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描写子长方言的代词。子长方言代词中合音词比较丰富;人称代词有一定的数和格的形式;指示代词中处所代词有近指、中指和远指三分的区别,其他代词没有三分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一陕北话是陕北榆林、府谷、神木、靖边、横山、米脂、佳县、吴堡、绥德、子洲、延安、吴旗、安塞、志丹、子长、清涧、延长、甘泉等十九县方言的统称。陕北话属以山西太原为中心的“晋语”,它是从“晋语”到中原官话的过渡区。(见李荣《官话方言的分区》,《方言》1985年第一期)陕北  相似文献   

3.
1“陕北话”不就是陕北方言 1.1陕西省习惯上按地理分为三大块;陕北、关中、陕南。陕北包括延安榆林两个地区,黄陵、黄龙、洛川、宜川、富县、甘泉、延安、延长,延川、子长、安塞、志丹、吴旗、定边、靖边、横山、米脂,绥德、子洲、清涧、吴堡、佳县、榆林、神木、府谷二十五个县市。陕北方言即陕北的方言,指陕北境内的方言,具体点儿说就是黄陵、黄龙……二十五县市的方言。它着眼于地理。“陕北话”则着重在语言,指陕北境  相似文献   

4.
通过丰富的材料对子长话与普通话的声母、韵母、声调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可找出两者的语音对应规律和子长方言区人学习普通话的重点、难点,为子长人学习普通话提供方便,同时,也可使更多的人了解子长方音。  相似文献   

5.
陕北,位于陕西北部,包括延安、榆林两地区二十六个县,即宜君、黄陵、洛川、黄龙、富县、宜川、甘泉、延安、延长、延川、清涧、子长、安塞、志丹、吴旗、子洲、绥德、米脂、吴堡、佳县、横山、靖边、定边、榆林、神木、府谷。陕北方言就是延安、榆林两个地区的人民(除去宜川、富县、洛川、黄陵、黄龙、宜君等六县)所说的话。在北方方言的西北官话中,陕北方言颇有特点。研究、了解这些特点,对于研究汉民族共同语的发展规律,对于进一步推广普通话,都有着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谢子长传略     
一谢子长,原名世元,又名德元,字子长,号浩如。1897年1月19日出生于陕西安定县枣树坪一个比较富裕的农民家庭。父亲谢标朋,以农为主,兼开柴草店。子长从小随大哥谢德惠、二哥谢占元在家务农。由于陕北文化落后,子长14岁起才读冬学,17岁时转入县城小学。他学习刻苦,考试成绩常名列前茅。1915年安定县进步人士郭海宽因反对袁世凯称帝,惨遭县  相似文献   

7.
我国境内藏语分为卫藏方言、康方言、安多方言三大方言,安多方言与其他两大方言比较,显著的区别是在音韵方面。藏文是历史悠久的拼音文字,一些古语词,在卫藏和康方言中基本消失,桓尚保留在安多方言的语词中。  相似文献   

8.
南楚方言与楚方言具有密切关系.从扬雄《方言》所提供的材料来看,南楚方言各地受楚方言影响的程度并不相同.楚方言对南楚方言的影响、渗透有其不平衡性.  相似文献   

9.
庐山行政区方言处于中国北方方言和赣方言的临界点 ,其语音系统一部分具有赣方言的特点 ,一部分具有北方方言的特点 ,还产生了两大方言特点混合的特殊方言。庐山方言可划分四个片区 ,可以姑塘镇话作为代表方言  相似文献   

10.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演化原因是多元的。从宏观视角来看,人口迁移是重要原因之一。清末至民国时期,关内人口迁移浪潮使东北地区的语言文化发生深刻变化。位居东北平原中部的吉林地区方言,移民人口在声母、韵母和声调上表现出不同特征。吉林中西部地区方言是在北京方言、冀鲁方言和胶辽方言等基础上形成,在语音特征上表现出多种方言相互影响痕迹;吉林东部山区通化、白山等地方言,由于当地80%人口是胶东半岛移民,而保持胶辽方言特征。部分吉林方言特征词与冀鲁方言、胶辽方言、北京方言特征词有较高相似度,且大都来源于这几种方言,但部分方言词汇随着社会环境变迁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1.
古泥来母字在各方言中的读音情况各不相同,给各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古泥来母的读音也是今天划分各大方言区的重要标准之一,本文分类分析古泥来母字在现代汉语方言中的分混读情况。  相似文献   

12.
宁波方言是吴方言的一种次方言,但在语音、词汇及语法等方面颇有特色。文章从宁波方言与普通话比较、与其他吴方言比较以及与古汉语比较三个角度,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宁波方言的词汇特点。  相似文献   

13.
江西赣方言语音的特点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全面考察得知 :江西赣方言语音有“全浊声母与次清声母合流”等 17个方面的共同特点 ;其对外的区别性的语音特征要联系周边方言来看 ,赣方言与客家方言、赣方言与徽方言既有较大的相似性 ,也有普遍的差异。赣方言与客家方言、徽方言分立较合理  相似文献   

14.
"辣海"是上海话中一个重要的体标记词,本文通过跟邻近的江淮泰如片方言之间的比较研究,考察其来源及作为体标记的虚化过程。"辣海"的"辣"本字不是"在",也不是"来",而是南方汉语方言的一个自源词;"海"的本字为"许",存在着不同的读音层次,"辣海"作为体标记在吴语中分别表示动作的进行和状态的持续,在泰如片方言主要表示状态的持续。"在下"是"辣海"在泰如方言进一步虚化的产物,具有半虚化的体标记特征。  相似文献   

15.
闽语的文白异读现象引人注目,已有多位学者从不同的地区方言材料出发著文探讨。论题搜集海口方言的文白异读字229个,从声母、韵母、声调三方面讨论海口方言的文白异读现象,以期提供更多的闽语文白异读的材料,便于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6.
宁乡方言的形成演化与宁乡历史时期的行政隶属、地理交通、人口迁徙、宗教信仰以及民风民俗等文化要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地缘与历史沿革 ,也因为交通等因素 ,宁乡与长沙、益阳话同中有异 ,而江西移民的进入 ,使宁乡方言具有明显的赣语特征 ,佛教文化的浸润与巫鬼文化的积淀 ,丰富了宁乡方言词汇 ,民风予其语言风格以影响  相似文献   

17.
山东沂水方言属于汉语官话方言大区胶辽官话中的东潍小片,它既具有胶辽官话的普遍特点,又有自己的鲜明特色。本文对沂水方言的语音特点作了一个概略介绍,包括声韵调、儿化韵以及中古声韵调在今沂水话中的一些演变特点。  相似文献   

18.
客方言并非完全来源于古北方汉语,客方言的形成是北方移民语言与华南土著居民语言长期“交互作用”的结果。客家方言音韵极接近唐五代至宋初时的中原地区语言,但词汇则受南方土著语言影响深刻。客家与畲族关系极其密切,其共同来源具有多元性。  相似文献   

19.
保唐片方言被《中国语言地图集》归于冀鲁官话,但它古清入字今散归四声的特点其实与北京(东北)官话一致,而与冀鲁官话的石济片和沧惠片扞格不入。从现状看,保唐片方言与北京官话在许多语音特征上相同或相似;从历史看,它们都是燕云十六州割让于辽后在古幽燕方言基础上疏离中原地区影响而发展起来的。因此我们认为,应当将保唐片方言归于北京官话,并将北京官话分为北京片、东北片、保唐片三大片。  相似文献   

20.
河南方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民俗、语言学方面都具有特殊的价值。近年来,河南方言呈现出弱化的趋势,对此,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正确认识河南方言并且借助各种形式凸显河南方言的魅力,才能有效保护河南方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