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诸葛亮与南中少数民族方素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汉政权丞相,以其足智多谋著称于世。在他辅佐蜀汉政权的过程中,曾经主持过规模浩大、影响深远的征伐南中的战事,给后人留下了七擒孟获的故事。故事发生在公元225年。孟获,南中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首领。南中即...  相似文献   

2.
民间传说馒头来源于诸葛亮以馒头代替"蛮人之头"祭祀,新中国建立之初,毛泽东也曾与云南西盟佤族协商以其它替代人头祭祀。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的传说、汉中屯田的做法对新中国在边疆民族地区采取宽大政策和屯垦也产生了直接影响。结合诸葛亮民族治理事迹与我党所执行的民族政策,其中共通的是中央政权及其执政者对于少数民族所体现的仁爱、平等与包容,这是促进不同民族间互相信任的有力因素。  相似文献   

3.
诸葛亮和抚夷越南北朝重归一统文/金石由东汉黄巾起义导致了中国统一政权的再度分裂,经过各路诸侯角逐,形成了曹操、孙权、刘备三大势力鼎足对峙的局面。曹操建立的魏国占有中原,孙权建立的吴国占有江南,刘备建立的蜀国占有四川。在三国境内生活着许多少数民族,魏国...  相似文献   

4.
石硕 《民族研究》2006,1(1):59-66
南中是汉晋时期西南夷地区一个特定地理区域,大体以今云南为中心并含贵州大部及川西南部分地区。《华阳国志》称“南中在昔,盖夷、越之地”,这为我们认识南中人群之族系面貌提供了一把钥匙。本文就如何区分南中地区夷、越两个人群系统以及史籍中对这两种人群之称谓在东汉以后发生的变化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南中为“夷、越之地”的认识完全成立,“夷”为藏缅语民族系统,“越”(濮、獠)则属百越民族系统。文章还依据考古材料,提出古代云南地域主要为夷、越两系人群的格局形成甚早,至少在新石器时代后期已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5.
展龙 《民族论坛》2013,(5X):30-35
万历初年,针对广西、四川等处的民族反抗斗争,张居正改革集团一方面推行了调整贡赋制度、招抚叛乱"降夷"、发展社会经济、调处民族矛盾等卓有成效的民族政策;另一方面坚持以"剿"为主的民族政策,对西南少数民族起义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镇压。这些民族政策虽然短期内巩固了西南边疆统治,但却加深了民族矛盾,无益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万历初年,针对广西、四川等处的民族反抗斗争,张居正改革集团一方面推行了调整贡赋制度、招抚叛乱"降夷"、发展社会经济、调处民族矛盾等卓有成效的民族政策;另一方面坚持以"剿"为主的民族政策,对西南少数民族起义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镇压。这些民族政策虽然短期内巩固了西南边疆统治,但却加深了民族矛盾,无益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夷夏变迁"与明清"改土归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清两朝都实施了改土归流政策,但其结果却大相径庭,主要原因在于两代君主民族观的差异。明朝皇帝坚持儒家传统夷夏观,对"以夷治夷"的羁縻政策有着天然的依赖性,不可能对土司制度作出彻底的改革;而本身为少数民族的清朝皇帝,因不满儒家传统夷夏观中的民族歧视而对其进行了批判继承,把从唐代就开始萌芽的"华夷一体"的新民族观应用到实际的民族政策中,其结果就是土司制度在清代的基本结束。  相似文献   

8.
先秦时期的民族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提起古代的民族思想,“严华夷之辨”、“异内外”、“夷夏大防”一类歧视少数民族的言语就会闪现在人们的脑际,并且还会毫不犹豫地将它们记到孔子和孟子等儒家代表人物的账上。本文认为,早在孔子以前,我国的民族思想就已产生了(我们称它为“早期的民族思想”),孔、孟等先秦儒家的民族思想中都含有歧视“四夷”民族的内容,但其核心思想却是认为民族(夷夏)可以变化和主张用夏变夷。这是由他们“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大一统天下观决定的  相似文献   

9.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的56个民族已经一起走过了56个春秋,这个吉祥的数字让我们遐思无限。56个民族汇成一个词--中华。而中华一词,大约在魏晋时即已出现,南北朝已普遍使用。中国、华夏、中华等词的出现及其含义的演变,是与中国形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紧密联系的。在这个历史演变的过程中,各个民族之间有过融合也有过摩擦。早在秦汉,统治者便以狭义的中原自居,而对于南北各少数民族则谓之以南蛮,北夷。鄙蔑之意可见一斑。此后的辽、宋、夏、金元更迭,华夏大地更是硝烟弥漫,悲歌四起,不论是少数民族政权还是汉政权对待民族问题都曾…  相似文献   

10.
金,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被列入我国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封建王朝的正统系列中,这一事实本身正是儒家所谓“诸侯用夷礼者则夷之,夷之进入中国者则中国之”的具体体现。本文拟就儒家思想与女真族思想政治变革的关系问题谈几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1.
柯克克孜族民间流传的“散吉拉”作品集中体现了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由三位“散吉拉奇”(部落系谱的传诵者)传诵的不同内容的“散吉拉”透露出柯尔克孜族部落民族史上某些共同的学术信息。  相似文献   

12.
玉树藏族部落习惯法初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树藏族部落习惯法除具有混合性、简约性和任意性的特点之外,还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在政权组织方面,具有突出的“家族一体”性,还有个别的“政教合一”性;在对部落社会的控制和调节机制中,通过草山对部落属民进行纵向控制,用“杀人偿命价、伤人赔血价、偷盗加倍罚”等方式对部落社会进行横向调节。此外,军事方面的内容也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13.
青海蒙藏部落地域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族与藏族部落由于相同的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产方式,使其部落的牧地在历史上有较大的变化。本文通过青海蒙古二十九旗以及藏族部落的地域变迁的研究,认为导致这种变迁,除了历代中央政府治边政策的原因外,蒙藏两族部落分布地域不同的生态环境以及社会发展状况,也是造成其部落地域变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梁娟娟 《世界民族》2020,(1):115-126
贝贾部落的历史可追溯至4000年前,他们以畜牧业为主,生活在苏丹东部地区,其身份标识是托贝达维语、迪瓦卜体系与斯里夫制度。苏丹在土埃共管、英埃共管以及独立之后等历史时期,不同的统治者们给贝贾部落造成土地流失、赋税压榨、传统式微等多种消极影响。2006年《苏丹东部和平协定》签订后,占东部地区人口半数的贝贾部落处于新的困境当中,由此产生了潜在的分裂意识。当今贝贾部落及苏丹东部的隐性问题,其原因是各时代的历史痼疾积累与边缘化政策延续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16.
准噶尔部即左部 ,它源于 15世纪 6 0年代末厄鲁特汗国的左部 ,16世纪初 ,伴随着汗国的变迁 ,由行政建制区蜕变为部落 ,准噶尔一名亦作为部落名称沿用下来。噶尔丹称汗建国 ,准噶尔遂成为汗国名称之一。准噶尔汗国灭亡 ,其名称逐渐演变成部名和地名。  相似文献   

17.
青海西羌部落之所以衰败,究其原因在于:恶劣的地理环境导致经济落后,进而影响其社会自然进程的发展。同时,外来势力的介入导致羌人被屠杀和被肢解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18.
自吐谷浑建政以来,在其统治集团内部形成了吐谷浑亲族和羌人部族的两大势力集团,经过数十年的相互摩擦、碰撞、斗争,逐渐消除了吐谷浑亲族和部族间的矛盾冲突,开始相互认同、相互融合,这不仅加强了吐谷浑统治集团内部的凝聚力,而且其开始走向对外发展;发展中不断吸纳新的部族,逐渐形成了吐谷浑民族。  相似文献   

19.
明、清以来始有青海土人及土人部落。建国后,定青海土人为土族。关于青海土人部落的族属在汉、藏文史籍中都有明确记载,国内外学者亦有考证。所有记载和考证都说明现今的土族是一个以元代蒙古人和蒙古化沙陀人为主,吸收其它民族之成分形成的新型民族。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初至80年代末的很长一段时期,藏族部落纠纷解决研究多以对史料的挖掘、评述(国内)和田野深耕(国外)为主.进入社会转型期,藏族传统方式与司法的关系愈趋微妙、复杂,给藏牧区的纠纷解决实践带来诸多新的问题.正因此,学者逐渐转向藏族部落传统解纷方式在当代的表达之争.进入21世纪,更多的学者加入了这一行列,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反映出一些问题与不足.本文拟对国内外的主要调查研究成果加以综述,并就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期为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