德伯家的苔丝》中为苔丝的悲惨命运和遭遇的不公而大声疾呼。哈代把当时舆论界称之为“淫荡的杀人犯”的苔丝歌颂为“一个纯洁的女人”。小说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哈代能够成功地复制出现实的丑恶.而且在于作为一个男性作家能够超越传统的男性视野,为女性伸张正义,把自己的犀利笔触直指维多利亚时代的性道德标准。哈代的妇女观迥异于当时那个时代.当我们运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从不同角度揭示苔丝悲剧产生的原因时,发现像苔丝这样一个纯洁的女人的毁灭并非命运的捉弄。而是有其深刻的社会道德根源。苔丝是维多利亚时代性道德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国内史学界认为民族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简称纳粹)阶级基础是德国垄断资产阶级—容克贵族,这一结论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即纳粹党的基本成员为什么是以小资产阶级为主体的中下层民众?事实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小资产阶级对代表垄断阶级利益的魏玛政府失去了希望,致使寻找新的政治势力来帮助他们改变现状。而这种政治愿望与纳粹党的政治主张相一致。纳粹党将小资产阶级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形成一股极为可怕、破坏力极大的政治力量,并在他们的支持下问鼎中央政权。因此,纳粹党上台后虽代表垄断利益,却不是以垄断资产阶级—容克贵族为阶级基础,它的阶级基础是以小资产阶级为主体的德国中下层民众。  相似文献   

19.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女性小说家盖斯凯尔夫人可谓以小说的道德功能警世喻人的佼佼者。因此,将盖斯凯尔夫人的三篇代表作置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域内,以阶级伦理和全民伦理之间的辩证关系为切入点,可以更好地理解盖斯凯尔夫人在创作中不仅再现不同阶级奉行的不同的伦理道德观念,也呼吁社会中的各个阶级摆脱各自的阶级立场带来的影响,在基督教倡导的爱与宽容美德的指引下,通过伦理和解和伦理越位,使整个社会实现从奉行阶级伦理过渡到遵循全民伦理转变的伦理诉求。  相似文献   

20.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因塑造了一个不朽的艺术形象安娜而使小说获得了永久性的魅力。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在论及安娜的爱情悲剧时,往往从社会原因,如贵族上流社会对她的排斥,迫害等方面作探究,却忽略了对人物自身性格的剖析与挖堀。本文试从人物性格方面对其悲剧命运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