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总部经济为解决发展制造业与建设现代化城市的矛盾提供了一条战略思路。这就是将企业总部在中心城市集聚,而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外围地带成本相对低廉的地区,从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化的空间耦合,进而提高该区域资源配置的效率。这条思路为激活区域制造业存量、调整区域制造业结构、壮大区域制造业实力、提高区域制造业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区域制造业扬长避短,扩大区域产业的选择范围,促进区域产业水平的提高。应当利用总部经济的集聚优势,积极提升一批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产业发展水平,进而带动我国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我们保康县马桥镇素有磷矿之镇、蜡梅之乡的美誉,是襄樊市通往神农架林区的“口子镇”。近年来,我镇立足山区优势,打山水资源牌,走特色发展路,保持了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成为保康经济第一镇。展望新世纪,如何把我镇由保康的经济强镇建设成全县的第二经济中心,必须着力实施发展大村、大产业、大户、大集镇的“四大”战略,在经济规模和质量上实现突破。  相似文献   

3.
是什么使硅谷从一个传统的农业区迅速发展为电子产业的中心,并成为全球IT产业的核心?是什么使清河从河北一个最贫困的地区之一,经过短短20年的发展,进入最富裕的县市行列?又是什么使浙江从一个无资源优势、无国家扶持、无政策优惠的“三无小省”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跃居全国前列,经济社会发展活力领袖全国的“经济大省”、“市场大省”和“个私经济大省”,全面地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许光 《决策导刊》2001,(10):23-24
重庆市在“十五”《建议》中明确提出,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要在西部大开发中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扩散能力,提高重庆在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竞争地位,必须把现代物流作为“十五”期间的先导产业来重点培育。从当前重庆经济发展现状看,发展现代物流既显得必要,又十分紧迫。  相似文献   

5.
旅游业俗称“无烟工业”,具有关联度高、带动性强、资源消耗少、劳动密集、市场需求量大、社会经济效益明显等特点。为此,我国已将旅游业列入了国家“十一五”期间积极发展的需求潜力大的重要产业。尽早尽快使旅游业成为重庆的支柱产业,既是实现市“十一五”宏伟蓝图,实现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的迫切需要,同时又具有多方面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6.
城乡关系一直是各国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关系.本文主要对城乡关系理论演变的历史进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综述,认为城乡关系理论的演变遵循着“城市出现—城市偏向—乡村偏向—城乡一体”的基本脉络轨迹,并在此基础上对城乡发展提出了研究展望.研究认为,“城市包容乡村发展”应是城乡关系理论演变的未来走向,应在包容性发展理念的支撑下,通过对城乡弱势群体的补益和赋权,最终实现“双向”、“多元”、“多中心”的城乡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7.
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以及大国的兴衰和拉美化,成为最近一二十年来国内外学术界重点话题之一。作者依据资源禀赋(配置)、规模经济(economiesofscale)、贸易促进发展这三大有关贸易的理论,利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经济数据,揭示世界经济中心转移的规律。本文要解答几个相关的问题:1、美国当初为何能实现经济的起飞?2、拉美为何后来落伍?3、东亚和东南亚后来为何能兴起?4、日本和中国为何能成为亚洲经济的发动机?通过解答这些问题,力求总结出美国的兴起、拉美化以及东亚和东南亚发展的历史规律。本文指出,与世界经济中心国资源互补、经济规模大…  相似文献   

8.
北方经济中心:天津的机遇和挑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天津”无疑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最闪亮的一个名词。自年初天津滨海新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之后,国务院年中又批复了《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天津终于有了明确的城市功能定位和身份:在未来15年时间里,作为环渤海地区经济中心的天津市,要以滨海新区的发展为重点,逐步建设成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  相似文献   

9.
汪宛夫 《领导科学》2003,(20):50-51
浙江,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个资源小省,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已发展成为令人瞩目的经济大省。而今,在建设“数字浙江”、“信用浙江”、“绿色浙江”的同时,“廉洁浙江”又成为浙江省崭新的工作目标。“廉洁浙江”:与经济建设同步开拓,敢为人先《礼记》云:“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虽然浙江经济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赞叹浙江人的精明,然而浙江的发展更在于浙江人勤勉知困、开拓创新和敢为人先的精神。统计数据表明,1978年浙江的经济指标与甘肃省相差无几,而20年后的今天,浙江的各项经济指标已跻身全国各省区市的前列。浙江人…  相似文献   

10.
产业集聚区发展在河南经济转型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产业集聚区的重大战略决策以来,全省各地凝神聚力抓建设,明争暗赛抓招商,产业集聚区呈现竞相发展的大好局面。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中,河南省提出了“取得转型发展新跨越”的目标,要求经济发展由资源依赖型、投资驱动型向以创新驱动型和内需拉动型为主转变,在产业、需求、城乡、区域、要素等结悔调整上取得重大突破。当前全省产业集聚区“三个体系一个载体”和“四集一转”的功能定位十分契合全省经济转型的要求,与实现科学发展、促进中原崛起的战略相符合。作为全省经齐发展的重要抓手,产业集聚区建设将对实现全省经济转型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投入—产出的分析视角出发,结合WIOD数据库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分别从产业层面和企业层面考察了要素投入在制造业产业升级中的作用。研究发现,产业结构升级依赖于要素结构升级。相对于资本投入和研发投入,劳动力投入是考察期内我国制造业产业内升级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我国制造业要实现产业升级目标,需要提升要素禀赋,增加资本尤其是人力资本的积累。鉴于我国制造业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程度不断加深,论文还考察了参与国际分工与制造业产业升级间的关系,发现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有利于"干中学"效应的发挥,进而推动了我国制造业的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12.
《决策探索》2004,(3):95-95
中国区域经济不乏“双城记”现象——两个地区核心城市争龙头交椅或争抢国家某个经济中心功能。之所以出现增长中的如此针锋相对,皆因大家都处于资源积聚阶段。而任何地方的经济发展过程又都是资源向资本转化的过程。零和博弈实有不得已苦衷。  相似文献   

13.
关系经济学     
“关系就是资源”,“关系就是财富”———“关系经济”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一大特征。从沿海城市到边远地区,从大公司到小单位,甚至国家与个人,哪个抓“经济”似乎都得讲点“关系”,谁想办什么事,都首先想一想有没有“关系”,“关系”如何。最冠冕最动听的说辞,莫过于“关系搭台,经济唱戏”了。当然,“台”自各有千秋,“戏”亦风情万种,问题还在内涵。应该承认,积极的良好融洽的互动关系,是实现包括经济在内的某种目标的有利条件。反之,就可能遭遇麻烦。譬如,最近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讲到周边关系对国内经济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赵军 《决策探索》2011,(8):32-33
加快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又是实现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增长的迫切要求。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的共同特点,大都是以资源开采和产品初加工为主,在单位面积效益上表现为低投入、低产出的“双低”局面,且大多数局限于一种或几种矿产品,产品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短几乎成了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共性。而发展进程中的粗放型、低效益已越来越不能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相适应。目前,  相似文献   

15.
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竞争力灰色关联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竞争力之间相互联系和影响,对二者相互关系的研究越来越重要.本文运用灰色关联理论,研究了二者之间的关联度,并对江苏、浙江、上海、广东四省市产业集聚与区域竞争力的关联度进行测算,得到江苏的产业集聚度变化与区域经济竞争力变化之间存在很大的相关性,江苏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竞争力的相关度为0.827,大于广东、上海和浙江.  相似文献   

16.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进新型工业化。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也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领域,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下,我国大力实施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战略,以“两化”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逐步实现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  相似文献   

17.
<正>上海位于太平洋西海岸,中国南北海岸线的中心部分。充足的高技术劳动力,广泛的科技基础,生产商合作的优良传统以及便捷的交通和通讯设施使上海成为中国的产业中心。现在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上海建立公司,而上海市政府为了吸引外资,也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外资现已完全融入了上海的经济。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上海,截至2008年年底,已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签订合同项目52501项,合同金额1465.1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金额847.67亿美元。其中包括制造业,房地产业以及社会服务的第  相似文献   

18.
产业集群竞争优势与河南产业集群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剑力 《决策探索》2004,(10):37-38
目前,产业集群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实现经济转型过程中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国内外有不少地区依靠产业集群获得竞争优势。从美国加州的硅谷、意大利中北部传统产业区、印度的班加罗尔软件产业区到北京中关村、台湾新竹工业园,还有,“东东莞(PC制造业)、浙江嵊州(领带业)、河北清河(羊绒业)等.无一不是靠产业高度集中、企业密切联系形成专业化产业集群并获得竞争优势的。因此,作为经济欠发达的河南.更应该重视和发展产业集群。通过产业集群的培育和持续发展,尽快实现经济集约化增长.壮大县(区)域经济,实现“三化”.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转型经济背景下,大企业战略性内部创业被认为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本文针对京博控股集团2010~2022年的战略性内部创业实践,运用探索性的纵向案例研究方法,开展了整合内部创业理论与制度逻辑理论的共演研究。研究发现,转型经济背景下大企业开展战略性内部创业,关键在于实现创业“机会—资源—制度”动态整合框架下的适应性共演。具体而言:(1)在利用导向的内部创业阶段,由母体组织和内创单元共同推动“发现型机会开发—突破式资源行动—制度逻辑转型”的适应性共演,突破创业资源不适配的障碍;(2)在探索导向的内部创业阶段,由母体组织和内创单元共同推动“创造型机会开发—延拓式资源行动—制度逻辑发展”的适应性共演,发挥创业资源调用的优势。本文由此构建了战略性内部创业与制度逻辑变迁的两阶段共演模型,该模型一方面解释了大企业如何通过变迁主导制度逻辑,保障内部创业“机会—资源”有效互动;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大企业通过内部创业推动主导制度逻辑变迁的组织更新过程。研究在做出交叉理论贡献的同时,也为我国推进大企业内部创业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20.
《决策导刊》2005,(6):24-24
北碚区林业局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森林覆盖率为中心,以实现“绿山富民活行业”为奋斗目标,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林业改革与林区稳定四大关系。通过全区上下共同努力,林业建设取得新的进展。赢得重庆市第三届“绿化杯”、获市林业目标考核一等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