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布伦塔诺的表象论看科学、哲学、宗教之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哲学、宗教三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历史上众多哲学家关注的问题,布伦塔诺对此问题理解的深刻之处在于他从表象入手对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作出区分静态呈现的物理现象是科学的认识对象,而具有“意向的”功能的心理现象则为哲学、宗教所体验和解读。科学的认识止于感觉经验,其真理在相对真理的意义上是成立的;然而,揭示存在的意义、安顿人的心灵、让人类在宇宙中找到自身的位置等等,却只能依靠哲学和宗教。哲学是第六意识思维的结晶,能达于超验层面;宗教则是身心合证之结果,能超越超验,直达存在之源、生命之源。  相似文献   

2.
车玉玲 《求是学刊》2012,39(3):13-17
在当前“去魅化”的科学时代,非理性的情感与不可言说的心灵体验越来越被边缘化,作为精神世界最高体验的神圣与神秘主义通常被仅仅从理性的角度进行理解,神秘主义甚至被等同于迷信而受到批判.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世纪的俄罗斯宗教哲学家力图恢复神圣与神秘在人的生命存在中的位置.文章认为,神圣与神秘主义不仅是俄罗斯宗教哲学的灵魂,同时在俄罗斯文学、民间艺术以及俄罗斯民族的性格中都有着深刻影响.应该明确的是,俄罗斯思想家的目标不是恢复宗教的地位,而是指出神圣与神秘主义作为人的内在体验是克服现代人之存在的物化状态的一个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 ,神灵观是宗教哲学中最基本、最核心、最首要的问题。1圣雄甘地思想体系具有浓郁的宗教哲学色彩 ,神灵观在甘地思想体系中居于核心和基石的地位 ,是打开甘地宗教哲学思想奥秘的钥匙。本文试就甘地关于神的概念、体悟神的途径以及甘地神灵观的意义诸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就教于学界。一甘地的神灵观是一个庞杂的复合体 ,具有独特而丰富的含义 ,他对神灵概念的理解和界定独具特色 ,别具一格。首先 ,神是真理——非暴力——爱。甘地明确表示 ,神虽然是神 ,但他首先是真理。倘若人类语言能够给神以最完善的表述 ,那么 ,他的结论是 ,对他…  相似文献   

4.
王志成 《浙江学刊》2004,(1):179-182
本文通过辩论证明当今不再可能存在"全球宗教哲学的本体论"之类的东西了;宗教哲学不需要一个本体论基础;人们对宗教哲学本体论的设定不可能基于任何宗教传统的经验根据,因为宗教经验本身是由宗教哲学的语言规定的;宗教哲学不是揭示任何宗教传统的真理,而是一种艺术的创造.  相似文献   

5.
何谓对话?     
1.对话的定义当我们谈到宗教之间或意识形态之间的对话时,是指人们之间的双向交流。械斗、舌战、争吵、论辩虽是双向交流,但不属对话的范畴,倘交流双方对某一问题观点完全相同,则是观点的“增强”、“强化”之类,也不是对话。显然,对话必定蕴含这样的意思:交流的每一方对所谈的真理都还没有总体的把握,都需要做进一步的探求,任何一方对所谈问题的真理都不会垄断。每一种宗教和意识形态都对生命的终极意义提供各自的独特解释,因而它们必然都有其局限性,它们当中的任何一个都不可能对实在的一切方面做出详尽无遗的充足的表述。所以,对世界上各种宗教和意识形态的信奉者们来说,用自己的眼光所无法  相似文献   

6.
吴学国 《求是学刊》2002,29(4):32-37
海德格尔晚期思想中真正的“上帝” ,就是存在本质的真理。海德格尔通过对“上帝之死”的分析 ,指出西方思想二千年来的历史命运就是虚无主义 ,即对存在本质 (虚无 )的遗忘和逃避。在海德格尔晚期的四重性的世界图景中 ,神不是人借以逃避存在的庇护所 ,而是将人引向存在自身本质 (发生、四重性 )的暗示、线索。而海氏强调的“本体论区分” ,其神学意义就在于将神从本体神学的上帝的存在者性的桎梏中解救出来。毫无疑问海德格尔晚期思想包含了一种宗教经验 ,但由于海德格尔的宗教思想存在一种暧昧性 ,他的“神”并不足以表达这种经验。我们认为在海德格尔思想中 ,除了那明显的“神”之外 ,还有一个“隐藏的上帝” ,它就是存在自身的本质 ;在海氏看来 ,只有它才是真正的神圣性  相似文献   

7.
张文喜 《学术交流》2004,2(2):16-22
回应从柏拉图直至黑格尔的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对艺术的剥夺,是海德格尔对艺术作品的本源追问的主旨。海德格尔试图在古希腊的艺术作品中发现未被西方传统形而上学败坏了的"真理",以此校正传统真理观的客观化的言说方式及其科学主义的美学态度。由此深化了对艺术的理解。但海氏的艺术存在哲学在克服艺术与科学、自然与精神之二元冲突时,陷之于思想混沌"无力言说"的困境。在此一意义上,凸现了马克思让存在在实践结构或经济学场域中显现的思想,对颠覆传统形而上学的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8.
死亡的可能性让人强烈地感受到我的存在,死亡引导人们发现自身的局限和找寻生存的意义,亦是哲学(理性)与宗教(信仰)斗争的焦点,并使宗教与哲学在一个形而上的神秘、不可言说的层面升腾与融合。从这个角度出发,哲学、宗教无非就是对死亡问题发出的回应。在人类心灵瞬间升腾出的渴望才能体会到那不可言说的、诗意的神圣与超越,就是哲学与宗教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萧红一生都跋涉在历史动荡的混乱中,却始终不懈地寻求着世界人生的终极价值,建立起自己抗争的生命伦理诗学.追问是萧红文学意义生成的基本表义结构,她以对话的方式完成自己对世界的追问和探知,呈现出倾听的叙事伦理.不同的立场与联系方式,形成了萧红文学复调的结构、众生喧哗的效果,以及语义的不确定与开放性,形成了融汇中外诗画艺术的美学特征,呈现出具有原创性的艺术思维特点.  相似文献   

10.
宗教和哲学是人类认识绝对的两种智慧方式,是普遍真理的不同表现形态,宗教不能取代哲学,哲学也不能取代宗教,存在于它们之间的是一种合作伙伴关系,而唯有它们的合作才能完整地实现人类对绝对的追求和对最高真理的把握。另一方面,宗教与哲学的互动又可以给彼此带来较为积极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宗教从哲学那里获得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教义或者学说论证方面的理性技艺,而哲学则从宗教那里获得了鼓舞其探索活动的强烈的情感支持。更进一步,宗教和哲学的自我理解多是在它们彼此的对立、区分、划界和宽容式相互对待中实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1.
人追求超越的三种文化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建华 《浙江学刊》2001,4(6):38-42
艺术、宗教、哲学三种文化形式既是人追求超越的文化结果,又是人超越欲望的文化动力,艺术建立起一种不同日常经验的超越形式,宗教摆脱了对单纯"有"的执着,去拥抱"无",哲学超越经验、感性去追求本体和理性,三者都指向人的意义世界.劳动实践为人的超越创造了可能,人的超越本性推动了人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迈进.  相似文献   

12.
现代西方艺术的审美进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常讲,艺术、宗教、哲学同属于解答世界和人生之谜的思维方式。可传统西方却只重视对世界和人的逻辑、宗教解说,艺术反被排除在可能解说世界和人本质的领域之外,艺术思维也被说成人类意识形式的最低级形态。进入现代,西方对逻辑思维和艺术思维的评价却发生了逆转,艺术摆脱了只能模仿表象世界和取悦感性生命的恶名,从人类意识的低级形态一跃而升腾为最高级形态,它代替逻辑和信仰成为了真正能揭示“存在”的思维方式。对艺术思维评价的转变,导致现代西方审美观念的变迁,进而现代西方艺术的审美观念也出现了新的进向。表现为:艺术文本,从观念的客体变为实在的客体;艺术功用,从唯美愉悦转向功利实用;艺术语言,从感性形象转为抽象思辩。  相似文献   

13.
哲学与女性:他者的形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旭 《浙江学刊》2005,(3):203-209
"哲学与女性"问题是一个新的哲学问题.通过考察现象学、存在主义、列维纳斯、德里达、弗洛伊德和拉康等人有关女性的哲学话语,本文试图追问:为什么号称是对整全的知识和真理之爱的哲学,竟然排斥、拒绝和否定女性的思考和关于女性的思考呢?哲学的同一性究竟是如何通过一对"自我与他者"建构起强大的自我确定性的呢?女性的人性的同一性在哲学中又是如何被一步一步建构起来的呢?为什么哲学难以言说甚至根本不能言说女性?这一哲学话语的沉默和缺席对于哲学意味着什么,对于女性又意味着什么呢?对"哲学与女性"作为一个哲学问题的自我意识,代表了试图打破这种哲学独白的沉默和缺席的良好意愿,代表了走向二者之间艰难的对话的开端.  相似文献   

14.
曲跃厚 《求是学刊》2007,34(4):21-27
过程哲学是关于实在之生成、存在、发展和消亡的学说,其硬核学说包括宇宙论、机体说、知觉的非感觉论学说、两极有神论等多方面的内容,对当代西方宗教神学、生态主义、女权运动等具有重要影响,尤其是过程哲学对基督教神学的改造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上帝在并且与我同在是康德终身的信仰,但上帝怎样在、怎样与我同在却是康德“批判哲学”神学观的核心问题。康德指出,上帝应是经验世界的非在,宗教神学本体论、教会神学宇宙论和自然神论证明等关于神的观念偶然随意,并不能证明上帝之在。经验界的上帝死了,道德世界之在、内心希望之在才是上帝的居留之所。人类只有通过对道德的探索才可能确立上帝之在。道德的核心是责任,责任的基础则是人对自由的呼唤和自由的实现。当人向道德的上帝敞开自身,人便开始了一种源于信仰、显于道德行为中的生命直觉:思。“思”使我们走向上帝,“反思”则使上帝接纳了我们。真正的上帝应是人的自由生存的注解  相似文献   

16.
价值信念层面的对话是哲学对话的深层维度,同时也是最为困难和艰难的维度。价值信念层面的良性对话,是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三者之间进行一种真正开放和深入的沟通和融合的前提条件,也是立足于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推进当代中国人生命存在的自我理解、建构当代中国哲学形态并生成我们民族“哲学自我”的重要内容与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一、序论按当代美学的概念,美学领域为其内在的自律性所界定。这样,美学便可区别于技术、科学、金融、政治,等等。后者都是对现实世界而非审美世界的实际关切。与这种传统相对立,尼采和海德格尔的艺术哲学则用生命与真理的观点,而不是用美、有意味的形式或价值这样一些典型的美学范畴来解释艺术。如此区别开来,我则把他们关于艺术的哲学看作是“后美学的”。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神灵观是宗教哲学中最基本、最核心、最首要的问题。圣雄甘地思想体系具有浓郁的宗教哲学色彩,神灵观在甘地思想体系中居于核心和基石的地位,是打开甘地宗教哲学思想奥秘的钥匙。本文试就甘地关于神的概念、体悟神的途径以及甘地神灵观的意义诸问题作一初步探讨,就教于学界。  相似文献   

19.
作为始终致力于儒学研究的美国波士顿儒家学派重要代表人物,白诗朗从比较宗教和比较哲学的视角出发,对现代世界范围内的儒学与基督教对话(儒耶对话)抱积极肯定态度,深入分析了儒耶对话的可能性,探讨了儒耶对话的途径和意义。白诗朗儒耶对话的思想对世界多元文化并存,推进儒学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韩水法  Zhu Yuan 《孔学堂》2023,(3):20-49+125-143
汉语—思想秩序既是汉语哲学新开辟的视野,亦成为其重要的论域。上古汉语精神世界就是在这种双重意义下作为研究对象而被厘定和追复出来的。这个精神世界由神灵系统和心灵系统组成。在汉语—思想秩序的论域,上古汉语精神世界属于研究的个案,但关于这个精神世界的研究却是体系化的,关于神灵和心灵两个系统的研究也同样如此。在上古汉语文献中,从人(魂魄)、鬼、神到帝或天形成一个连续的、等级的神灵系统。指称神灵的核心词语与上古汉语主流观念之间形成系统的内应和响应,这些核心词语的更动造就了观念相应的变化。在这个系统中,至上神从帝到天的演变,不仅导致心灵系统取代神灵系统成为精神世界的主导,而且也造就了人与至上神关系的根本变化,这就是从帝不与任何生人交通的绝对自由状态,转变到天与民直接交通并回应民之吁求的互动关系。天成为万物的原则和规范的根据和来源,而这就奠定了精神世界和社会的秩序确定性。诸如神、精和灵及其复合词的起源以及其指称和意义的拓展,既表明神灵系统的起源和形成要早于心灵系统,亦展现了神灵系统词语与心灵系统之间词语的对应、共享和通用。这种关系同时也说明了精神世界的内在一致性以及神灵系统和心灵系统具有共同的本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