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1 毫秒
1.
现代性是一个自我分化的过程,这种分化既包含扩张性也包含否定性,现代性通过自身的不断建构、解构和重构而前进,后现代主义不过是现代性分化过程中的一种文化表现。正是现代性分化的内在趋势使我们看到现代性被重构和超越的真正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对现代性以及现代性政治的批判与重构是后现代主义政治哲学的理论旨趣。后现代主义认为,现代社会的压迫存在于一切日常生活领域,现代性政治在理性政治、宏观政治、总体性政治的形式下实现了对人的全面桎梏,因此后现代主义的政治应关涉所有的日常生活关系以及个人的思想、行为、身体等。在一切皆是政治的口号下,后现代主义以微观政治、非理性政治、多元政治、差异政治等对抗现代性政治,提出了文本政治、解构政治、幽灵政治、欲望政治、游牧政治、异教主义政治等政治的新形式,运用了各种各样的政治解构策略,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政治内涵的传统视野。对后现代政治观的批判借鉴对于透析西方政治实践、反思现代西方政治理念无疑有着一定的意义,后现代政治学不再仅仅局限于围绕国家、政府、政党等展开,从理论而言是对现代性政治理论狭隘性的补充与超越;就实践而论,后现代政治形式的多样性以及政治策略的运用是后现代主义是对压迫型、奴役性的现实政治的抵抗与反叛。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的现代性、文化及普世主义的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全球化取代现代化成为当代变迁的一种范式,需要重新界定现代性.这种重新界定的现代性,即是"全球化的现代性".全球化通过放弃欧洲中心的目的论,以包容现代性发展中不同历史轨迹的可能性而有别于现代化.它为现代性带来欧美之外其他地区的经验和传统文化遗产.由此,一元现代性破碎为多元的和可选择的现代性."多元现代性"提议全球化的多元文化主义,寻求以不同的文化方式实现现代的可能性来控制对现代性的挑战,它标志着现代性的扩展或普世化.全球化的现代性,作为当代的条件,不是以现代性的瓦解为标志,而是以其围绕一个全球性中心的重构为标志,尽管必然是一个缺席的中心.  相似文献   

4.
福克纳和大陆新武侠小说作家们都以超越小说现代性的姿态,运用后现代主义视角,从乡土角度表现了虚拟的"约克纳帕塌法"王国和"后江湖世界",又从身份探索角度表现了"身份危机"与"身份混杂",从解构颠覆的角度分别表现了"颠覆自我"与"颠覆世界".福克纳和大陆新武侠作家们的小说的后现代特性,表现了全球化大语境之下文学发展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当前的现代化理论研究中的传统复兴议题提出如下两点质疑:一,现代化理论研究的主体不同造成现代化理论研究的双重视角,主体不同,视角迥异,因而对传统因素的价值评估也不同;二,当前流行的"传统——现代"二元理论模式本质上只是现代性普遍主义的产物,它导致对传统的功能性解释从而无法解决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多元性问题.笔者认为,传统复兴不应该仅仅从功能的角度加以诠释,而应置入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融合以及对现代性的反思和修正的历史境遇中加以检视.  相似文献   

6.
现代性问题是现代社会的理论缩影和主导话语,诸多不同领域的思想家都从各自的视角给予普遍关注,结论莫衷一是。因此有必要对现代性问题的前提进行反思。现代性的方法论之思表明必须超越狭隘的"视角主义"走向"视域共现";与之相关的是,现代性的多重论域之思表明现代性问题研究的"领域共现";作为哲学言说主题的现代性之思,旨在开显思入现代性问题的通路:启蒙——现代性的品格;自我——现代性的灵魂;理性——现代性的生命。可以说,启蒙、自我与理性共同勾勒和描绘出了现代性问题的全新图景。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对经济法的现实和未来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经济法作为法学领域中的新兴学科,后现代思潮中的相对主义、解构、多元、谱系等理念的渗透,使经济法在组成体系、研究方法、学科定位、具体制度方面呈现出与传统法学理论不同的样态。在经济法的现代性的主流中,后现代主义为研究经济法提供了新的思维与视角。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对经济法的现实和未来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经济法作为法学领域中的新兴学科,后现代思潮中的相对主义、解构、多元、谱系等理念的渗透,使经济法在组成体系、研究方法、学科定位、具体制度方面呈现出与传统法学理论不同的样态.在经济法的现代性的主流中,后现代主义为研究经济法提供了新的思维与视角.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主义文学与后现代主义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现代主义文学从来就不是只讲破坏不讲建设的文学,只讲解构不讲重构的文学。它是对一种新的真理的寻求,一种试图恢复事物、世界以及人类的适当位置的真正的努力。由于现阶段“社会性的人”向“精神性的人”的历史蜕变还不充分,可以预言后现代主义文学还将持续一段时间。“精神主义”对“物质主义”的顽强对抗和超越,依然是21世纪世界文学的基本主题。  相似文献   

10.
"全球本土化"语境下的后现代、后殖民与新儒学重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化的一个直接后果是世界上大多数人被边缘化了,这种边缘化既体现在政治和经济上,同时也体现在社会和文化上.如果从文化的纬度来考察全球化现象,可以说这是后现代主义在文化上的一个直接后果.后现代主义在进入中国的文化土壤时必然与中国文化相碰撞进而发生形交.在"全球本土化"的语境下,可以建构四种形式的后现代性话语:(1)"全球本土化"的后现代话语;(2)具有解构特征的大众文化话语;(3)从中国视角重新建构的全球化话语;(4)作为全球本土化的后殖民话语--新儒学.儒学已经逐步成为中华文明和文化的一种带有主导性意义的话语力量,并在全球化时代的后现代语境下得到了重新建构.它是中国人文知识分子据以与西方后现代理论进行平等对话的重要文化理论资源.因此,一方面应当从后现代和全球性的视角对传统的儒学进行改造、批判、扬弃并加以重构,使其成为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理论资源;另一方面,则应从全球化时代的新儒学的视角对西方的各种后现代理论进行质疑、批判和改造,从而使重构的后现代新儒学成为全球化时代的多元话语共存之格局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1.
就整个近、现、当代思想发展的脉络来看,"孔家店"是打不倒的,相反,从90年代以来,儒家文化正在蓬勃地复兴.儒家复兴的缘由: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只有一样东西能把全世界华人联合起来,那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它的主干是儒家文化.我们的民族国家的命运一定离不开儒学的复兴.因为民族国家同时具有两个相互涵摄的维度,缺一不可:一个是现代性的维度,另一个就是民族性的维度.民族国家是现代性诉求的民族性表达.如果只有民族性表达而没有现代性诉求,就是原教旨主义;反之,如果只有现代性诉求而没有民族性表达,就是自由主义西化派.儒学的复兴要实现三个超越:超越前现代主义(亦即超越原教旨主义);超越现代主义;还要超越后现代主义.生活儒学的构想,是一种当代主义的思想路线,或者说是一种"当下主义".  相似文献   

12.
受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性别意识.从对传统女性美学的继承到对性别社会的审美反叛、再从对传统审美的解构到对女性美学的再度重构, 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女性文学发展的明显线索, 更能看到当代女性文学写作中审美视角随着时代背景的变化而变化. 这对当代文学美学的建构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相似文献   

13.
"非非主义"诗歌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崛起及变构,深刻反映了"自反性现代性"对诗学变革的要求。"前非非"提出的"前文化""反价值"等主张,深得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启悟,且与罗兰·巴特、德里达等后结构主义者多有交合,表现出强烈的解构意愿;但内中仍然离不开民族传统,诸如道释学说的支持。及至"后非非",诗学任务由解构走向重建,其对本土文化资源的开掘也愈加自觉深入。儒家的入世精神、"五四"的批判战斗传统、朦胧诗的英雄主义情结,化合成为重建东方诗学精神的"红色写作"。总体来看,"非非主义"以反传统、反文化的激进姿态而促成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复活,有力推进了后现代诗学的东方建构。  相似文献   

14.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与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的基本特征是批判和自由创造的精神,可是这种精神在其发展过程中却走向了它自身的反面。“后现代主义”就是“现代性”为要彻底实现自身而进行的自我批判、自我超越,“后现代主义”孕育于“现代性”之内。“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对传统的“主体性”概念、理性至上主义、旧形而上学的批判,而最终归结为人的自由生活——审美生活的彻底实现。因此,美学问题和文艺评论成了“后现代主义”的主要话题。文章专门以著名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德里达对语音中心主义的批判和后现代主义的文艺理论为例,具体说明了“后现代主义”的彻底批判精神和自由创造精神。作者认为,“后现代主义”尽管有些过激之谈和片面性,但其彻底批判和不断自我超越的精神,却是值得赞赏和吸取的。  相似文献   

15.
课程全球化的四种哲学观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课程全球化是使课程应对全球化挑战的一种改革趋势。由于世界各国在全球教育发展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因此所持的课程变革的哲学基础也大相径庭。概括而言,课程全球化变革的哲学基础主要有四类,即新全球主义课程观、新自由主义课程观、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和反全球主义课程观。走出课程全球化哲学丛林的唯一选择就是"文化自觉"、"平等对话"和"文化互竞"。  相似文献   

16.
英国学者吉登斯从剖析现代性入手,阐明了"现代性的全球化"观点,提供了一种独到的思路。吉登斯认为全球化与现代性有着密切的关联,他着眼于现代性的制度层面,把全球化看作是现代性的各项制度向全球的扩展,这种扩展形成了现代性的维度和全球化的维度之间的对应关系。吉登斯对全球化的思考很有价值,但他对"现代性的全球化"过程中的不平等性等有所忽略。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当前的现代化理论研究中的传统复兴议题提出如下两点质疑:一,现代化理论研究的主体不同造成现代化理论研究的双重视角,主体不同,视角迥异,因而对传统因素的价值评估也不同;二当前流行的“传统-现代”二元理论模式本质上只是现代性普遍主义的产物,它导致对传统的功能性解释从而无法解决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多元性问题。笔者认为,传统复兴不应该仅仅从功能的角度加以诠释,而应置入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融 合以及对现代性的反思和修正的历史境遇中加以检视。  相似文献   

18.
《堂吉诃德》是一部后现代性很强的小说,其后现代性主要表现在其戏拟手法所带来的解构重构性。从文本写作角度看出,《堂吉诃德》的滑稽模仿即“戏拟”,既有对原骑士小说模式的变化、颠覆与解构,也有对原骑士小说模式的参照、继承与重构。正由于其解构重构所形成的文本间性,才使得文本在流传的过程中诱惑力激增。其解构重构主要表现在文本互涉(互文)、讥讽嘲弄、曲置对衬、聚集困境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后现代主义的姿态是反叛的,后现代主义艺术运动呈现出一种狂欢、非理性和不确定的景象.就其实验性、激进性、解构性而言,是对西方现代性的一种"反叛",但实质上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巅峰状态,它是对现代主义的"继承".后现代艺术作品在注重技巧的精深细腻方面,与传统也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20.
汤亭亭离散作家的独特文化视角,决定了作品中的中国形象有其独特性。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研究《女勇士》,在东方主义、混杂理论与第三空间理论下,通过分析作品中"模拟"的、重构的、改编的中国形象,可以看到汤亭亭在解构东方主义话语、利用传统文化来创新文化意向和处理中国文化与"世界小说"的关系这三个方面所做的努力,为以文学为中介向欧美国家传播中国文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