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诗中的扬州是一个复杂多元的空间:在地理向度上,唐诗塑造清俊秀丽的扬州都市“第一空间”,彰显“江海扬波”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宗教气息浓郁的“江南气象”;在情感向度上,唐诗构建了及时享乐、颓废感伤的“第二空间”,包孕着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无限感怀,对商妇辛酸生活的精细体味;在审美向度上,唐诗以艺术化的方式构建无限意味的“审美空间”,超越了诗人个体的心理情感,具有“情感的形式”的意义,和历史性的时间感勾连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融时间向度的历史性和空间向度的质感于一体的“审美时空”.  相似文献   

2.
郑板桥是清代的书画名家,同时也是一位独具风格的诗人。作为画家,他是“扬州画派”的主要成员,是“扬州八怪”之一。“扬州画派”在艺术上,不拘成法,敢于创新,反对宫廷正统画派的摹古守旧,在当时被视为“异端”;这派的画家也被称之为“怪”、为“狂”。作为诗人,郑板桥的思想和诗作也都不同于流俗。在宋明理学笼罩社会、拟古思想弥漫文坛的情况下,郑板桥敢于反对思想禁锢,敢于揭露社会黑暗,抒发不满现实的激愤。他的诗作为当时沉闷的文坛增加了生气。  相似文献   

3.
“文章江左,烟月扬州”,这是王渔洋借用明人徐祯卿的一句话对自己在扬州文学活动的总结。渔洋初入仕任扬州推官,在扬州的五年,他写下的诗歌几占一生创作的四分之一;他那风靡一时,以至影响及有清一代的“神韵”诗论乃是在这里初倡;他全部词作的绝大部分也产生在扬州。可以这么说,王渔洋之所以能够主盟康熙朝诗坛数十年,与其在扬州打下的坚实创作基础是分不开的。因此,对其扬州这一段单独予以考察,对全面把握这位清初大诗人,公允地理解其“神韵”说的内涵以及在创作中的表现,无疑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4.
历史文化名城扬州,自古以来,颇多“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郑板桥语)。扬州本土和客居扬州的文人补察时政,泄导人情,敢鼓敢呼,在不同时代,曾以不同样式,“为时而著”,“为事而作”:枚乘的《七发》开汉大赋劝百讽一的先河;唐代诸多诗人皆借隋讽唐;元代睢景臣《高祖还乡》套曲制作新奇,揶揄百端;明代宗臣《报刘一丈书》抒发积愤,痛快淋漓;清代吴敬梓客死扬州,《儒林外史》也于扬州付梓,分明是揭示文人心态的利刃;……扬州历史文化的丰富营养,培养了一位位讽刺文学的巨擘;扬州政治、经济、民情习俗等社会生活百态,也为一篇篇讽刺作品提供了丰富的活水源头。扬州讽刺文学的杰出成就,树起了我国讽刺文学的一座座丰碑,达到了作家所处时代的最高思想水准和艺术水准  相似文献   

5.
唐代的扬州,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文化古城,也是鉴真和尚的故乡。他于垂拱四年(688),出生于扬州附郭而治的江阳县,即邗沟故道以东以南的地区,包括今城扬州在内。这座古老的城市,自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以来,已成为淮南运河的入口处,我国南北水陆交通和运输的枢纽,对外贸易的港口,东南地区的一大都会。以“富庶甲天下”而闻名于世。唐代诗人徐凝的诗句“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正是对整个唐代扬州政治、经济、文化地位的生动概括。鉴真大和尚就生长在这样  相似文献   

6.
王渔洋扬州文学活动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渔洋(王士)是清代“神韵说”的倡导者,康熙年间,他主盟诗坛达50年。本文评述他在扬州5年文学活动的成就和影响:康熙年间的两次“红桥修禊”,为扬州文化的繁荣作出了贡献,其后的卢见曾、曾燠、伊秉绶等人的“红桥修禊”,乃至臧的“冶春后社”,都是王渔洋的余波遗响,扬州文化的振兴,王渔洋是第一功臣;王渔洋在扬州的诗歌创作,特别是写景诗的创作,是他标举“神韵”的早期的体现;王渔洋大量的创作实践,以清新平淡的风格取代了遗民诗凄清愁怨的格调,为他日后主盟诗坛创造了条件。可以说,扬州这块沃土造就了一代诗才王渔洋,而王渔洋在扬州的活动,又为扬州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扬州曾是清王朝东南地区的盐业中心和漕运枢纽。它与“苏常熟,天下足”的江南地区一样,对于维持清王朝的封建经济有着重要的关系。太平天国在天京建立了中央政权以后不久,三下扬州,其战略目的不言自明。因此,扬州就必然成了太平军与清军激战的地区。清王朝在扬州集聚了大量的部队,建立“江北大营”,包围天京,妄图扑灭太平天国革命的烈火。太平军在正面与清军“江南大营”对抗的同时,又在扬州这个  相似文献   

8.
清初诗人王士禛任扬州推官的五年,是他毕生政治、文学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性的第一步。在这五年中,他利用自己的家世背景、社会地位和文学才能,积极地结交在当时拥有舆论影响力的江南遗民群体。除了频繁地在扬州举行歌咏宴集外,还借公务之便拜访、结识苏、常二府和金陵的遗民诗人,以“布衣交”赢得遗民群体的普遍赞赏。通过出版、批评和提携后进,他逐步树立起文坛领袖的形象,为日后雄踞文坛盟主的地位积累了必要的声望。  相似文献   

9.
历代诸家集解,对地理名著《禹贡》古扬州“岛夷卉服,厥篚织贝”两句话,论说纷纭。近年来,在有关历史研究著作中,学术界又把这两句话作为例证提了出来。最突出的例子有二:一是主张《禹贡》古扬州的“岛夷”即今天的台湾,把台湾与祖国大陆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联系提前了好几百年;二是认为“卉服”和“织贝”都是草棉织品,从而把我国东南沿海的居民利用草棉织布的历史上溯至二千四百多年以前的战国时代。这两种见解究竟对不对,我认为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我们观察任何社会现象都必须坚持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的历史观点。考释“岛夷卉服,厥篚织贝”时也应该这样。这两句简括的话,据我个人理解,是由当时  相似文献   

10.
朱自清论     
一红云呵!鲜明美丽的云呵!你给了我一个新生命! 世界上的事情有时会出现惊人的相似。朱自清曾这样评论闻一多:“他是一个斗士。但是他又是一个诗人和学者。这三重人格集合在他身上,因时期的不同而或隐或现。”其实,朱自清的一生也是集合着与闻一多相似的三重人格,也是经过了诗人、学者、斗士这样三个阶段。如果我们考察他的包括创作和批评在内的全部文学活动,就能够生动地认识他的全个人格,也就能够认识在拂去历史灰尘之后,把“朱自清”的名字写进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全部意义和全部价值。朱自清(1898—1948),出生于一个小官僚的封建家庭,幼时随家从东海移居古城扬州,故自称“扬州人”。在扬州两淮中  相似文献   

11.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扬州,盐商云集,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成为东南人文荟萃之区。当时扬州藏书之浩瀚,又为发展文化创造良好条件。吴晗在《江苏藏书家史略·序言》中说:“以苏省之藏书家而论,则常熟、金陵、维扬、吴县四地始终为历代重心,其间或互为隆替。”而扬州藏书之富·则又首推“小玲珑山馆”主人马氏昆仲。  相似文献   

12.
扬州是我国历史名城之一,它几经兴衰,清初又发展成为我国东南地区一大商业城市。“东南繁华扬州起,水陆物力盛罗绮”,它的城市经济实力极为雄厚。那时全国赋税之半来自盐课,而“两淮盐课又居天下之半”,因而它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李斗《扬州画舫录》对清代前期扬州城商业繁荣景象有具体的描绘。本文以此书为主,结合其他一些历史文献记载,对此时期扬州城市经济作一简介。  相似文献   

13.
隋唐时代的扬州,繁华甲天下。“危楼九曲,珠簾十里,二十四桥风月尤为东南佳丽。舟楫四达,民殷物阜,冠盖东南而人才地产随之。”(《重修扬州府志》卷八)以高绝俊健、潇洒有致而著称的杜牧曾在大和七年到九年(833—835),开成二年(837),会昌二年(842)三次寓居扬州,留下了“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簾总不如”,“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等脍炙人口的佳句。在其离扬后,又因“厌江南之寂寞,思扬州之欢娱”(谢枋德《注  相似文献   

14.
白居易《长恨歌》中的李隆基和杨玉环的形象,以马嵬坡事变为分界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实质上是诗人的“自我”在文学幻想中按照分身的方式进行的多重投射。话语主体李隆基的形象,既蕴含着诗人的社会价值观念,又有诗人自我宿命的感伤;而杨玉环,则是糅合了“美人幻梦”原型和诗人自身情殇的对象而形成的一个女性“符号”,是拥有话语权的男性在集体无意识下对女性的另一种塑造和改编。  相似文献   

15.
扬州学派的人文精神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以礼代理”的修身治国之道;提倡仁爱、“絮矩”和“改过迁善”的理想人格;主张变通、发展和创新,积极进取,不断追求,实现人生价值。扬州学派的人文精神在当代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6.
神奇的珠算     
须毛与他的爸爸妈妈来美国生活才几个星期,可是他并不快乐。“我们为啥要来这里?”须毛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自言自语,“我怎么才能学会踢足球呢?来美国以前我从来没有踢过足球。”须毛走进家,妈妈看见了他。“须毛!”她喊道。可他没有  相似文献   

17.
扬州昆班曲社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两代,扬州的职业昆班和家庭昆班同时兴盛。清代康熙和乾隆历次南巡,盐商巨贾为接驾而组班献演,使扬州成了全国剧坛的中心,造成了昆腔“七大内班”的特殊声势。光绪年间,“扬州老洪班”进驻上海,在集秀戏园公演了五个多月,实力惊人。此外,扬州又流行业余的昆曲清唱,时至今日,扬州的曲社仍一脉相承。这是扬州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18.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这是晚唐诗人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中的开头两句。但一本作“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两种不同版本共同流传。千百年来学者莫衷一是。然度之常理,当以一本为是。另本恐后人传抄之误。因杜牧决不会在同一首诗中,既写成“草木凋”,又写成“草未凋”。今人尽管拿不出什么根据来证何者为是,但综观全文,我以为还是“秋尽江南草未凋”为是。拙见如下:  相似文献   

19.
关于唐代转运使的治所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转运使成为固定职官以后,便有了治所。可是,治所在哪里呢?至今还是一个问题。1982年出版的《中国史稿》第四册第五章第四节说“唐朝盐铁转运使的治所设在扬州”。其实这种说法很早就有。嘉庆重修《扬州府志》卷20《赋役·漕运》说:“扬郡为江淮津要,唐都关中……皆转漕东南,设转运发运等使,驻节于此,以经理其事。”又在卷35《秩官·盐铁使、转运使、发运使》中,把从裴耀卿至柳灿等五十七人,全部作为在扬州的职官。这无疑是认为盐铁转运使统统都在扬州治事了。另外有一种说法,虽然不明确说盐铁转运使的治所在扬州,但认为“唐代盐铁使久驻扬州”“长期驻在扬州”。  相似文献   

20.
南园遗石     
“洗砚池边绿水湾,海桐书屋闭花关; 九峰园有玲珑石,移向金鳌玉栋间。”九峰园乃清代乾隆年间盐商汪氏的别墅,在扬州南门城外古渡桥旁(其遗址为今之荷花公园)。此园本名南园,因为乾隆皇帝要到扬州游幸,园主花费重金在江南购得太湖石九峰置园中,又广造亭阁,陪衬九峰。这九峰石,大者逾丈,小者及寻,玲珑嵌空,状态各异。中有一峰名玉玲珑,又名一品石。其洞穴大可蛇行,小者仅容蚁聚。诗人赵翼曾有诗云:“九峰园中一品石,八十一窍透寒碧”,即谓此。著名石工张南山确认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