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当正确理解马克思的“个人所有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个人所有制理论,在学术界颇多争论,近年来竟然成为少数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鼓吹公有财产私有化的理论根据。这可能是坚决主张消灭私有制的马克思所始料未及的。同时也提醒争论的各方,现在是正确地解开个人所有制之谜的时候了。我们应当根据马克思、恩格斯一贯的立场、观点、方法,根据他们的全部学说体系,作出全面、准确的理解。不能再拘泥于一时一处的一字一句,作似是而非的诠释,这是实践赋予我们的一个极为严肃的任务。  相似文献   

2.
理论界长期将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中提出的“社会个人所有制”概念的涵义等同于或混同于社会主义公有制,进而也将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提出的“重建个人所有制”的论断纳入了社会主义范畴,这使得我们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中遇到种种难解之谜。本文认为,马克思所说的“社会个人所有制”实际上是一种介于“孤立的单个人的所有制”和“社会主义公有制”之间的一种“过渡性”的所有制形式,属于资本主义私有制范畴;相联系着的所谓重新建立的“个人所有制”亦是指私有制下的“联合起来的社会个人的所有制”。这种“社会个人所有制”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现实体现,就是股份公司和垄断组织。弄清这一问题,不仅使我们在理论上对公有制必然取代私有制的认识加深,而且对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关于马克思个人所有制的讨论,除了重建消费资料个人所有制的传统理解之外,又出现了股份制为形式的以个人私有为基础的均富状态的新的理解.这是对个人所有制的两种误读.历史上杜林曾把个人所有制当做深奥的辩证法之谜,而我们后来由于翻译上的问题,使人们首先误读了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的基础,然后又误读了个人所有制本身,终于把它真的变成一个难解之谜.问题的症结在于,对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缺乏整体性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实践和理论,加深了我们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的认识和理解,为我们提供了解开个人所有制之谜的极好条件.正确理解马克思的个人所有制,对于坚持以人为本,完善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逐渐向更高阶段过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重建个人所有制”正义──兼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两重性袁庆寿,王兴化"重建个人所有制"是马克思提出却没有彻底解决的问题。后人对这一问题跨世纪的研究和争论至今也没有停止过。对这一问题的不同理解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践及其发展和演变。一、对这一问题两...  相似文献   

5.
当今中国统分结合基础上的新型农业合作化,能否得以健康发展,关键在于能否科学地总结建国初期农业合作化的本真教训。本文通过历史逻辑的揭示,微观实践的考证和理论本真的研究,论证建国初期农业合作化的本真教训不是主流学界所指向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脱节,而是缺失个人所有制的重建,导致联合体与自由人的双向异化。  相似文献   

6.
关于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当前存在的三种思潮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即:重读马克思、回到马克思与发展马克思。可以说,这三种思潮各有各的说法,人们对它们的理解也并不尽一致。对此,我们该如何理解呢?事实上,不论是重读马克思、回到马克思还是发展马克思,都涉及到了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目的的问题。因此,也只有在准确地科学地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目的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去理解和把握好这三种思潮的关系与实质。  相似文献   

7.
《社科纵横》2016,(11):82-85
马克思在早期思想发展中不断亮出消灭哲学的利剑。从历史语境来看马克思首次提出的消灭哲学具有五层意蕴,其实质上意指人们只有用现实的物质力量(而非纯粹的理论批判)来变革现实的社会制度,才能扬弃源自这种现实制度的哲学。马克思早期思想形成过程中前后两个阶段的消灭哲学是在唯物史观批判和超越旧世界观中不断深化和提升的哲学批判,唯物史观的形成成为马克思推进消灭哲学的逻辑主线。在唯物史观形成的基础上,马克思实现了从意识形态维度、物质经济维度、历史主体维度、革命实践维度来推进消灭哲学。  相似文献   

8.
一百三十多年前,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首次庄严宣告旧世界必然灭亡、新世界必然胜利的同时,为未来将上升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提出了著名的十大政纲。在十大政纲中,马克思对劳动就业付注了极大的注意力,在第九条政纲中明确提出:“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并认为“在运动进程中它们会越出本身,成为变革全部生产方式所不可避免的手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490页)一百三十多年后的今天,结合学习马克思以后陆续提出的有关劳动、劳动力、劳动就业的基本思想,对照我国城镇劳动就业的实际状况,重新学习  相似文献   

9.
《社科纵横》2015,(10):51-53
马克思在撰写《资本论》时,参考了亚当·斯密的部分理论,但马克思不是简单的借鉴,而是在斯密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升华和探求,如对商品中的劳动判断、金银价格变动的影响、商品价值的认知分析等,都比斯密认识的更加深入,分析得更加符合客观事实,而这也当是《资本论》一直为人们奉为经典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给安年科夫的信(1846年12月28日)中,对蒲鲁东《贫困的哲学》所作的批判,体现着"历史地思"这一独特的运思方式。在马克思那里,人的现实生活获得了存在论含义。这一批判,使"历史地思"在哲学上成为一种必然的诉求。马克思深刻地揭露了蒲鲁东以"神圣的历史"代替"世俗的历史"、以"观念的历史"代替"人类的历史"的错误,把倒置的关系重新颠倒过来,进而把矛盾的解决和二元论的超越诉诸历史本身的辩证法。马克思在批判蒲鲁东时所秉持的"历史地思"的运思方式,内在地蕴涵着革命的和批判的结论,这也就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1.
盖志平 《社科纵横》2009,24(6):90-92,98
马克思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封建王朝走向没落、西方列强用鸦片和大炮蹂躏中国的时代,马克思对中国的局势十分关注,在他的著作中有30多篇谈到了中国问题。本文以马克思关于中国问题的论述为依据,尝试勾勒出马克思心中的“中国印象”。  相似文献   

12.
13.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一书(以下简称《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提出了他所说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恩格斯后来称之为历史唯物主义。这个观点涉及到许多问题,而且在由之而产生的思想与物质条件的关系问题上,存在着大量的分歧。对于马克思的关于思想的理论以及与之相关的方法论,我愿在此试作解释,并指出这些问题可以通过研究《意识形态》和在此之前的1844年《手稿》以及在此之后的《大纲》、《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中的观点之间的分歧加以澄清。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生活世界"理论批判和拒斥"抽象"的人,它以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实践为立足点和出发点,拨开观念和意识的层层迷雾,揭示出现实的生活世界是一个受"抽象"统治的世界。马克思怀着对资本逻辑主宰下的人的命运的关切,深刻洞悉到人类的生活世界的本质不是一个自然的生活现象,而是一个现实的辩证的能动的生活过程,人在改变生活世界的过程中改变着整个世界,包括改变着人自身。马克思的这种关于"生活世界"的理论从根本上实现了对西方哲学生活世界理论的超越。  相似文献   

15.
16.
陈正群 《社科纵横》2009,24(1):16-18
对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创新之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史上存在着种种不同的理解。马克思在唯物主义发展史上的伟大贡献在于:他实现了哲学出发点的根本转换。旧唯物主义是从自然存在出发解释问题的直观唯物主义或自然唯物主义,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是从实践即人们的历史存在出发解释问题的实践唯物主义或广义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7.
《探求》2017,(1)
<正>前两年,学界曾有一本轰动一时的书,是一个英国学者伊格尔顿写的,书名就叫《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书中列举了十种常见的观点,都是对马克思的误解与歪曲,作者试图拨开迷雾,一一驳证还原,以展示马克思的本来面目。概括来说,个人认为在理解马克思上,我们至少要防止三种误区。第一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神化。即以一种独断论的姿态看待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已经彻底被马克思所洞见。这不仅会导致智识上的狂妄,也会在实践上产生  相似文献   

18.
自从本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列昂惕夫(W.Leontief)的“投入──产出”分析理论问世以来,受到各国经济学界的普遍重视,理论本身的发展也异常迅速。借助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综合统计、未来预测、经济发展方案的最优化选择等多方面。1980年7月份,我国一些  相似文献   

19.
20.
出乎人们意料的是虽然异化这个词是通过马克思的媒介传播到现代思想中来的,但是异化的涵义和马克思所赋予它的涵义却没有什么关系。尤其使人感到意外的是当我们了解到目前异化这个词的涵义是来源于象托克维尔和维贝尔这样的人,虽然他们并没有使用这个词,而且他们对人的本性、社会和历史的看法和马克思的看法几乎是截然相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