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人的实践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观念地认识世界,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实践改造世界。要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人们不仅需要获得一定的感觉经验和理性知识,而且还必须以此为基础建立一定的实践理念。实践理念是认识过程中继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后的又一基本环节。人对世界的认识如何能够指导人对世界的改造?理性认识怎样才能能动地飞跃到实践?为什么实践既表现出合规律性的特点又表现出合目的性的特点?不研究实践理念,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和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本文试就实践理念的规定、实践理念的形成及其现实化过程等问题,作一初略的探讨。 理念历来是哲学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一、科学发现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①。这个理论思维是指人在理性认识阶段中,把握客观世界的思维形式、方法和规律的一种普遍的思维模型,在科学发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概括了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的辩证统一,也就是指辩证的思维和审美的思维的形式、方法和规律。 科学中的创造性思维是理论思维的一种形式,是辩证思维的一种特殊表现.它是人们为了达到对客观对象(即思维对象)的新认识和指导人们进行新的实践活动而产生的一种思维模型。因此,这种创造性思维具有新认识(…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哲学界关于“认识源泉”和“真理标准”的讨论中,围绕“实践”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的问题,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见解。有些同志认为认识的源泉和检验真理的标准应是“客观实在”,不能是带着“主观性”的实践;有些同志则肯定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检验真理的标准。本文试图就这个问题进行一些分析。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社会的人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它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是“主体和客体的一致”。人们进行实践,首先总有一个实践目的,有一个实现此项目的的计划方案,这是从现实产生的对所要争取的东西的假设和蓝图。为了进行实践,人们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物质手段,如搞科研的实验设备,工农业生产的机器和动  相似文献   

4.
关健 《学术交流》2005,1(12):27-30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极为重要的理论,加强关于这一理论的研究和探讨,具有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任何一种政治理论都有客观基础及现实依据,实践活动的改变则是与时俱进理论的客观基础,时代主题的转换是与时俱进理论的现实依据,而各国建设的实际需要则不仅对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与时俱进的要求,更是对所有理论提出的必须自觉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5.
文章指出,实践观念模型是关于实践过程的构想,其关键性要素是对理想客体的规定;理想客体规定合理与否,预先决定了实践过程的最终成败。建构实践观念模型不能只以对客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发展为依据,而必须以包括对人的需要和主体力量等的认识在内的多种认识为依据。但实践观念模型不是这多种认识的组合,而是思维以多种认识为材料进行再创造的产物。它不是一种认识观念,不是对现实的“超前反映”;它是对认识观念的扬弃,是认识向实践转化必经的中间环节。  相似文献   

6.
认识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把感性认识看成是具体的、特殊的、个别的,而把理性认识看成只是抽象的、普遍的、一般的。这种关于理性认识的观点,无论从理论上讲,还是从实践来看,都是很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思维主要是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横向思维看事物以及事物与周围事物的联系和关系。纵向思维看事物的发展过程。传统思维也看事物的结构,但主要是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去看。很少注意事物结构的层次关系。层次思维是遵循物质世界的层次关系所产生的思维方式。整个客观世界及其中的事物是分层次的。层次是客观世界的普遍现象。要正确反映客观世界的事物必须对其层次去认识,进行层次思维。因为只有思维关系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一致才能如实反映客观世界。层次思维具有重要意义,它使人们对复杂事物的认识和实践更具体、更精确、更深刻、更丰富,能对  相似文献   

8.
张继军 《学术交流》2006,(11):34-37
“德”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普遍观念很早就已经出现了,人们对于“德”之观念的自觉使用使得“德”字成了当时社会生活中的核心概念,“德”的观念亦由此而构成了中国早期精神世界的基本源头,标志着传统礼乐文化的开始。一般认为“德”字始于周初,作为观念形态的“德”的涵义是较为宽泛的,它既代表某种高尚的品格和以此为心理基础的行为,又表示拥有这种品格或行为的人,同时还可以指代不包含价值属性的一般心理状态,甚至还具有了广泛意义上的“礼”的涵义。“德”之观念的产生体现了人类对自我世界有序化的理性认识和自觉追求,在此基础上,“德”由观念形态逐步上升为规范形态,周代所开创的礼乐文化亦由此而渐次展开。  相似文献   

9.
人所面临的对象世界是怎样进入人的意识领域的?人是通过怎样的途径和方式完成其对客体的认识的? 认识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客体世界具有普遍相互作用的这一根本性质,既 规定着事物的存在方式,也规定着认识主体的认识方式。人的目标是要认识和改造客体世界,但首先必须将自身置于这个客体世界之中,以自己的主体——客体存在性与所认识的对象发生客观的本来的相互作用。要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除了将自身作为客观世界的一分子,并遵循客观世界的一般规律之外,是没有其它途径可供选择的。我们是产生于物质世界的客观的物质结构的人,所以,对客观…  相似文献   

10.
“文学是人学”,文学的本体存在与人的本体存在是一致的。文学活动从本体论角度看是人的自由自觉生命活动的一种实现方式,是主体精神本质的自我实现和确证,主体由此获得审美愉悦和审美自由感。文学活动既是个体精神的活动,同时又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相关联,由此决定着文学的多重本质和多种关系。如文学的个体性和社会性、审美本质和社会本质、主体自我实现和社会责任感,反映与表现以及文学活动的主观精神特性与客观实践品格等。此外,由于文学本体存在与人的本体存在一致。文学观也必与人生观相通。与“独善”和“兼济”两种主要人生取向相对应,在文学观念上也通常有“为艺术而艺术”和“为社会人生而艺术”两种主要指向。  相似文献   

11.
笔者认为:实践的选择性是实践的了个基本特性之一,实践活动中的选择既是一个合规律性的过程,又是一个价值导引的合目的性过程;选择是实践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机制,决定实践的选择和再选择的正是不断发展着的实践活动本身(详见《求是学刊》1989年第1期;《南京师大学报》1989年第3期)。本文拟就实践选择性的其它问题作一深入探讨。 一、可能性空间与实践主体的选择权能 人们的实践活动必须以现实性为基础,必须遵循事物的客观必然性,这是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的首要条件。然而,人的能动特性和实践的超越本质决定了人们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又总…  相似文献   

12.
论意象思维     
一、传统思维理论的困境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思维就是抽象的概念和命题在头脑中运动、演变的过程。人们惯常理解的思维,是相对于感性认识而言的理性认识及其过程,是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思维的过程就是人们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的过程。按着这个观念理解的思维的主要特点是概括性、间接性和符号性。思维活动的对象是大干世界的万事万物,它具有具体可感的形象性。人脑对事物的形象的认识和反映,被称为感性认识,这种认识活动被学者们排斥于思维活动之外。学者们认为思维撇开感性认识中事物个别的、次要的、具体的特征,把握…  相似文献   

13.
虚拟实践的涵义、特征与功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富斌 《社科纵横》2004,19(1):100-103
所谓“虚拟实践”是指人们运用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在赛伯空间中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的一切能动地改造和探索虚拟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 ;它既同现实实践一样具有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同时又具有自身的新的特征和功能 ,从而突出地展示了人的创造性、超越性和自主性 ,也是人类充分发挥创造性、超越性和自主性的最佳手段和途径。虚拟实践活动极大地拓展和延伸了人的实践活动的时空区域 ,根本改变了人们活动的时空结构以及与之相应的时空观念 ,从而成为信息时代特有的新型社会实践形式。  相似文献   

14.
一、社会实践的由来、发展和实质关于实践的问题,不仅辩证唯物主义承认,机械唯物主义也是承认的,就连实用主义也把实践放在很重要的地位。但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同实用主义的实践概念是有本质区别的。除了同实用主义在精神决定物质、意识决定存在、主观决定客观这个基本出发点根本不同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即它们主张的是个人实践,辩证唯物主义则主张社会实践。什么是社会实践,它的由来、地位和实质又是怎样的呢?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既不是单纯的思想活动,也不是纯粹的客观世界自身的活动;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它是体现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它是联系主观与客观的中介与桥  相似文献   

15.
逻辑思维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形式反映客观世界,成为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界、人类社会等活动的必备条件。因此,所谓“逻辑思维效率”就是指人们在进行思维活动的过程中,所运用的逻辑规律、规则以及各种逻辑形式、方法与收到的思维效果之间的比率。大量事实表明,由于人们所接触到的社会实践的广度和深度不同,在思维方面所受到的教育、训练程度也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各种思维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逻辑思维就会呈现出效率上的高低之别,进而对于人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产生不同的影响。高效率的逻辑思维能够加速完成对客观对象的本质及规律的认…  相似文献   

16.
哲学认识论中关于认识过程的理论,应科学地分析认识过程所包含的不同质的阶段,这样才有助于指导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关于认识的一般进程,列宁说过:“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的途径。”(《列宁全集》第38卷第181页)列宁的这一段论述,一般地被理解为:这里说的生动直观是感性认识,抽象思维是理性认识,认识过程只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 (本文将限于讨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过程,暂不涉及从抽象思维到实践的过程)。其实,列宁在这里论述的只是认识的总进程,并非具体地…  相似文献   

17.
实践作为人们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决不只是一种反映,也不是反映的总和,而是一个发生在人与外部世界的不断扩展着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中的开放过程,是一个具有内部结构的动态系统。在这一结构中,又必然地包含有主体和客体两极因素,以及主客体之间的中介、实践过程、实践结果等要素。这一点已得到了大家的一致确认。但问题在于,实践这一动态结构是如何建构起来的,组成实践结构的诸要素系统及其相互关系又是如何发展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论必须回答的重要问题,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作一粗浅探讨。一 实践是由主体和客体以及中介着…  相似文献   

18.
大文化观念与西部大开发中的文化发展目标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关于西部大开发,人们已经谈了很多。值得注意的是,论者们不约而同地都提出了文化问题。关于“文化”概念的解说,纷繁不一。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文化是人的社会化活动的产物,它“不仅仅是某种观念,它同时也是实践,是贯彻着某种观念的实践。”①这里所说的观念,正是人的尺度、人的形式的一种表达方式。在这种以人的尺度、人的形式为主导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人不仅仅改造了外在的自然,使之成为马克思所说的“对象世界”,而且也在不断“炼出新的品质”,改造着人自身的内在自然。所以,任何意义上的开发与进步,实质上展现的都是人的…  相似文献   

19.
王玉堂 《创新》2023,(6):1-7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全景记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并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系统呈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传承、丰富和发展,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结晶。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要深刻把握“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的内涵要义,将这“六个必须坚持”作为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的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20.
法律是阶级社会及从有阶级的社会向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阶段——社会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以不同方式、在不同程度上体现和执行专政的职能。“一国两法”,即“一个国家,两种法律制度”;说得具体一些,即1997年和1999年以后,在香港和澳门等特别行政区基本保留原来的资本主义法律制度,在大陆坚持社会主义法律制度。“一国两法”排除不排除人民民主专政?“一国两法”与人民民主专政有什么关系?在“一国两法”体制下人们要不要有专政意识、要什么样的专政意识?这些问题,将提到包括各特别行政区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面前,困扰人们的思想,理论界必须加以超前探讨,及时给予回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