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每一种小说美学风格的形成,都离不开对人物心灵、性格的深入开掘,巴金在这方面有着不懈的追求和突出的建树。他把艺术形式包括结构看作取自生活而又发自内心的一种创造,每一种形式中都有他心灵的节奏。因而,他善于把人物的心灵流程作为结构的主干,使作品的构思具有一种在变化中求和谐的音乐美。这种艺术手法不仅使巴金短篇小说的创作别具风格,也充分显示出作家不凡的审美发现和艺术转化能力。  相似文献   

2.
小引一个成熟的作家,在语言风格上自然会形成其相对稳定的特征。人们走进他的艺术世界,就会逐渐地感受到这是属于他的文体风格,他的叙述调子,他描绘事物的方式和结构语言的方法。但是,任何一个勇于探求的作家都不会囿于成法,他总是在突破自己,总是在变动中,以创造性的劳绩去吸引着审美大众。茅盾正属于这样一位辛劳的文学语言巨匠。在《<子夜>艺术丛谈·文体和语言风格》中,我曾在总体上谈到茅盾的语言风格:重于工笔的精雕细刻来表现生活。它把细密的描写和深邃的剖解溶合起来,状物陈事,曲折回  相似文献   

3.
曹禺作为民主主义作家,有自己独特的艺术审美观。《雷雨》中的鲁贵形象包含着作家对反庸俗主题的挖掘和思考。这种反庸俗倾向还表现在《日出》中的福升、《原野》中的常五等"市侩型"人物身上,由此也体现出曹禺与左翼作家的差别。  相似文献   

4.
文学风格是作家艺术上成熟的标志。没有风格的作家,称下上是优秀作家。风格也是作品成熟的标志。没有风格的作品,称不上是优秀作品。可见,风格是作家的艺术生命,也是作品的生命。风格之于作品,就仿佛血液之于人体一样,离开了血液,就失去了人体;离开了风格,作品就失去了生命。布封说得好:“风格既不能脱离作品,又不能转借,也不能变换”(《论风格》)。  相似文献   

5.
在文学领域中,文学风格问题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周恩来同志曾经说过:“没有独特风格的艺术就会消亡.”(《关于文化艺术工作两条腿走路的问题》)一种艺术种类,如果没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就不可能存在和发展下去.一个文艺家只有创造了独特风格,他才算对文艺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正如英国诗人杨格所说的,独创的作品“扩大了文艺之国,给它的版图添加了新的省份.”(《论独创性的写作》)艺术风格的百花齐放,是文艺事业繁荣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风格在文学艺术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作家作品的艺术风格,是怎样形成并具体表现在哪里呢?风格是作家成熟的标志,是作家艰苦劳动探索的结果.对风格的形成,秦牧曾经有过精辟的概括,他说:“写作特点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就必然形成风格”.(《艺海拾贝》第14页)他认为,只有敢于“酣畅淋漓地流露这个‘我’,才有‘新鲜的艺术风格’”.(同上,第  相似文献   

6.
谈到鲁迅杂文,一般都公认它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这里很自然会引出一个问题:鲁迅杂文有没有鲜明的思想特色呢?我想:每一个真正成熟的作家,他的作品总会表现出一定的思想特色的。象鲁迅这样一个伟大的作家——而且不只是伟大作家,同时还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主要创作杂文是不会没有自己的鲜明的思想特色的。  相似文献   

7.
文学是人学,是情学,更是美学。一个作家在进行艺术构思时,必然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作品中倾注自己的美学理想,积极体现自身的审美准则。作家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标准,是受作家的世界观、文化和艺术修养所制约的,同时又要受历史发展进程中,特定的时代精神的感召和影响。强烈的时代召唤,将激起作家不断更新的社会责任感。这种神圣的责任感又会促使作家去努力进行新的艺术探索,积极地创造出更具有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的力作。一个有为的作家决不会满足于自己初步形成的某种风格,而安于现状,固步自封,相反地总是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追求,寻找创作中更高的美学层次,  相似文献   

8.
<正> 风格是作家、艺术家艺术上成熟的标志,是作家、艺术家的个性及显示这种个性的艺术独创性在作品中最高而集中的表现。人们可以发现,有的作家很快就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有的则花费了很长时间才艰难地形成了风格,有的孜孜不倦,虽然接近风格的形成,但终在风格的大门之外。这是什么缘故呢?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学说,认为作家的气质和才能是形成风格的主要原因。刘勰对这个论点颇为重视。他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发挥了曹丕的学说,在《体性》篇中则提出了才(才力)、气(气质)、学(吸取)、习(磨炼)的学说,认为才、气、学、习是形成风格的原因。这就纠正了曹丕只重先天、不重后天的偏颇。  相似文献   

9.
一 孙犁是一个具有鲜明而独特的艺术风格的作家。这种风格的独创性,标志着他真正的艺术才华,确立了他在文坛的地位和在文学青年与广大读者中的深远影响。茅盾精辟地概括了孙犁的创作特色。他说:“孙犁有他自己的一贯的风格。《风云初记》等作品,显示了他的发展的痕迹。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好象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这无疑是很中肯的。然而构成这些特色的内在原因是什么呢?他的这些创作特点和艺术风貌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在研究孙犁创作风格时,这不能不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冯至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文学社团“沉钟社”的主要成员之一。他一生的新诗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每一个阶段又有自己不同的审美风格 ,就其早期新诗创作而言 ,研究者所注重的往往是他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幽婉缠绵的浪漫主义美学倾向 ,而忽略它“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实际上 ,正是这种现实主义精神使他所营构的艺术世界贴近了时代生活 ,成为了一个时代精神的真实记录。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试从思想内核、人物构件与演绎技巧三方面论述曹禺剧作的民族性,认为曹禺虽然成功地借鉴和吸收了西方话剧艺术的精华,但他首先是一位置根中华大地的民族作家,其作品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格和特色。  相似文献   

12.
丽尼(1909年11月——1968年3月),原名郭安仁,生于湖北孝感.他是活跃于30年代文坛的年轻作家.他运用散文诗形式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细微的感情,表现自己不满现实、不甘沉沦又找不到出路的时代苦闷,在散文诗艺术的形式上力求精致创新.促进了散文诗艺术的成熟.  相似文献   

13.
玛拉沁夫是一位有成就的作家,也是一位勤于探索的作家。他的文学风格俊逸清新,富于蒙古民族特色而又大量吸收了汉族诗歌意境美的表现手法。他描写了社会主义的生活美和人民的心灵美,在典型创作方面具有民族特征和时代特征,技巧亦臻于成熟。  相似文献   

14.
《樱桃园》和《北京人》是分别标志契诃夫与曹禺创作新高度的剧作。两部剧作在各自民族特色和创作风格中,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值得进行比较研究。两位作家都怀着新的美学追求,向生活和艺术的纵深处开拓,在剧中以描写家庭生活的变迁作为主旋律,在对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深刻刻划中,奏出了时代在动荡中前进的乐章。曹禺曾深深地“沉醉于柴霍甫深邃艰深的艺术里”,其创作也受到契诃夫戏剧的启发。当然这种影响是综合性的,并不局限于个别剧本。我们讨论两部作品的异同,意在通过具体的比较研究,把握作家的艺术个性,探讨深刻地认识生活对于作家创作的意义,同时,也从中摸索接受外来影响的正确方法。  相似文献   

15.
师陀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着鲜明创作风格特色的乡土小说作家。他的作品既呈现了深广的现实社会内涵,又彰显了独特的历史时代风貌,并且在写作技巧上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追求。小说《马兰》与《结婚》呈现了与众不同的叙述特点与个性风格,凸显了文本独特的存在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6.
《原野》是曹禺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作家对生命本质的一次全新探索,是对人性、苦难、悲剧等主题的又一次超越性创作。《原野》的内在意蕴体现了曹禺对于善恶观、苦难观及悲剧观的内在思索。剧中人物与作家自身融为一体,曹禺以剧中人物的意识行为来体现自己的理性化思考,充满积极的内在情感。作品中的悲剧意味跨越了时代局限,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人”。  相似文献   

17.
一这是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文学现象:大凡优秀的文学家,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世界。站立在五四新文学潮头的一批优秀的现代作家们,他们都拥有属于自己的那片艺术世界,和活动于这个世界中、只有他自己才能够创造的有血有肉的活的灵魂。  相似文献   

18.
据说:风格的形成是作家成熟的标志。也许我们还不能断言张炜已经成熟,但他的作品却明明显豁着自己的风格。一部《芦青河告诉我》共收录十九个短篇,尽管内容互异、文旨不一,那艺术的效果也披拂着参差。但掩卷凝思中,却有一种直觉恍然而至:这本《芦青河告诉我》不是“十九篇”的排列,而是“一本书”的整体。那么,一定有一个共同的东西在胶结着全书!现在,让我们从审美过程中这一点最初的直觉出发,来寻求张炜作品中这共同的东西吧,  相似文献   

19.
一般说来,作家语言风格的形成是作家语言运用成熟的标志,风格一经形成,总是相对稳定的。但是,对于一位语言大家,一位有漫长的创作道路的作家,这种稳定是有限的,他们的语言风格总是在发展变化着的。要研究这一类作家,我们不仅要了解其最富魅力的顶峰期的风格特点,也有必要了解此前各个时期的语言个性,还要考察这一特点形成之后的发扬、完善或褪色、衰变的过程。毛泽东正是这样的一位语言大家,他的言语活动给现代  相似文献   

20.
为什么曹禺在新中国成立后没有创作出好的作品?对此学者们有不少的解读.有人认为他千古文章未尽才,把天才的沦落归结为"社会"、"制度"以及"政治"等等,说是时代"毁灭"了他.这只是一种带有政治情绪的简单判断.如果是那样,就难以解释当时苏联的一些作家,在那样一个情势下写出一些好的作品来;也难以解释鲁迅,包括曹禺,在旧中国腐朽反动的条件下,写出那样伟大的作品.曹禺的这个现象,不仅是曹禺一个人的现象,也是解放后许多老一辈作家面临的问题.在曹禺创作出<家>之后,就已经产生"库存枯竭"的创作危机;建国后,他又陷入更深刻的创作思想的危机;在频仍的政治运动中,他居高位,但如他说在精神上已经残废;晚年,更陷入很想写作但又写不出来的更深刻的创作生命即将衰竭之中.当他觉醒起来,但是已经无力自拔.在这创作生命的历程中,蕴蓄着极为深刻的教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