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这样一种工作:因为保密需要,你只能住在城市里最偏僻的地区;又因为国家的现状,你的待遇只能是中下水平;更因为工作本身的要求,你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巨大的压力……这样的工作你做不做?作为将“神舟”号实验飞船成功送入太空的长2F运载火箭总设计师的王德臣做了,一做就是40年,这就是一个航天人的工作。航天人要经得起波折42年前,刚从北京航空学院毕业的王德臣抱着为国家设计最好的飞机的理想被分配到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进行导弹的设计制造,从此踏上了这条航天人之路。今天,作为将“神舟”号实验飞船成功送入太空的长2F运载火…  相似文献   

2.
中国载人航天办公室不久前宣布,今年10月中的一天,我国三名航天员将搭乘已完成研制生产的“神舟”七号飞船升入太空,其中的一名航天员,将首次迈出中国人“太空行走”这举世瞩目的一步。  相似文献   

3.
举世瞩目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于2005年10月12日上午9时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火箭系统总指挥黄春平此时显得异常激动.他腰板挺得直直的.骨子里的兴备让他显得神采奕奕。望着高大的“神舟”升上太空,黄春平的眼睛总是笑眯眯地,那是他全部理想的寄托,也是他数十年来最深的牵挂……  相似文献   

4.
举世瞩目的航天英雄杨利伟 “神舟”五号飞船的成功发射和安全着陆,使中国继俄罗斯、美国之后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独立完成载人航天飞行的国家,同时让全世界人们记住了一个中国人的名字——杨利伟。2003年10月16日,杨利伟凭借高超的专业技能、过硬的身体素质、良好的心理状态,驾驭“神舟”五号飞船完成了为期21小时的太空之旅。他以自己的壮举  相似文献   

5.
陈新 《人才开发》2007,(1):46-50
杨澜说,与赵忠祥主持《正大综艺》后,赵忠祥的人格魅力和思想境界从此影响和改变了她的职业选择和人生;而赵忠祥说,杨澜的成功是他的荣耀,杨澜的发展则是他的欣慰,能与杨澜成为“黄金搭档”是他一生的荣幸。“山中石多少真玉,世间人稠知音稀。”赵忠祥与杨澜虽非同一时代的人,可是他们却是难得觅见的知音。  相似文献   

6.
说到中国古琴艺术国际交流会就不能不说到唐中六先生——我国著名的民族音乐家:他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年会副会长。四川省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中国成都音乐舞剧院院长、中国成都民族乐团团长、国家一级作曲家。成都文联委员、成都音协副主席…··唐中六先生曾于I99O年和1995年分别倡导并参与主办了两届中国古琴艺术国际交流会,尤其是第二届国际交流会堪称中国占琴艺术交流的~次盛会。本着“拓展琴艺,加强国际交流,促进琴艺新人新作,以琴会友”的宗旨,该会吸引了来自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加拿…  相似文献   

7.
举世瞩目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于 2005年10月12日上午9时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火箭系统总指挥黄春平此时显得异常激动,他腰板挺得直直的,骨子里的兴奋让他显得神采奕奕。望着高大的“神舟”升上太空,黄春平的眼睛总是笑眯眯地,那是他全部理想的寄托,也是他数十年来最深的牵挂……  相似文献   

8.
公元2005年10月12日9时整,大漠震颤,烈焰升腾,长征二F型火箭直刺苍穹,托起神舟六号飞船向茫茫太空驶去。这次潇洒的太空旅行,在浩瀚的太空中又留下了两个中国人的名字——费俊龙、聂海胜。  相似文献   

9.
2003年10月16日清晨6时36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环绕地球逍遥飞行14圈之后,其返回舱按照预定计划,完整、准确地返回到我国内蒙古中部预定地区。6时54分,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自主出舱,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而在此前近一个小时,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飞船系统总指挥袁家军坐在航天指挥控制中心大厅里,始终牢牢盯着大屏幕上显示的监控数据和三维视景画面,关注着“神舟五号”这个“天外游子”,心情十分急迫。飞船成功返回这一刻,袁家军想起自己当初的誓言:这辈子只要能把飞船这一件事情做好,就算没有白活。  相似文献   

10.
25年前的7月20日,美国太空人尼尔·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1969到1972年间,美国有十几个人有幸自地球首航到另一个世界去,我们也同沾此殊荣,得以目睹人类登陆月球。在那史无前例的一刻,我们更进一步的感受到人类是宇宙海中的一分子。干年之后,这件事仍将是我们这个世纪的标志。然而,这些登陆月球的太空人,回到地球后,外界就很少有他们的消息,乘人类登陆月球25周年,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太空人的“人间生活”。自从美国太空人阿姆斯特朗·艾德林和柯林斯首度登陆月球迄今,25年来他们返回地球后的生活遭遇,证实了美国太空总署当初速…  相似文献   

11.
焦立中形容自己是第一位“完全”的美国华裔太空人(在美国成长受教育)。将满34岁的焦立中,是美国近百名现役太空人中最年青的一位。太空中心的人们都亲热地叫他“焦仔”。1994年7月8日中午12时43分,“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肯尼迪太空中心一飞冲天,开始该机的第17次太空旅程。由于天气特别好,这次升空被喻为是最壮观的升空。加之,7月20日是人类登月25周年,使这次太空旅程更具有特殊的意义。航天飞机内的7名机组人员中,有一位华裔太空人焦立中博士。焦立中形容自己是第一位“完全”的美国华裔太空人,他对这次太空…  相似文献   

12.
刘振华 《人才瞭望》2010,(7):102-102
“0”代表空间和完美,是一个无始无终的圆。“1”是荣誉和首领的象征,是宇宙的一个常数。“2”是代袁成双成对,犹如“阴”“阳”互补。“3”是成功的数字,在《易经》中代表天地人合一。“4”是一个非常实际的数字,它表明对知识的基本掌握,也是有限的地球同无垠天空的对照。人们喜欢“5”.因为它恰好位于10个数字的中间,它包括了地球上的金、木、水、火、土5要素,代表了中国人福、禄、寿、安、康5大心愿。  相似文献   

13.
空间事、航天业早在我国很古的时候就有记载,《拾遗记》上有“尧登位三十年,有巨槎浮于西海。槎上有光,夜明灭。常浮四海,十二年一周天,周而复始。名日贯月槎,亦谓挂星槎。”这其实就是一个活灵活现的航天器的样子。直到今天关于航天器的事情在一些文化人的字里行间也时有涉及。余秋雨《洞庭一角》的文章里介绍洞庭湖里的那口柳毅井时说:“一口井,只想把两个世界连接起来。人们想了那么多年,信了那么多年,今天宇航飞船正从另外一些出口去寻找另外一些世界。”彭守诚如若知道了,一位文化人,在写  相似文献   

14.
又是一位京胡制作大师他家居中国戏曲学院东侧宿舍楼。进门便充满了琴的色调:墙上挂的是琴,桌上摆的是琴,柜中装饰品也是琴,连同客厅正中的顶堂灯罩仍是琴!正巧,北京电视台在这里拍“刘正辉与京胡”的专题片,他理所当然脱不开身应付我,只得由其夫人许京梅到另一侧厅接待。许京梅是中国评剧院的杨琴大师,其父是著名京胡制作大师许学慈。提起许学慈,在中国大凡拉过京胡者几乎无人不晓。曾为梅(兰芳)家四代人拉琴的著名琴师姜凤山说:我给梅家人伴奏所用的琴都是许学慈先生所做。许京梅爽朗地告诉笔者:正辉还是我父亲的得意学生呢…  相似文献   

15.
人事精品书库《寻找人生的位置》付中全刘仕坚编著企业管理出版社1997年4月第1版[内容提要]我们渴望成功,重视成功。然而,我们又为自身的软弱无力而痛苦不堪。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把地球撬起来”。那么,给你一个支点,从此改变你的命运。这个支点就...  相似文献   

16.
约翰·哈克贝理拥有辉煌的采访资历,除了采访过火山爆发、中东动乱、以及海湾战争等重大新闻外,他还是美国太空总暑“新闻记者上太空采访”计划的考虑人选之一。但是,曾经是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网”的明星记者和主持人的哈克贝理,还有一个必须赖以代步的轮椅。这个笨重的轮椅,他的听众可能不会注意到,但是在他成为美国ABC电视网一个新闻杂志型节目《第一天》的记者后,就变得非常有名了。问他对于身为全国性电视网的第一名残疾记者有什么感想,他说,虽然一开始曾经觉得会很有意思,但很快就发现并不是那么回事。他曾把自己绑在驴背…  相似文献   

17.
清翟灏的《通俗编·妇女》说:"今俗谓丧妻曰断弦,再娶曰续弦。"古人常以"琴瑟"比喻夫妇以"续弦"比喻丧妻再娶。而用于男子离异再娶,或女子再嫁,均不合适。相传,春秋时俞伯牙善鼓琴,其妻极赞赏他的琴技,常让俞伯牙弹琴给她听。后伯牙妻得病,卧床不起。伯牙请医熬药精心侍奉,可总不见效。伯牙常为此焦虑,便无心思弹琴了。一天,卧床的妻子似乎精神好了许多,让伯牙为之操琴奏曲。伯牙以为其病症好转,喜不自禁,取琴  相似文献   

18.
《国际人才交流》2014,(1):40-42
热映的好莱坞大片《地心引力》中,中国的空间站“天宫一号”帮助美国宇航员回到了地球。但现实远没有这样温情与友好,中国提出加入国际空间站的提议一直遭到美国拒绝。  相似文献   

19.
不知人们是否听过单门的月琴声,不是和在其它器乐中,也不是陪伴在什么唱腔里,是独独流出来的弦律。在一个与音乐无关生聚会上,我认识了月琴和它的主人──一个被誉为“国手”的月琴演奏家路顺阳先生。还是从他弹拨的这把月琴说起吧。这把月琴田古老的红木薰制而成,深褐色的红,状似满月。这是国内最上乘的一把月琴,出自一位年逾70的制琴大师韩常村老先生之手。有人出价一万美金欲买得此琴,韩老的心纹丝未动。这把月琴凝聚了老人一生的心血,如同一个含辛茹苦养大的美丽绝伦的女儿。他听说我国有个最优秀的青年月琴手叫路顺阳,只是老…  相似文献   

20.
从新近出版的《中国古代房内考》和《秘戏图考》中人们知道有个研究中国古代性文化的荷兰人高罗佩,孰不知,他对中国的诗、书、画、金石、琴道、小说亦有很深的造诣。大多数西方汉学家只是把中华文化当作研究客体,高罗佩则连身心都投入其中。1910年,这个不寻常的荷兰人出生于祖芬。他本名叫RobertHansVanGulik,“高罗佩”是他到东方后取的中国名字。高罗佩幼年时曾随其父在荷属东印度住了九年。1923年返荷兰,在尼梅根的一所中学读书。1929年,他进入当时荷兰的汉学中心莱顿大学学习政治与法律,同时接受系统的中文训练。1933年,又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