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了理论依据。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民族地区的必然选择;只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使民族地区经济得到持续发展。为此必须:一、深化改革,推进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二、调整经营结构,发展优势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三、贯彻科教兴国战略,推动民族地区科技进步;四、加强科学管理,实现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持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论第三产业的环保型经济增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第三产业在环保型经济增长中的地位与作用将日益重要。本文通过对第三产业的内涵界定及特征分析,探讨了第三产业在环保型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度,指出在现行经济增长方式下第三产业中愈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文章指出,必须进行科学规划,深化改革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确保第三产业的环保型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3.
“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但也会增加二氧化碳排放。为了避免中国重蹈加入WTO以后碳排放量急剧增长的覆辙,防止西方发达国家通过打“低碳牌”来遏制“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中国必须平衡经济增长和碳减排的关系。从协同的视角对中国经济增长与碳减排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构建了经济增长与碳减排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计算了中国的协同度并探索了影响该复合系统协同度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2000—2013年,中国经济增长与碳减排的协同度先降后升,协同度较弱但整体趋势向好;能源强度以及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是影响中国经济增长与碳减排协同发展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打造低碳化的“一带一路”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4.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建立一个内嵌企业家精神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并提出相关研究假说,利用2003—2017年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企业家精神、产业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我们发现:企业家创新精神或创业精神在全国总体层面抑或分地区层面上对经济增长起正向促进作用;寻租活动在总体层面或在分地区层面上皆显著抑制了经济增长;中国市场营商环境建设尚不够完善,在总体层面抑制了产业技术创新。本文不仅为中国动态产业技术创新进程中企业家精神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分析机制,还为市场化程度改善和促进产业技术创新等方面提供了新的理论诠释。  相似文献   

5.
从共同富裕视角深入剖析和谐消费的理论内涵,发现和谐消费包含消费力和谐、消费关系和谐以及和谐消费力与和谐消费关系的有机统一,其中,消费力和谐与消费关系和谐分别反映了共同富裕的效率与公平思想。为进一步明确中国和谐消费的发展状况及其经济增长效应,根据和谐消费的理论内涵,探索性地构建和谐消费力与和谐消费关系的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2007—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和谐消费水平,并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考察和谐消费的经济增长空间效应。实证结果表明:(1)从时间趋势来看,2007—2020年中国和谐消费水平呈波动上升态势,但整体而言,中国消费和谐度有待进一步提升;从空间分布来看,中国和谐消费水平呈现明显的“东高西低、沿海高内陆低”的空间分异格局。(2)和谐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在剔除异常值、增加控制变量与更换空间权重矩阵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旧成立。(3)进一步检验发现,和谐消费能够通过优化产业结构牵引高质量供给,形成促进经济增长的供需联动机制。据此,建议以居民收入提高与社会保障完善为主线,促进消费力和谐;以居民收入差距缩小与社会信用体制健全为抓手,改善消费关系;协同推进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改革,以高水平供需动态平衡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出现了快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也产生了诸多的经济问题:极为严重的贫富差距而导致了两极分化,两极分化的加剧制约中国的经济增长。要缓解这一问题,必须深化改革,尤其是收入分配体制改革,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增长与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评述了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据此讨论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与差异扩大问题。得出以下结论:一、在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增长过程中,区域间经济差异的扩大是不可避免的现象;二、忽视区域间经济差异扩大的可能性,消极地等待经济差异扩大幅度的自然缩小,于国于民乃至于地区经济发展均为不利;三、靠牺牲整体利益或发达地区利益去换取区域间经济差异的缩小也是不可取的;四、可取的战略应该是以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为首要目标,尽量将差异的扩大限制在较小的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8.
乡村旅游发展与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是中国整个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础,是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迫切需要,也是增加农民收入和提升国家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农村经济体制不完善、农业科技整体水平较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完善以及资源环境约束等制约着现阶段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发展乡村旅游,能够促进农业技术推广,提高农业科技水平,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达到人与自然和谐,推动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要加大对乡村旅游的扶持力度,加快乡村旅游产业链中土特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强化乡村旅游产业规划设计与组织化程度。  相似文献   

9.
临空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正逐渐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该研究选取2004~2018年中国37个大型空港城市的面板数据,基于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考察临空经济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临空经济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区域创新在临空经济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发挥了显著的中介效应;不同规模的临空经济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以及区域创新在其中发挥的中介效应有所差异,大型临空经济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显著,且其区域创新的中介效应更大。  相似文献   

10.
在宏观经济增长模型中引入财政收支变量,分析了财政支出不断增长对充分就业增长率,均衡经济增长率的影响;指出短期内财政支出不断增长以缓解经济危机,促进充分就业的条件;同时说明了长期和均衡经济增长的角度看,财政支出不断增长,最终将降低经济的增长能力。  相似文献   

11.
福建经济进入平稳增长期的主要动因与趋势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福建省宏观经济出现了稳定持续增长的好势头:三次产业持续增长,三大需求增速加快,速度、效益、质量基本统一,国民经济运行态势良好。经过十年回落调整,福建省经济增长的底部基本盘实,福建经济正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即经济平稳增长期。随着福建省经济增长基础和经济自主增长能力的持续加强以及国内外经济平稳增长的良好态势,预计2004年福建省经济将继续平稳增长。但是在福建省经济发展过程也受到诸多外部环境约束,潜伏着一些制约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不利因素。推动福建经济平稳增长的对策思路是:继续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夯实经济长期增长基础;推进资本市场建设,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福建产品竞争能力;推进“土洋结合”战略,充分发挥外资企业的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2.
文章第一部分论述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弊端是:速度快,通胀率高;投入大,科技落后;管理弱化,效益差;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第二部分论述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对策:强化教育,充分开发利用智力资源;加强科技进步,提高科技水平;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强化管理,提高效益。只有实施这些对策,才可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国有企业改革是增长方式转变的基础。要加快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深化改革,进行企业制度创新,形成健全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机制,并把企业改革同加强管理、推进技术进步结合起来,加速企业经营方式的转变,从而带动我国经济走出一条内涵式集约型的增长道路。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估算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基础上,采用索罗的增长速度方程估算出1985年--2005年内蒙古自治区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大学专科和大学本科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192%、0.6%、0.62%、1.04%、1.87%、2.32%。结果表明,内蒙古自治区的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与全国的平均水平仍有差距。因此,政府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完善教育体制,正确处理好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05—2018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视作准自然实验,采用SBM-GML方法构造全域GML指数来表征绿色经济增长,并使用双重差分法就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对绿色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考察。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显著促进了绿色经济增长;异质性分析表明碳交易政策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存在明显差异,东西部地区政策效果显著,而在中部地区无显著影响;进一步的机制分析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通过加大环境政策力度和绿色技术创新促进了绿色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讨论了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以及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中对人口变量的不同处理和由此构造的人口增长内生机制,本文还给出了一个建立在贝克尔人口微观理论基础之上的人口内生经济增长基本模型,并指出了将人口内生机制与技术内生机制相结合对推进经济增长理论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的普瑞切特和萨默斯于2014年撰文论证中国经济增速很可能急速回落,然而认真分析可以看出,该文援引数据不严谨,所提出的假说也难以被更广泛的经验事实所支持.因此,该文关于中国经济增速很可能急速降低的观点并不足信.中国目前与前沿国家的技术水平仍然有较大的距离,通过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把后发优势释放出来,中国仍然可以在今后10 ~ 20年里维持中高速和中速增长.  相似文献   

18.
以“扩权强县”为代表的省级以下行政分权改革能否促进经济增长?改革政策为何最终终止?以“扩权强县”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县域和工业企业数据研究行政分权改革的经济增长效应的结果发现:(1)纵向行政分权能够显著促进县域经济增长。(2)行政分权改革促使试点县(市)增加生产性支出、扩大招商引资、增加外资使用、扩大出口,进而促进经济增长。试点县间的横向竞争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渠道。(3)由于地级市政府存在博弈行为,改革加剧了试点县财权与事权的失衡;非生产领域支出比重减少,存在“重增长、轻民生”的问题;资源配置效率也并未得到优化,以上可能是改革最终停止的原因。在高质量发展阶段,政府应始终将发挥市场资源基础配置作用作为放权赋能改革的最终落脚点,同时在政策推广时要充分考虑改革试点的客观条件。  相似文献   

19.
德国经济稳健增长模式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岩 《调研世界》2011,(4):61-65
德国经济当前是世界经济增长中的亮点之一,虽然经历了2009年的大幅度衰退,但2010年德国经济强劲反弹,在各个方面都比其他发达经济体表现突出,这不仅得益于德国在经济危机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更得益于德国长期以来经济增长基础和模式的稳健性。德国经济与中国经济在经济结构和发展战略方面具有一定相似之处,但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水平却不同。本文通过分析德国经济稳健增长的长短期因素和结构因素,对中国"十二五"期间的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文章首先对规模经济进行分析,指出规模经济对企业效益的提高意义重大,但规模经济并不意味着企业的规模越大越好。文章认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规模经济的要求本质上是一致的;我国目前企业规模结构不尽合理,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要实现规模经济,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通过制定合理产业政策、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推动资产优化组合等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