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日两国友好的历史渊远流长,璀璨的汉唐文化曾敲开日本民族文化的大门,及至近代,日本先进的学术思想又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但自甲午战争始,日本军同主义对中国虎视眈眈,1931年发生的九一八事变,终于拉开了日本侵华战争的帷幕。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将侵华战火扩展至全中国,国家的灾难,民族的危机.迫使不想当亡国奴的中国人要奋战到底。  相似文献   

2.
<正> 150年前的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序幕。英国资产阶级以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迟迟不愿开启的大门,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演变。孙中山在谈到鸦片战争后中国国家地位的变化时指出:“海禁既开,列强之帝国主义如怒潮骤至,武力的掠夺与经济的压迫,使中国丧失独立,陷于半殖民地之地位。”①古老的中国在西力侵逼下,被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的旋涡,以半殖民地的地位,开始自己近代化的历程。从世界史的角度看,鸦片战争是西方资本主义殖民扩张的必然结果。在战争爆发前  相似文献   

3.
中日两国同是亚洲国家,有相似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但进入近代后,两国却分道扬镳了.日本经过明治维新改革走上了具有日本特色的资本主义道路;而中国却经历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两国的近代化程度相差悬殊.特别是甲午战争前后中日关系的转化,说明近代教育成功与否对近代化的影响.我们通过甲午战争前中日近代教育发展的不同轨迹,来剖析其背后历史因素.  相似文献   

4.
日本开港后,内外交困的幕府为自救自强,自1854年至1867年接连推行了安政、文久、庆应等三次改革,即幕末改革。从日本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全过程来看,幕末改革迈出先期探索的第一步,为明治维新提供了政策思路、工厂设施和人才梯队。在此基础上,明治维新得以全面展开并实现社会转型的第二步。维新期间,前十年的欧化改革,决定性地将日本引向资本主义道路,同时也产生了财政困难、社会动荡和政府危机等问题;以天皇亲政并介入改革为标志的后十年改革,维新官僚及时纠正失误,全面调整近代化政策,走出困境并最终使资本主义在日本扎下根。政策调整成为决定维新成败的关键。甲午战争前,光绪朝的中国官绅精英多对明治维新不以为然;马关缔约后,从戊戌变法到清末新政,明治维新转而成为中国模仿的对象。  相似文献   

5.
中日近代留学教育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和日本同属东亚,在近代文明到来之前,都是封建制国家。两国几乎同时受西方文明冲击,在外力的压迫下,分别以“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为契机,开始效法西方,向近代化迈进。然而,在近代化过程中,日本则步伐神速,仅用三十年时间就跃居世果前列,中国却步履蹒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痛苦挣扎仍未跳出封建的囚笼。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教育之因素绝不能轻视。对于西方文明的异入,中日两国都把留学教育作为一种重要措施。本文试图通过探讨中日近代留学教育的若干问题来阐述中日近代  相似文献   

6.
始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初的教育改革,是日本教育近代化的起点。它不但促成了以产业革命为前提的近代日本经济的迅猛发展,而且奠定了战后日本教育改革的基础。一、“富国强兵”——近代日本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国策,是日本政府所做的重大战略抉择。就三者的关系而言,“富国强兵”是战略目标,“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则为实现既定目标的基本政策,而“文明开化”同时又是“殖产兴业”的前提和条件。  相似文献   

7.
一中国近代百年,是一部辛酸的不堪回首的国难史。正是在这屈辱艰难的历程中,中国几千年文明所积淀凝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独立意识,表现得是如此的强烈和鲜明。中国几代人前仆后继,愈挫愈奋,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那样的惊天地而泣鬼神。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中国人民为生存和解放,独立和富强艰辛探索,顽强奋斗的序列,铸成了我们民族自卫的血肉长城,为民族精神在近代立下了一座座高耸的丰碑。二帝国主义  相似文献   

8.
<正> “自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烧毁圆明园后,中国业已醒来。”1885年曾纪泽:《中国先睡后醒论》今年是鸦片战争150周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庚申之变”130周年。马克思在论及中国的命运与前途时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幅员广大的帝国,不顾时势,仍然安于现状,由于被强力排斥于世界的体系之外而孤立无依,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来欺骗自己,这样一个帝国终于要在这样一场殊死的决斗中死去。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原则,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的确是一种悲剧,甚至诗人的幻想也永远不敢创造出这种离奇的悲剧题材。”①两次鸦片战争,是以清政府为一方的古老中华封建帝国与英、法、俄、美诸列强为一方的西方资本主义所进行的殊死决斗。马克思的话深刻地揭示了中国被迫脱离自给自足的孤立状态,以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形式归入资本主义体系之中的这场历史悲剧的本质和矛盾;也是中国近代化历史的本质和矛盾。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1840年的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作为这场历史悲剧的序幕。在这方面,我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如果把中国近代历史的开端,仅仅局限于一个历史事件(如鸦片战争)、一个历史年份(如1840年),势必无法包含近代历史序幕的全部内容和全部意义。因为,近代中国历史虽然只有150年,但是它因西方资本主义入侵所经历、发生的历史事变远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多;由此而引起的古今中西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一系列碰撞、交错、融合更是纷繁复杂。中国社会向近代化缓慢渐进的演变,是个艰难而又痛苦的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破坏了中国原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体制,变中国为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加工场所,使中国以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形式归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中,这是中国历史被动地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方面。与此同时,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世界资本主义近代化潮流的冲击,使沉睡的中华民族初步觉醒起来,开始正视世界、正视自己,为了生存不得不变祖宗之法,以适应时代要求。这种觉醒既有被动的一面;也有主动的一面;既有一批知识分子,又有统治阶级中的开明人士。基于此,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的标志,必须孕含这两方面的内容,必然是一个绵延的历史环节。诚然,一个历史因素并非一开始就有什么重要意义,不能要求一个东西一开始就发展得那么充分,因此,要影响一个时代,成为一个时代里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东西,成为一个历史时代开始的标志,更需要一个过程。纵观两次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化历程序幕中两个方面内容的地位,我们不得不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近代历史虽由1840年鸦片战争揭幕;但它并不具有近代历史开端的全部内容和全部意义。第二次鸦片战争遭受到远比第一次鸦片战争严重得多的打击与失败。它在清统治帝国内部;在中西关系;在促使中华民族的觉醒上都起了转折性的变化。应该将近代史的序幕,从1840年延续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的1860年(甚至1875年的甲午战争)。简言之:“中国真正的客观环境和主观意识都转入近代”②。实际上是从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才开始的。本文试以第二次鸦片战争对清政府主观意识的震撼导致中西关系的变化为中心,展开论述,以期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束在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作用,求得更全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林敏 《日本研究》2000,(3):67-72
明治维新以后 ,日本打破了江户时代以来二百余年的“锁国”局面 ,逐渐走向国际政治舞台。纵观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的整个近代历史 ,其外交政策可以概括为一个主题 ,即“称霸亚洲”,把本国近代化的成功建筑在了牺牲亚洲邻国利益的基础上。  本文主要分析伊藤博文的中国观和对中国的政策。伊藤博文是日本近代头号政治家 ,四任首相 ,参与了明治时期所有对中国的政策制定 ,是明治政府称霸亚洲政策的直接策划者和实践者。通过对他的分析 ,可以明确日本在对中国政策上所实行的长期的、一贯的、有计划的侵略立场 ,这一立场还决定了近代中日关系非…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的民族主义研究与近代化的学术文化思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维新变法失败后,梁启超东渡日本,大量接受新思想。在1898—1903年间,他发表大量文章,以推进维新以来思想启蒙运动的继续展开。其中尤为重要的是,他在政治上对近代西方民族主义的研究介绍,以谋求建立近代的民族国家,日后乃引致文化上以传统学术为主体的近代化思潮。其影响所及至今犹存,如90年代以来的“国学热”远源,实可溯自梁氏开启的复兴与再造中国文化的未竟之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