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期以来,“信”一直被视为翻译最重要的标准之一。翻译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根据相关信息论原理,我们可以看到,“信”其实是一个相当模糊的概念,以其作为标准来评价及指导翻译活动是不科学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将“信”作为翻译标准使得翻译研究的视野十分狭窄,因而对翻译理论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2.
风格翻译的原则问题一直是我国翻译界讨论的“热点”之一.本文对刘重德教授提出的以“切”代“雅”的风格翻译原则作了具体评介,论述了“切”字作为风格翻译原则的适用性、可行性和科学性;从理论和实践方面论证了“切”字原则完全适宜于各种文体风格的翻译,不但适宜于小说、散文、剧本、诗歌等不同类型的文学翻译,而且适用于各种各样的科技文献翻译.“切”宇原则,切合实际,恰如其分,是译者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刘仲德教授提出的“信、达、切”的翻译标准,讨论了其对科技论文摘要翻译的适用性,指出了科技论文摘要翻译中存在的“失信”、“欠达”和“不切”等现象,并提出了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4.
围绕翻译标准中是否有“雅”的存在 ,科技翻译界一直持不同看法。事实上 ,文体的不同 ,“雅”的标准也各不相同。本文以现代翻译理论为基础 ,着重探讨了科技英语翻译中的“雅”的含义 ,并通过分析实例 ,说明了“雅”作为翻译中美的再现 ,是科技英语翻译的最高层次  相似文献   

5.
6.
自从1898年严复提出“信、达、雅”这“译事三难”以来,人们一直讨论着翻译标准(或称原则)的问题,虽然说法不一,但要求译文准确、忠实则是共同的意见,所以近来“准确、通顺”的提法得到较多人的赞同。“通顺”二字不会引起争论,但对什么是“准确”,又有不同的解释。根据个人从事翻译和教学实践的体会,我认为所谓准确,就是译文不应有理解、表达和知识性的错误。正确理解原文是准确翻译的基础。正确理解无非包括语法和语义两方面。语法方面不必赘述,我要谈的主要是理解词义的问题。词往往是多义的,译者必须在各种可能的  相似文献   

7.
自 19世纪末严复提出“信、达、雅”以来 ,围绕翻译标准的讨论已经持续了百年。这期间不断有学者发表自己对翻译标准的见解。有的提出“忠实、通顺、优美” ,有的倡导“正确、通顺、易懂”。凡此种种标准 ,与“信、达、雅”相比较都是大同小异 ,而且大都有此三条标准。因此 ,翻译的标准势必受制于话语体裁、翻译目的、译者个人风格等多方面的因素。然而 ,从事翻译的人常把字面靠近原文 ,意思不一定对等的翻译归为直译 (或死译 ) ,把着眼于原文意思或内容 ,字面脱离原文的翻译归为意译 (或活译 ) ,翻译过程仍然不十分全面。因此 ,在翻译过程…  相似文献   

8.
重意轻言、重质轻文一直是先秦语言哲学的主流,对佛经翻译理论有深远的影响.从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中可以推断出,“本”是指原文内容,道安认为形式即“本”(内容),主张“案本而传”的“质派”译文,并讨论了翻译中可能涉及的形式损失.“形式即内容”的语言哲学体现了佛经翻译对内容的终极追求.  相似文献   

9.
"化境"背后:钱钟书的文本价值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钟书在讨论翻译问题时所采取的是观察家角度,他提出“化境”的本意并不在于为翻译行为设定唯一正确的标准;他认为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可以分离,翻译在目的语文化语境中起着重要作用。从钱钟书暗喻的文本价值论来看,可以推断出他对文本竞争和语言竞争的提倡。  相似文献   

10.
关于翻译标准的讨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翻译标准历来被视为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国内外翻译家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标准或原则,但这一问题至今尚未得到彻底的解决,争论颇多。一、对“信达雅”标准的评价在我国,关于翻译的标准,最有影响的是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严复参照古代翻译佛经的经验,根据自己的翻译实践,在《天演论》卷首的《译例言》中提出了著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他说,“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如不译也,则达尚焉。”有人因此认为严复偏重于“达”,把“信”、“达”相互对立起来。事…  相似文献   

11.
翻译标准一直是翻译理论界争论的焦点问题,学派众多,众说纷纭。国内翻译界,从严复的“信、达、雅”,到林语堂的“忠实、通顺和美”,再到许渊冲的“信、达、优”,都以“忠实”为前提。而国外译界推崇的“泰特勒三原则”和奈达的对等理论,也万变不离“信”。译者在翻译时要考虑的因素众多,但是准确是唯一标准,忠实是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2.
英汉文化差异与习语翻译的归化和异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归化与异化一直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极端的归化或异化都不成其为翻译 ,翻译过程中应尽可能寻求两者的平衡 ,把握好“度”的问题。讨论英汉习语翻译的归化与异化问题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归化与异化的内涵 ;②归化与异化的基本依据 ;③归化与异化受语用环境的制约。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国内外翻译界在探讨翻译理论建设时,开始重视研究译文读者的反应问题。1987年,王佐良教授在《新时期的翻译观》一文中提出了为读者着想的问题;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在中外翻译史上第一个把译文的社会效应纳入了翻译标准之内。对此,笔者认为尚待讨论。 按照奈达的这一观点,英语中的祈祷文“Give us this day our daily bread”(求上帝每日赐给我们面包)对中国南方人来说,过去最贴切的中文翻译应是“求上帝每日赐给我们  相似文献   

14.
“忠实”似乎已成为译者的天职。然而,现代翻译理论对“忠实”这一翻译标准提出了质疑.翻译研究中的解构学派试图解构这一标准,传统“忠实”翻译标准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伽达默尔提出了“理解的历史性”的哲学解释学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对传统“忠实”翻译标准的理解也应具有历史性。传统“忠实”翻译标准有可供解释的空间。  相似文献   

15.
胡锦涛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上一句北;于通用白话“不折腾”难倒了国内外媒体界的双语精英。一时间,“不折腾”成了2009年的流行语,“不折腾”的翻译问题也成为大家讨论的热点。就“不折腾”的语用文化内涵以及翻译问题进行了讨论,旨在抛砖引玉,期待更好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蝴蝶梦》中译本中存在的一些误译进行简单的评析 ,从“信”、“达”、“雅”三个角度对翻译的标准及翻译中应注意的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三美”原则自提出以来,一直被视为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标准。在翻译中国古典诗词时,首先要考虑“意美”,同时要兼顾“音美”和“形美”。《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的代表名作,笔调细腻,自然婉约,许渊冲应用“三美”原则,对《声声慢》进行了英译,其英译作品充分传达了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  相似文献   

18.
归化与异化一直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极端的归化或异化都不成其为翻译,翻译过程中应尽可能寻求两者的平衡,把握好“度”的问题。讨论英汉习语翻译的归化与异化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归化与异化的内涵;②归化与异化的基本依据;③归化与异化受语用环境的制约。  相似文献   

19.
翻译标准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之一。翻译除了要“信”之外,通达是必不可少的要求。单其昌所译的《郊区的恶魔》一书采用多种灵活变通的译法,通过采取避免重复、调整汉语表达习惯等办法对原文作了较大改动,使得整个译文更加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从而印证了通达标准对于翻译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翻译是沟通两种语言的媒介,是进行思想交流的工具。理想的翻译应当将原文的信息如实地传递给读者,使译文读者得到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翻译的这种性质与功能,决定了翻译必须遵循的客观标准是“信、达、雅”。但是,多年来由于认识角度和研究方法的不同,我国译界在“信、达、雅”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争论,至今仍未达到一致的认识。为了弄清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信、达、雅”标准进一步进行探讨,明确其真实涵义,发掘其新的义蕴,给予科学的阐述。信、达、雅的真实涵义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里,把“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