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神山信仰是藏区社会的一种集体表象,是藏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象征体系.人们依照自身的特点及所处社会组织的差异,拟人化了自然客体的山峦并对它们进行了高低上下的阶序排列.而反过来,基于所信奉神山的不同,人们又得以划分出并强调了“我者”与“他者”的边界,同时更借助自身的神山信仰实现组织内的人群整合.虽然对互不统属的神山信仰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人们交往的藩篱,但更高层级的神山信仰却又消弭了这种认同张力,如此便构成了一个逐渐外扩、环环包涵的圈层整合体系.  相似文献   

2.
8月的哈尔滨,清爽的秋风早已滤尽了夏日的酷热和烦躁,把一缕缕白云抛上天空.在一片湛蓝的宁静里,它们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东北轻合金加工厂,座落在“冰城”西南隅.从它诞生那天起,每一个脚印都清晰地刻写在厂长王果青的年轮里.58岁的王果青,满头黑发,一双深邃的眼睛含着刚毅的神情.谈起治厂,这位“老东轻”可是专家,他说:“我们上有正确的战略经营思想,下有坚实的基础工作,企业的全部活动都是在这个‘天地'之间的大舞台上展开的.”你看他这——  相似文献   

3.
我们最希望做的事情就是向中国少数民族纪录影像的创作者表达自己的敬意!——编者在中国,1956——1966年、1957——1966年间拍摄新中国的第一批关于少数民族的纪录电影,当初称为“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影片”(简称“中国民族志影片”)。它们记录了50年前中国一些少数民族的生活状态,包括生产、节庆、婚葬、建筑等,是后人研究这些民族的珍贵资料。这批影片是中国人类学电影的奠基之作。西方人类学电影学者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在中国,这批影片却很少被人提及,即使在今天电影研究和评论已经很活跃的时候,关注这批影片的人仍寥寥可数。…  相似文献   

4.
书写情景下的“阿佤理”,是在民族学、人类学学科体系下对佤族社会伦理道德的解读、归纳的文本呈现,也常常被认为是佤族的“习惯法”.由于它对传统社会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念起到标杆性作用,长期为研究者所关注.但我们发现,由于视野的局限,传统田野考察下的对佤族“阿佤理”的文本书写存在误读;从佤族阿佤里的“发现”和表现等几个方面进行脉络梳理,厘清了文本的“阿佤理”是不存在的一个事实,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初步解读,借此希望我们对“他者”社会曾经撰写过的想象的文本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5.
徐平 《民族研究》2002,(5):49-50
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民俗学者的任务 ,说到底都是如何面对人类自己的问题。我们所谓的研究 ,无非是一个如何认识和不断加深认识人类社会的过程。我们可以固执己见地强调 ,这几个学科是如何的不同 ,它们的学科源流、理论方法、目的任务等等有着多么大的区别 ,但从根本上讲 ,它们的功能是一致的 ,即注重从整体上理解和分析人类社会。这几个伴随着中国近代化进程而传入的学科 ,在中国的学科理论发展和社会实践过程中 ,一直都是相生相成、高度交融的 ,特别是在认识人类社会的方法上 ,都格外强调“调查研究” ,无论是称之为社会调查、民族调…  相似文献   

6.
人是进行符号活动的动物。对于任何物质的或精神的现象,以及它们的许多运动形式,人都可以在相互交流中借助一定的符号或符号系统表达它们的意义,传递某种信息。语言的和非语言的文化形式(如艺术)、社会行为(如民族交流)都带着或多或少、或隐或显的符号意义。图象(如绘画)、标志(如声音)、象征(如语言)各自指代它们的特定对象,同时它们自身又是某种符号。符号学的基本宗旨就在闸明“能指”(如玫瑰花——作为符号)与“所指”(玫瑰花所代表的激情——意义)二者之间的对等关系。  相似文献   

7.
国家的权力与意志向民间社会的渗透是当前“国家建构”过程当中需要探讨的“时代主体”,对其的学术研究也比较多见,该层面的研究用现今比较时髦的人类学术语来讲就是“底边社会”中的“国家在场”。这个问题的学术和应用意义是显而易见的。笔者在此以自己出生成长地为例,欲从单位制的层面探讨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的政治、权力体系(尤其是科层制)如何对维吾尔族的社会结构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水平反映在各民族的社会结构中。主要社会集团和社会阶层的对比关系,它们的政治和文化面貌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性质,根本上决定了各民族的利益和民族间的相互关系。列宁在解决民族问题时一贯注意到必须考虑“各民族不同种类的社会成分”。党在自己的纲领中肯定了社会过程的重要性。在现代条件下,特别重要的是磨灭各阶级间的界限,加强各民族社会单一性,以便发展文化、道德和风俗习惯的共同特征,进一步巩  相似文献   

9.
<正> 艺术美源于生活美,而又高于生活美。艺术美的创造,离不开社会生活这个“源”——它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但也不能忽视对“流”——过去的文艺作品的借鉴。这是毛泽东文艺思想体系中唯物主义创作论的基本观点。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  相似文献   

10.
散居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是中国民族法制建设的内容之一.散居少数民族权益保障在立法体制及社会实践中取得了较大成效,但同时也存在法律体系不完善、保障工作不力、自我保障意识缺失等消极因素.本文从构建以国家为主导的“外生型”保障机制和培养散居少数民族自我保障意识的“内生型”保障机制两个方面着手,探讨中国散居少数民族权益保障的法治策略.  相似文献   

11.
人是生活在社会网络关系体系中的一个“社会再造体”,社会关系网络是人的社会资本.移民社会中,社会关系的重构,是移民获得社会资本的主要途径.伊犁是一个典型的移民社会,回族在这个移民社会中,通过三种模式不断地重构其社会网络关系:一是自清末以来,内地回族人在“亲串亲,邻串邻”的模式下,不断迁移到伊犁,移植故有的社会关系,建构了“亲串亲,邻串邻”模式的社会关系;二是与当地人建立婚姻关系,建构了婚姻模式的社会关系;三是交接朋友,在新疆伊犁地区回族之间玩着一种互帮互助的社会资本,即“玩恰依”,建构了回族内部朋友模式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2.
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第一次给作为自然历史过程的人类的发展以唯物的解释,在那个过程中一种社会经济形态最终将被另一种所代替。在资本主义越来越表现出衰退征兆的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作出下述结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胜利,是一切被压迫民族解放的先声。恩格斯指出:“只有当资本主义经济在自己故乡和在它达到繁荣昌盛的国家里被战胜的时候,只有当落后国家从这个实例中看到‘这是怎么回事’,看到怎样把现代工业的生产力作为社会财产来为整个社会服务的时候——只有到那个时候,这些落后国家才能走上这种缩短的发展过程的道路。然而那时它们的成功则是有保证的。”  相似文献   

13.
1987年苏共中央1月全会重申了代表大会提出的要求:必须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进行科学论证。这个要求自然首先涉及科学本身,因为科学正面临着“丰富我们有关当代生活过程和现象的知识,并从党的立场对它们加以深入而全面的思考”的任务。3月举行的苏联科学院全体会议制定了提高科学研究效率的途径,通过了改革科研机关活动的决议。在人文科学体系中,民族学占有自己特殊的地位。它既要对于认识总的社会发展规律作  相似文献   

14.
藏区民间纠纷的解决方式中存在的是各种法律资源、文化传统和知识体系的博弈争斗的流动场域,同时,也是各种纠纷解决方式和制度进行博弈争斗的过程.对于藏区民间纠纷的解决,任何纠纷解决方式都是既有优点又有缺点的,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知识体系,有自己的适用空间和发挥作用的社会基础.针对实际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实现各种解决纠纷方式的相互协调和分工合作,从而形成有效的多元化纠纷解决的运行机制.通过协调、商议以合作代替对抗,寻求使各方都获得正当利益的最佳全赢博弈策略.  相似文献   

15.
本文指出“边缘”是我们察觉自身认知偏见的关键场域;理解“边缘”奇特、陌生的现象后,我们才能将自己熟悉的现象视为“奇特”,而对它产生反思性了解.为了对社会本相有反思性理解,本文以移动凹凸镜为喻,介绍一种借着移动、多点的观察比较,以认识社会本相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6.
本报告的内容是西藏宗教史上最重要的术语之一,即“苯”(bon)。该术语今天的意义——我们将会看到——是指一种系统的信仰,它今天仍属中国那些研究得最少的宗教传统之列。尽管“苯”字具有重要意义,但无论在其词源还是在其语义场方面都仍处于晦涩和不明朗之中,我必须立即承认自己对这些问题提不出任何答案,但我认为对至今所从事的研究,尤其是由法国藏学界进行的研究作一番梗概介绍将会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对杜氏著作做一简要评述并对回族研究的人类学方法进行讨论。认为“回族研究”是对回族的“人”和“文化”的研究,是对“今天的人和文化”(现实社区)进行共时的研究,但也不应忽视对“昨天的人和文化”进行历时的分析。由于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外国学者对回族的人类学研究存在一些自身难以克服的“先天性”问题──无论是参与观察中对回族文化的难以“进入”还是对回族的文化解读都“洋溢”着研究者本身的文化气息。在对杜氏的“社会身份”及由此产生的“文化成见”进行简单商榷的同时,笔者也隐约感觉到国内外回族学界似都有检讨自己的必要,即研究者自己的社会身份对他的研究有何影响?他在多大程度上“进入”了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8.
一在有一种场合,你会自然而然地紧闭了嘴,抑止住自己心中某些强烈的企图,不让它们呀地发出声来。现在,我们在银川郊外“华夏西部影视城”的“都督府”里,面对着幽深的正墙上挂着的那幅巨大的、微微发黄的黑白照片——照片上,一席旗袍的美丽女子清雅地、娴静地站立。微笑。可爱的婴儿紧紧地贴在她的怀里,两条胖胖的小腿蹬在她的腹上。母性的光辉袅绕。直到与她身后的那一丛绿枝相迷蒙、相缠绕。仿佛突然回到了三四十年代。回到了只有在三十年代的某部经典电影里才有的场景。这是一张什么照片呢?在“都督府”里你可以有各种猜测,但你…  相似文献   

19.
历史视野中的"全球化"与"民族-国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勇 《世界民族》2007,4(2):13-18
“全球化”与“民族-国家”是一个矛盾统一体。一方面,它们是矛盾着的对立面,全球化的发展似乎注定要带来对民族-国家及其主权的否定;另一方面,它们又是统一的,它们统一于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之中。二者都是由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扩张所引发的必然的社会结果,并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只要资本主义还存在,只要阶级还存在,无论全球化如何发展,民族-国家都不会消亡。  相似文献   

20.
藏族人独有的三种物体,是其他民族所没有的。这三种物体的存在因为超出了人们惯常的思维而被人称为“藏族三绝”,它们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