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交往就是合作 ,就是实践本身 ;交往不只是物质层面上的变换 ,也不只是精神层面上的变换 ,还包括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相互间的变换 ;交往的成因不是中介客体的一致性 ,而是认识活动与改造活动相同一的实践过程本身 ,在根本上说是人的自我生成、自我塑造、自我确证也就是人之为人的内在本性。应该以“主体—主体”结构代替“主体—客体—主体”的三极框架结构。  相似文献   

2.
昭示意义向度演化的历程可见,客体向度、主体向度和主体际向度构成了意义哲学发展的历史谱系。但是,它们都各有所偏颇。合理地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要有一个整合上述意义向度的合理性的新框架,它能去其弊而得其利,处中和而合其功。这就是具有“主—客—主”结构的交往实践现。  相似文献   

3.
当今世界的全球化在性质、结构和趋向上都在出现重大变化 ,正从“旧全球化时代”走向“新全球化时代”。为此 ,确立新的视角并对之作全面审视是新全球化时代的内在要求 ,而现代主义全球观与后现代主义全球观难担此任。必须以交往实践观透视新全球化 ,准确把握新全球化的时代特征。交往实践观的基本结构是“主体—客体—主体”的三重关系结构。以此透视新全球化 ,不仅可以深化对新全球化时代特征的认识 ,而且促使实现全球化研究思维方式的变革 ,正确分析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坚定共产主义方向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新技术革命的浪潮 ,交往与技术的关系变得日益紧密。交往已不是作为哈贝马斯所认为的外在于技术的因素 ,而是内化于技术之中。它不仅表现为对技术需求的拉动 ,促进技术的传播 ,而且还影响技术的发展方向 ,有利于抑制技术的异化。技术成为交往的“主体—客体—主体”三级结构中“客体”的主要表现形式 ,它的进步改变着交往的结构 ,而且促进交往功能的增强。两者在现实的交互作用过程中 ,表现为一种“技术—交往动态演化模型”。  相似文献   

5.
当传统教育理论中的主体—客体两极化模式转变为交往中的主体与作为中介的客体的辩证的互动模式,即主体—客体—主体模式时,教学主体开始了从单一形式向交往实践观中的复合形式的转向。与此同时,教学客体也要相应地发生转变,但受到自身特殊规律的制约,教学客体呈现为文本客体和关系客体两种特殊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6.
经济全球化本质上属交往范畴。在全球经济交往中 ,主体间关系呈现主体—主体、互为主客体、主体—客体的多样性 ,其实质是主体—客体关系。把握经济全球交往的主体间关系的本质 ,在经济全球交往中争取和保持自身的主体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经济全球化是指多极主体间 (民族国家 )通过改造或变革相互联系的客体的中介而结成物质交往关系的活动 ,本质上是物质交往实践全球化。物质交往实践全球化是人类进入世界历史普遍交往时代的社会实践形态。物质交往全球化实践形态包括全球化的时空结构 :主体交往实践距离化存在形态 ;全球化的技术交往结构 :主体的信息化存在形态 ;全球化的社会交往结构 :主体的网络化存在形态 ;全球化的历时态发生结构 :经济全球化形态。交往实践全球化研究可为民族国家参与全球化提供系统的理论工具  相似文献   

8.
环境伦理学建立的可能性,在于满足两个内在逻辑条件一是其理论构架应以主体际为基本向度,二是将"主体自然客体"关系作为伦理关系来对待.在交往实践观中形成的"主客主"结构,能够满足环境伦理学的两个看似矛盾的条件,使环境伦理学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实践的主体与客体关系的理论,既确立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也存在着“重主体轻客体”的倾向。当前必须重视对实践客体的性质、主客体双向作用的双重后果、客体与环境的关系等问题的研究,反思客体对主体的反作用,坚持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浅析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哈贝马斯在哲学、社会学、政治学、传播学等领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如果对其思想进行归纳的话,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这就是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理论和交往行动理论。其中交往行动理论是哈贝马斯对传播学的伟大贡献之一,它不仅颠覆了传统传播学的“主体—客体”传播模式,而且成功地实现了传播关系由“公共性”到“主体间性”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网络交往实践是多极的网络主体以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为基础、以无限量的数字符号为中介,进行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的新型的、高级的社会交往实践活动。因为网络全球一体化、即时化、互动性等特点,使人类的交往内容、交往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革,交往实践由主—客单向交往转向主—客—主交互性交往,大大地高扬了人类的主体性,提升了人的主体地位,导致社会交往的速度和效益空前提高,推动人类真正进入到了马克思所说的“世界历史”的普遍交往时代,为实现人类向自由人联合体的自由个性交往的目标迈出了质的一大步,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又一重要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2.
实践活动类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需要是实践活动的动因 ,主体的“需要结构”把实践活动区分为历时性的四个阶段 ,社会作为主体的存在方式 ,又把实践活动的四个阶段转换为共时性的四个类型 ,即探索实践、创造实践、变革实践和生产实践。不同类型的实践活动有不同的目的 ,主体目的规定了实践活动类型的性质、特点和作用 ,形成主体和客体的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一些现代西方学者认为,当代生活意义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代社会的工具理性的膨胀发展。造成这种社会精神状况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根源是:西方传统观念中的主体和客体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把事物的价值意义仅仅归结为作为绝对主体的人,而忽视自在自然或“人化自然”所具有的价值意义,如柏拉图的理念论、亚里士多德的质料形式说、康德的绝对先验理性、费希特的自我和非我的关系说、黑格尔的绝对理念以及胡塞尔的现象学等。而马克思的实践哲学认为,整个社会实践,包括道德、语言交往和生产劳动,都是主体和主体之间,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融合和渗透,  相似文献   

14.
现代化图书馆建筑的设计理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研究继承中国建筑文化传统,借鉴国外现代化图书馆建筑的经验,以及在继承和借鉴中应避免的误区,包括图书馆建筑生态等问题,就现代化图书馆建筑设计的理念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主宾互易句”一般认为是“主语—宾语”的互易现象。陈平曾在Dowty的原型角色理论基础上对此作出过解释。然而他使用的“主语”概念内部有矛盾 ,不能解释汉语复杂多样的主宾互易现象。事实上 ,“主宾互易句”并非是“主语—宾语”的互易现象 ,而是“主题—宾语”的互易现象。  相似文献   

16.
互利共生理念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互利共生事念 ,是在反思人类生存危机、批判西方主客二分与人类中心主义过程中产生的 ,但它不是向中国“天人合一”哲学的复归。通过探讨这一理念的内涵、实质及意义之后认为 ,从天人合一到主客二分再到互利共生 ,是人类认识的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互利共生是在马克思主义主客统一观基础上对前两个阶段的扬弃。互利共生的实质不是“融合” ,而是协同进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兴会”是中国古代诗学中内涵最丰富、歧义最纷纭的诗学范畴之一。本文从创作心理角度,阐释由“兴会”引起的审美主客体的互动;从文本构成维面,审视“兴会”多向度运动与文本形态的关系;从阅读鉴赏角度,兼及接受主客体及接受主体之间的心理互动;从中西诗学比较视阈,展示灵感与“兴会”相生共融的关系。旨在彰显中国古代诗学精神,强调当代语境下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是解读工程实践和工程哲学的关键。在工程实践中,主体是多重主体,客体也是多重客体,主客体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理解工程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的关键是存在论意义上的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