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物以载道"是中国造物艺术"载道"的一种特殊方式,它的意义与"文以载道""文以明道"一样,所不同的是"载体"的区别。中华图案纹饰与造物艺术共为一体,独特地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从庙底沟彩陶盆上出现图案伊始,中华造物艺术就与图案融为一体。玉器、彩陶、青铜器、瓦当、漆器、建筑构件等造物艺术,无不包含了图案,同时,图案纹饰本身的独立意义也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看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表现形态,因而我们也可以说:"‘纹’以载道"。  相似文献   

2.
中国声乐艺术"民族化"历程可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五四时期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为"民族化"美学内涵的初探和发展,其中遭遇了"全盘西化""文化守成"和"中西结合"思想和观念的交锋和较量,最终确立了中国声乐艺术"民族化""大众化"的发展道路;第二阶段是在改革开放语境中,中国音乐文化因"全球化""文化多样性"等因素的介入,声乐艺术"民族化"的探索因此得到进一步深化,其内涵也由此更加多元并富有个性;第三阶段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文化格局发生深刻改变,中国声乐艺术需要在世界音乐文化格局中审视自身,继续细化和发扬"民族化"的内涵,使中国声乐艺术尽快成为有高度辨识度的艺术形式,从而在世界声乐艺术之林有着话语权和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3.
从文化审美诠释、审美意识和艺术审美取向等角度,分析战国秦瓦当艺术的文化审美意识。分析认为:战国秦瓦当艺术所投射出来的文化审美意识在内容上是多样的,在形式上是向外拓展的;所体现出来的审美意识重在自然性,比前期瓦当审美意识更具社会性和精神性;不仅具有成熟而完整的审美意识结构,还具有丰富而成熟的文化意识结构。  相似文献   

4.
诗与乐的配合方式推动了中国音乐文学史、中国诗歌史的演进,诗乐"和"的基本性格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道德理念,以及中国人完成德性人格的重要途径和标准。中华文明史上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传统,即"诗乐传统":"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是中华诗乐传统的理论基石;"声""音""乐"三分理论是中华诗乐传统形成的基点;"为人生而艺术"是中华诗乐文化精神的核心。中华诗乐传统所蕴含的"中和"智慧是中华文明的精髓之一。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关于犍陀罗艺术的起源问题,学者们围绕"希腊起源说""罗马起源说""本土起源说""伊朗起源说"和"塞人起源说"等观点争执不下。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即贵霜帝国时期的多元文化并存与融合才是犍陀罗艺术起源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作为文化相对落后的游牧民族,贵霜人善于吸收其他文化的成果并加以融合,虽然其目的是为了巩固自身统治,但客观上却为佛教艺术吸收希腊化文化以及琐罗亚斯德教和贵霜本族传统等因素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这也是上述各种关于犍陀罗艺术起源的观点得以存在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基于对现代"激进主义"的反思,林毓生区分了"五四思想""五四精神"与"五四目标":所谓"五四思想",指全盘反传统的"激进主义";所谓"五四精神",指中国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所谓"五四目标",指以"自由""民主""法治""科学"为内容的"国家强盛"。同时,对于当时学界爆发的"科玄论战",林毓生认为,无论是"科学派"还是"玄学派",他们实际上均以"科学主义"为"缺省配置",故都无法实现各自的预期目标。基于上述反思,林毓生主张超越"五四思想"和"科玄论战",对传统中国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即,重组与改造传统文化,在保持文化认同的前提下,使其实现现代化。此乃现代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杨力民先生编著的《中国古代瓦当艺术》一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2月出版,12开本,177页。书首有何正璜先生为序。该书著录的瓦当分两类:一是图像瓦当,二是文字瓦当。其中图像瓦当206面;文字瓦当172面。两类瓦当总计378面。这些瓦当材料中,有不少是陕西省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  相似文献   

8.
齐瓦当是指带有齐国文化色彩的瓦当,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汉代的齐国及周边受齐文化影响的地区所发现的瓦当,其基本范围在今山东省境内。齐国瓦当纹饰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无论是题材内容的选择,还是整幅画面的布局以及形象的塑造,都具有不同于别国的艺术特色。齐瓦当以其特有的内容、新颖的构图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所附着的丰富的文化信息,对于我们研究古代文明甚至远古文明的发展变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9.
"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周易》文本与哲学思想的核心术语和观念之一。《周易》时哲学之文本质料--"时机""时行""时止""时位"是中国古代哲学对"灵动"易"时"所做出的智慧哲思,其体现了变易性、应因性、创造性等文化哲学意蕴。就意义而言,作为生活的智慧和行动的哲学,易"时"的思辨性设计--"见几而作""亨行时中""与时偕行"等更具行动性和使命感,它因始终贯穿着行动精神而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气一元论来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关于宇宙生成和构成的问题,气一元论和现代物理学中量子场论都给出了相应的描述,在它们的基本概念之间存在近乎严格的等价对应关系。气一元论的"气""道""象""阴""阳"等概念依次等价对应着量子场论的"场""真空""虚粒子""费米子""玻色子"等概念。这表明气一元论和量子场论实质上是同一种理论,因此气一元论是科学的。  相似文献   

11.
气不仅是中医药理论的核心概念,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概念。气的思想贯穿于整个中国传统文化,被广泛地应用于日常社会生活和各个文化领域。气具有非结构性和非机械性特征,因此,不能用现代科学加以检测。  相似文献   

12.
秦地传统资源的利用及其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地传统资源丰富,但其利用和保护现状不容乐观,因此在适用法律上应当以已有的知识产权制度、专门法律制度以及其他法律制度为综合依据,加强利用并保护传统资源,这有利于弘扬光大中华文明,促进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创新,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3.
针对黄帝陵祭祀与坚定中华文化自信、提高中华文化自觉的关系问题,运用文献分析法,对黄帝陵祭祀的历史发展、文化内涵等进行研究。研究认为,陕西黄陵县桥山自汉武帝开始就成为中华民族祭祀祖先黄帝的“国祭”之地,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体现在祭祀礼仪、礼器、服饰、音乐和祭文等方面的深厚祭祀文化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祭祀场地、陵地古柏是构成“精神标识”和“文化积淀”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千年来持续的黄帝陵祭祀典礼带给祭拜者的体验感、神圣性,促使民众对黄帝、黄帝文化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敬畏,并吸引更多的民众参与进来,黄帝陵祭祀已成为普及中国传统文化、坚定中华文化自信自觉的重要平台;当前亟需制定《黄帝陵公祭法》来确立黄帝陵的国家公祭地位,确保黄帝的崇高地位和黄帝陵祭祀活动的至上性、庄严性,发挥黄帝陵祭祀在坚定中华文化自信上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陕北农耕文明的特征及成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北是一个有着深厚农耕文化土壤的地区,陕北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虽然由于气候转冷及少数民族内迁使陕北经济由农业向农业与畜牧业双生共生的局面转变,但历史上多次有组织的农业移民的到来则使陕北文化始终保持着农耕文化特色,几百年的交通封闭与文化封闭又延缓了现代工业文明的步伐,从而使陕北至今保存着几乎是原生形态的农耕文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以农业经济为主农牧并重、聚族而居、家族文化代代相传,这些是陕北农耕文明的基本特征,而农耕文明是陕北文化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5.
张载所创关学是陕西关中历史上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重要学派。张载较为系统阐发了蒙学思想,其蒙学思想与新时代儿童道德教育在目标、内涵、观念上也有高度耦合之处,对于我们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多维提升儿童的道德教育有着深远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民俗文化是由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陕西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在几千年的文化发展传承中,形成了丰富独特的民俗文化,其民俗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风情的奇特性、形式的多样性、原生性和富有革命色彩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
陕南传统民居是我国民居建筑与传统文化的瑰宝,记录了陕南地区历史与文化的发展。本文通过对陕南多地传统民居的大量考察、调研、测绘等获取了丰富的资料,充分了解陕南传统民居的成因与发展脉络,分析总结了陕南传统民居的形态与现状。并阐述了陕南传统民居的价值与保护意义,提出了合理可行的保护与发展的方法与建议。同时为陕南当地乡土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些有用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要做好这一代表,首先要对先进文化的内涵做到准确的把握。先进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精神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它们对于推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陕西面花根植于传统农耕经济,题材来源于农村现实生活和传统的民间乡土文化,在农村礼尚往来、表达情感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列举、对比、分析以陕西面花为代表的乡土文化与现代设计结合的成功案例,探究现代设计的本土化应该着重从民间色彩、民间图案和民俗文化寓意这三个方面深入发掘,用以现代化设计语言来表达,开创地域性民间乡土特色的设计道路。  相似文献   

20.
基层政府治理机制创新是构建和谐陕西的基本途径,和谐陕西是基层政府治理机制创新的基本目标。只有建立和完善促进经济良性运行、科学发展的基层政府机制,公民参与、民主科学的基层政府决策机制,依法办事,廉洁高效的基层政府行政机制,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基层政府公共服务机制,运转协调、透明阳光的基层政府信息反馈机制,逐步形成政府和各种社会组织多元化主体互动的基层政府治理新格局、新机制,才能尽快实现建设西部经济强省和和谐陕西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