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0 毫秒
1.
在哈贝马斯看来,法律是事实性与有效性的统一,其对二者关系的分析对于重新审视新分析法学与新自然法学的分歧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新分析法学仅专注于法律事实性,而新自然法学则过于强调法律有效性,因而使各自理论在一定程度上陷于困境。哈贝马斯以交往行动理论为基础的程序主义法律观试图弥合以往法学理论对法律的事实性与有效性的分裂,是对新分析法学和新自然法学思想的超越。  相似文献   

2.
社会学法学是与自然法学、分析法学并列的西方主要法学流派。社会学法学从社会的视角来观察研究法律现象。历史研究的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法学研究方法。考察社会学法学的流变,可以使我们了解该学派的主要理论的起源、变迁和发展,为研究该学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可以将社会学法学的流变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社会学法学萌芽时期、社会学法学确立时期、社会学法学的深入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3.
新分析法学和社会学法学是实证主义法学的两个主要派别 ,作为自然法学的对立面 ,二者既有一定的交融 ,又在某些理论问题上表现出原则的区别。其区别主要表现在法律概念的界定、研究的侧重点及哲学基础三个方面 ,其相通之处主要是通过新分析法学向社会学法学的迂回靠近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作为当代的法律哲学的三个主流学派,自然法学、分析实证主义法学和法社会学三大法学派在法律是什么这个问题上,分别提出各自的主张,法律是价值?是形式?还是事实?三大主流学派各主张法律研究的某一方面,进而围绕法的一系列问题展开论战。由于三大法学派的片面性和排他性,法学家们呼吁各流派相互融合、补充,以此来形成一个新的法学理论体系,综合法学理论便应运而生。但综合法学理论还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本文将从法律概念、法律规则的角度来评述综合法学理论产生的必然性及其理论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法律社会学是继自然法学、分析实证主义法学之后西方又一大法学流派,是一门在法律和社会的互动中以求法律与社会发展的学科。由于法律社会学自身的特性,中国社会变革与法学发展的时代背景,以及解决中国社会现实的法律问题的需要等多种因素,决定了法律社会学在中国发展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6.
研究范式是特定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和研究理论等研究模型的统称,各范式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研究方法。目前民事诉讼法学界的研究范式可以归为两类:一是基于裁判者视角的规范法学研究范式,主要以法教义学和案例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二是基于立法者视角的社科法学研究范式,具体分为法律政治学、法律社会学、法律经济学和法律认知科学等,其中以实证研究方法为主要研究方法。这与罗马神雅努斯的两面形象正相契合。面对新时代“中国民事诉讼法学理论话语体系”的建构问题,必须在这两类研究范式的基础之上进行第三种范式的探索和尝试,即规范法学与社科法学研究方法的结合互补,唯此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才能摆脱困局。  相似文献   

7.
本文概要地论述了近代西方古典自然法学家关于法与法律关系的基本学说,指出尽管自由主义的古典自然法学、国家主义的古典自然法学和综合主义的古典自然法学,在自然状态与社会状态、自然法与实在法的概念内涵、基本特征及其相互关系问题上的看法有差别,但是它们都恪守自然法与人类法相区别的唯心主义法学二元论立场,这对西方法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有关事实的命题是回答"是"与"不是";有关价值的命题是回答"应当"与"不应当".从分析法学的视角看,把事实与价值区分开来,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法学的发展史证明事实与价值的区分是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批判自然法学的理论出发点;事实与价值的区分是法学作为一门科学得以独立存在的依据;事实与价值的区分是法律应该得到遵守和法律改革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第一届全国边缘法学研讨会10月30日在江西农业大学召开,这是国内外有史以来第一次边缘法学领域的综合性会议,对于推动边缘法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会议由江西省边缘法学研究会举办,江西农业大学边缘法学研究中心承办。边缘法学是一个新兴的法学学科门类,包括了许多如法律语言学、法律社会学、法律逻辑学、法律伦理学、法律心理学、法律哲学、犯罪预防学、立法技术学、案件侦查学、系统法治学以及经济行政法学、经济刑法学、民事刑法学、行政刑法学等具体交叉学科。会议期间,代表们对边缘法学的研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对…  相似文献   

10.
法律社会学,又称社会法学。它产生于西方十九世纪后期,及至廿世纪三十年代法律社会学已经发展成为较为流行的社会学科。在西方的法学著作中,一般认为资产阶级社会学的创始人法国的A·孔德(1798—1857)是早期社会法学的创始人,英国社会学家H·斯宾塞(1820—1903)也是法律社会学的早期代表之一。法律社会学的概念最早出现在意大利社会学家昂齐洛迪的《法律哲学和社会学》(佛罗伦萨1892)一书,但是法律社会学真正创立的标志当推奥地利著名法学家E·埃利希所著《法律社会学原理》一书的出版,它奠定了法律社会学的理论基础。资产阶级法律社会学在其产生以致后来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不少自成体系的理论学  相似文献   

11.
论我国法社会学结构性缺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作为边缘学科,法社会学具有二元性———法学性和社会学性。在西方理论界,法社会学的社会学性主要体现在法律研究视野上具有社会学色彩和在研究方法上运用了社会学实证的经验研究方法;其法学性则主要表现在它研究法律问题时基本上沿用了法律研究中的一套基本范畴。而在国内,由于绝大部分学者的学科背景是法学,因此,其研究成果往往缺乏社会学性,这造成我国法社会学研究的结构性缺陷。  相似文献   

12.
浅谈法律社会学及其研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社会学是以法和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对象,横跨法学和社会学两个领域的边缘学科。法律社会学始于西方国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是一门比较发达、比较繁荣的学科。本文将探讨法律社会学的形成、发展过程和研究方法,提出我国建立法律社会学这门学科的重点研究领域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西方政治法律思想史》(上、下卷) 吕世伦、谷春德编著,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 本书是一部比较全面地研究西方政治法律思想史的专著。作者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系统地阐述了欧洲和北美各主要国家政治法律思想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详细地介绍并评述了一百多个重要的政治法律思想家和流派。书中特别注意吸收近年来国内外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对当代西方流行的自然法学、分析—规范主义法学、社会学法学、存在主义法  相似文献   

14.
论人本法律观对法学的理论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本法律观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法律领域的体现与运用,是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法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它对当代中国法学的理论创新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阐明了法律从异化到回归的发展规律;论证了人是法律之本的原理;发展了马克思关于异化的理论——法律的异化与回归;开创了一种新的法学研究方法——人性分析法。  相似文献   

15.
吴经熊的法学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理论建树,即考察中国传统法律思想.评介西方法律思想,创见法律哲学思想,研究中国法制进程;二是文献编纂,即汇编和校对法学论著.编撰和校勘法学工具书;三是传媒平台搭建,即主编<法令周刊>,主持上海法学编译社,支持<法学季刊>建设.吴经熊作为法学大家对近代中国法制进程的最大贡献体现在法学学术方面.  相似文献   

16.
自然法学、分析法学以及社会法学在本体论上的基本立场,决定了其对法律概念进行解释的不同路径。但我们发现,在逻辑操作上,前两者实际上都在最后陷入不可知论,而后者则使法律的确定性荡然无存。因而,采取何种策略解释法律概念,并使其承载法律价值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将逼迫我们在法律本体论上进行重新选择。  相似文献   

17.
西方后现代法学在分析批判西方自由主义的法律制度及其理论的基础上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观点和方法。通过运用解释学、解构和系谱学等方法 ,主张多元地、多角度地对待法律 ;反对法律的普遍性、中立性和确定性 ,提出法律即政治的口号。本文在分析、概括后现代法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的同时 ,总结和评述了它对我国的法制现代化建设和法律理论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法律社会学是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种西方法学理论,与传统的实证主义法学相比,法律社会学更加重视法在社会中的实际运行状态和效果.虽然欧美法律社会学有许多共同特点,但两者之间的差异也是不言而喻的.本文首先对欧美法律社会学的历史发展进行了简要的勾勒,进而从哲学基础、法律传统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分析了欧美法律社会学的不同特点,以期加深对西方法律社会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在过于浓厚的"辨异"语境下,国内法学界大都认可这样一种判断:西方自然法学和分析法学的学说主张是彼此对立、"水火不容"的。其实,此二学派在法律基本精神、思维方式等许多重要问题上存在着广泛而深刻的相同相通相似之处。因此,判定二者"水火不容"显然是偏颇的,它是国内法学比较研究忽视"求同"、片面"辨异"的产物。由此,应该对国内法学比较研究这种畸轻畸重的视角问题作出反思与批判,从而突显法学比较的"求同"维度。  相似文献   

20.
法治不仅具有"力"与"德"的维度,也不能欠缺"知"的维度。西方自然法学无疑在"德"上作出了卓越的理论贡献,而在"知"上却多少存在问题,这被纯粹法学大师凯尔森进行了逐一剖析和批判:对因果与归责的混淆,对超验事物进行理解和把握的不可能性,主观性与相对性,以及使得法学和法律沦为政治附庸的意识形态企图和功能。这些批判,对于反思中国传统和当代法学理论及法律实践都具有重要价值,启示我们在注重法治"德"的维度时,也应当用心于"知"的维度,承担科学认知的重任,以免法治沦为意识形态侵蚀下的一场幻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