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荣辱情感和荣辱观念是人类普遍的道德心理和观念.西方荣辱观念经历了一个从战功崇拜到哲学分析,从与利益相关的道德心理感受再到生存论阐述的漫长过程,从哲学层次上得到了逐步深化和展开,这对我们理解荣辱观的本质以及如何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教之耻为先     
知耻意识是为人本质的特性之一,是一种内向的愤怒,维护着为人的尊严。文章剖析了当今社会知耻意识淡薄的多重原因,并从现代心理学、伦理学的视角论述了知耻意识的当代价值及作用,提出了实施以开发人的道德价值意识为主的知耻教育政策  相似文献   

3.
知耻教育: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知耻是“八荣八耻”的核心精神之一,知耻教育是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的新视角。分析了当代大学生荣辱观意识缺失的原因,提出了开展知耻教育的重要性,认为知耻教育的内涵应包括道德底线教育、主体性教育、针对性教育等;开展知耻教育,要从培养耻感意识、内化道德情感、培养社会责任感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4.
<正> 康德道德主体性是人作为道德主体所呈现出的人的道德本质特性,这种特性实系道德主体自由的本性。它反映在一切道德行为中,道德主体是自我主宰、自我创造、自我规范和自我抑制的,而一切道德行为的根据、源泉、人的价值尺度和评价善恶标准都是以道德主体自我为其中心和出发点。康德的道德主体性主要表现为主体的自主性、自决性、自律性和创造性等。这一理论的确立,赋予了人的道德责任感,把个人利益同社会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力转了那种以自私本性追求满足个人物质、金钱需要欲望行为作为道德行为的社会伦理观念。从而这种理论确立的是人在社会中的独立、自由、尊严和价值。  相似文献   

5.
对康德道德哲学三个层次结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读,即通俗道德哲学、道德形而上学、实践理性批判。指出康德立足于普通人的道德意识而抽象出道德形而上学原理,由此派生出三种表达方式把道德意识逐步引向自由意志的自我立法,使得行动主体具有了人格的尊严,并激发起“敬重”的道德情感,并最终在实践理性批判中确立了自由意志在人类道德行为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对康德道德哲学进行梳理的同时,还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资源进行了批判式的剖析和评价,认为东西方在道德领域应该加强对话和交流,从中吸取值得借鉴的道德观念。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古代儒家荣辱思想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儒家荣辱思想的内涵与实质、功能与作用等方面。其中内涵研究成果比较丰富,阐述也比较详细。学者们认为中国古代儒家荣辱思想内涵具有道德规约性、主体差异性、阶级立场性,实质主要是以义为上、以义制利,功能主要表现为美化社会风俗、养成个人心性修养。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今后还需进一步加强中国古代儒家荣辱思想的哲学基础、不同道德主体的荣辱思想、儒家荣辱观教育方法和途径、中国古代儒家荣辱观的当代价值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人有修为知荣辱,胸有正气捍尊严”。在当今大力倡导树立正确的荣辱观的社会氛围中,我们应该处理好几对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义和利的关系是荣辱观念的基础,“先义后利,存荣去辱”是中国传统荣辱观的主流。二是正确处理集体荣辱观与个人荣辱观的关系。我们要重视个人荣辱,更要重视集体荣辱, 力求使个人荣辱和集体荣辱结合起来。“位卑未敢忘忧  相似文献   

8.
康德和罗尔斯依据普遍同意标准和有效性标准来论证道德原则或正义原则。二人的论证既相互联系,也存在着不同。普遍同意的标准体现了对于人的尊严的尊重;有效性标准体现了伦理学的实践本质;普遍同意的标准和有效性标准二者相互补充,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关于荣辱现的理论和实践,有着丰富的思想资源.中国古代学者,特别是儒家思想家认为,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即所谓"知耻",无论是对治国还是育人,无论是对改善社会风气,还是提高人的品格,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特别在"立人"、"治教"与"治世"上发挥出"大节"、"大端"的作用.认真分析中国传统荣辱观,可以为今天的道德教育和社会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仁爱管理思想,是孔子在弘扬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发展起来的一种管理哲学。孔子以仁爱为核心所建构起来的管理思想,不仅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长期持续的繁荣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日本以及东亚地区经济的崛起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仁爱管理思想中所蕴含的超越时空的管理价值,对弥补现代西方管理文化的缺陷,挽救现代人的精神和道德失落、调整情感孤独、自我封闭等心理失衡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仁爱管理思想在融合现代西方管理文化的基础上必然会形成一种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型管理文化。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廉耻观是中国文化中具有本体意义的价值观念,先秦诸子给予了极大的重视,从而奠定了中国伦理文化的核心观念,而荣辱观与礼义观则是外化的形式。中国文化本是一种世俗文化,廉耻则是其中的本体价值,它是道德之底线、人伦之基础,因而,历代文化建设与廉耻建构互为表里。当代中国文化的建构也必须重铸廉耻观念,但应当在民主与法制的基础之上进行。  相似文献   

12.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科学结合,本文试从中国传统美学的内涵、美的本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美学价值、美学创新的时代要求等四个方面对社会主义荣辱观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3.
荣辱观是人们关于荣誉和耻辱及其相互关系的总的看法及根本观点,在道德体系中属于道德评价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道德情感,体现着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念,一直以来都是道德观中的重要内容。荣辱观对社会道德的实现,个人道德的形成,乃至个体人生价值的实现都有重要意义,充分认识荣辱观在道德体系中的地位及其巨大的社会价值,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积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也是我国古代进行荣辱观教育的一个蓝本。《论语》中的关于荣辱观的阐述,与当前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很多相同之处,对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大学生中的培养与树立,高校责无旁贷。理工科院校应根据自身特点,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培育优秀的校园文化,引领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相似文献   

16.
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华传统道德的继承和发展,是当前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同时它还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大的意义.为此,全社会从上到下展开了学习和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形式多样的活动.从哲学的视角来看,在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辩证统一的观点、以正确的意识为指导的观点以及科学系统的观点,这样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奠定了思想道德基础、社会风气基础、群众基础和传统文化基础。要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坚持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就要在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教学中贯穿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渗透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高校要完善大学生道德素质考评机制,营造褒荣贬耻的舆论环境。广大教师要带头遵守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做学生的表率。  相似文献   

18.
荣辱观是儒家伦理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项基本规范.在以往的社会生活中,儒家的荣辱观对于提高个人道德修养,改善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尤其是因利益的驱动人们对荣辱价值判断出现混乱的情况下,我们应充分发掘儒家的荣辱思想,使它与时代精神、现实的需要相结合,积极传承与发展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荣辱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的无产阶级荣辱观,是毛泽东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批判地汲取中国历史上有关荣辱观方面的积极成果,并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本文重温毛泽东的荣辱观,旨在认识毛泽东同志荣辱观的重大现实意义,从而增强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相似文献   

20.
荣辱思想在我国伦理思想史中,内容丰厚,境界高尚。尚荣知耻,弃恶从善,从来就是为世人所称颂的优良美德,历来成为治国与治世,育人与养人的重要思想,特别在“立人”与“治教”上发挥出“大节”、“大端”的作用。在当今全球化下,提倡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对健全人格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