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汪光文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1):55-58
尼采站在反对基督教和自柏拉图以来的欧洲哲学传统的立场上,反对信仰永恒的上帝,以永恒回归对终末提出说明。他认为在人生的回归中,后来的生命与已有过的生命在内容上一致,是已有过的生命的完全重复,再来的生命不是一种新生命或更好的生命或相同的生命,而是这一致而同己的生命的重新再来。他重视人本身的价值,以权力意志肯定“我能”而否定“顺从上帝”,以永恒回归强调生命的独特性,以彻底的虚无激励人追求成为生命的强者,从而揭开人生真相。 相似文献
2.
王一楠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143-150
将尼采从海德格尔释义为“形而上学完成者”的“牢笼”中解救出来。一方面,基于尼采本人的立场,回应海德格尔利用“权力意志”和“相同者永恒轮回”将尼采界定为“形而上学家”的诘问。另一方面,关于海德格尔给予尼采的形而上学立场,又基于海德格尔本人的何种立场,长期以来是一个受到忽视的问题。尼采认为“复仇精神”驱动了形而上学历史的发展,海德格尔在某种程度上也继承和认可了尼采的观点。二者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集聚在了对“复仇精神”解脱的问题上。然而,海德格尔批评尼采的“相同者永恒轮回”并未从“复仇精神”中解脱的解释是失败的,反而是海德格尔利用“尼采”作为“形而上学完成者”的形象,发动了对“形而上学”的复仇,这表明海德格尔本人没有完全脱离形而上学的藩篱,而以“颠倒的柏拉图主义”的方式曲解了尼采哲学,并以这种方式加强和巩固了形而上学的基本立场。 相似文献
3.
吴增定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4):61-68
海德格尔对尼采哲学的诠释一直是当代哲学界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因为它无论对于我们理解尼采的哲学,还是对于我们理解海德格尔本人的哲学,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概述了海德格尔对尼采哲学的解读的基本论点和思路,然后揭示出尼采哲学在海德格尔思想"转向"中所起的作用,并由此从海德格尔的哲学返回到尼采哲学自身,就此澄清了海德格尔对尼采哲学的曲解和误解之处.最后,本文尝试对两位哲学家的共同哲学关怀作一个简要的总结. 相似文献
4.
尼采、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等人在所谓“后现代哲学”中称得上是举足轻重的人物。尼采曾经把他自己的哲学界定为“颠倒了的柏拉图主义”,但尼采对柏拉图的激烈批判与反驳,恰恰证明柏拉图哲学对他的巨大影响;通常认为“意向性理论”是胡塞尔现象学最为重要的一个发现,但实际上柏拉图对这个“发现”早已有所发现;海德格尔认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后的哲学都遗忘了“存在”,因此,重新提出存在的意义问题,就是要回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这一西方哲学的源头上去,以他们已经赢得的东西为基础,将他们未竟的事业推向前进。这表明,柏拉图哲学与后现代哲学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二者之间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 相似文献
5.
王晋生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本文认为尼采的永恒轮回虽是一个表示世界、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概念,但尼采坚持这一概念,目的却不在于以此建立一个更完善的世界观理论,而是用它论证永恒的生命,肯定生命的价值,从而建立一种独特的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6.
伍永忠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5):69-72
尼采把由“上帝之死”带给人的精神处境称为虚无主义。在尼采看来,虚无主义即价值的沦落,并试图以审美排斥虚无。海德格尔则认为,审美无助于摆脱虚无,相反,虚无将解构审美。只有摆脱形而上学的束缚,从存在那里接受尺度,人才能踏上“还乡”之路。 相似文献
7.
胡书庆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26-30
永恒轮回思想是尼采思想的一个制高点,但这一思想本身却像是一道晦涩艰深、隐喻复杂的难题。要想找到打开这一思想暗室的钥匙,必须把这一思想诉求置入尼采那氤氲着浓得化不开的生命感觉的心理场去考量。尼采之宣讲的永恒轮回思想,与人类以往关于轮回的觉知有着某种实质性差异,这一差异乃在于道说者在道说这一思想时背后所折射的态度。永恒轮回的真正内涵意指以体验本身为鹄的、存在者自我沉醉地出神地去存在的存在状态,这一内涵的根本体现载体是瞬间。这一思想的精神内核完全是宗教性的,而它所氤氲的是一种新的宗教诉求:一种以狄奥尼索斯精神为存在理念的宇宙宗教和生命宗教。 相似文献
8.
陈炎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9(2):53-57
为了在基督教文化破灭之后为人类的有限生存找到无限的精神寄托,尼采企图利用机械论和概率论的原理推导出“永恒循环”的哲学理念,以作为“酒神精神”、“权力意志”和“超人哲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并将其称之为“肯定生命的最高公式”。但是,如果我们从概率论和热力学的角度来同时考虑这一问题,那么这一假说便陷入了一种时空关系上的悖论,因而是难以成立的。 相似文献
9.
曹荣湘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
尼采的永恒轮回学说以强力意志的守恒性、流动性、双向性为前提,其中牵扯到它与自然科学的复杂关系;这一学说的提出旨在为生命寻求永恒、反对各种目的论观点以及为生成赋予存在的意义,因而本质上是一种形而上学思辨。永恒轮回学说本身矛盾重重,更为现代科学所不容,然而也折射出尼采的努力中所包含的某些有价值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陈炎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
为了在基督教文化破灭之后为人类的有限生存找到无限的精神寄托 ,尼采企图利用机械论和概率论的原理推导出“永恒循环”的哲学理念 ,以作为“酒神精神”、“权力意志”和“超人哲学”的形而上学基础 ,并将其称之为“肯定生命的最高公式”。但是 ,如果我们从概率论和热力学的角度来同时考虑这一问题 ,那么这一假说便陷入了一种时空关系上的悖论 ,因而是难以成立的 相似文献
11.
剖析了柏拉图"理念"概念内含的人类理性的认知、建构和价值等多重功能,进而阐述了海德格尔对这一概念的批判,分析了这种批判在逻辑思路展开过程中的局限性.最后指出当前人类发展所面临的理性悖论在于人类未能完整地理解理性的意蕴,应进一步审视理性,走向真正理性化的生活. 相似文献
12.
成雪峰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4):122-126
悲剧问题是贯穿尼采思想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理解尼采哲学的关键所在.但是显然地,尼采对悲剧之本质的澄清,是与其思想的内在变化和澄清相对应的.他首先在叔本华形而上学的意义上揭开了悲剧之本质的序幕,然后进一步阐明生命的本质是权力意志,而悲剧的艺术是生命本来的形而上学活动,是虚无主义的反运动.换言之,悲剧本质上在于肯定生命的权力意志,这种肯定只有通过永恒轮回才能实现其最大可能性.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尼采才称自己是第一位悲剧哲学家. 相似文献
13.
张进蒙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90-94
正义之思伴随着人类文明之思,从柏拉图、休谟为代表的传统道德论到以尼采、马克思为代表的反道德论构成了正义史上的界分。也可以说,人类对正义的起源与本质的理解存在两条路线:一条是柏拉图的线索,也是延绵最久,目前仍在勃兴的道德论和伦理学的建构路线;另一条是尼采和马克思的反道德论的线索。但尼采既有反叛历史的意志,也充满着内在矛盾的妥协;只有马克思是在对资本主义虚假正义批判的基础上确立了自己的历史唯物主义正义观和正义史。 相似文献
14.
黄世权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37-42
海德格尔对尼采美学的阐释,如同对他哲学的阐释一样,都是在他的存在主义哲学的视野之内,通过现象学本质还原的阐释技术,把尼采的关键主题纳入到整个欧洲形而上学的传统之中,从而使得尼采本来具有鲜明现代特色的美学,尼采自称的艺术生理学,成为渗透着存在主义气息的艺术形上学。这种做法既体现了阐释的魅力,也掩饰不了阐释的暴力。 相似文献
15.
陆心宇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5):21-28
在“上帝死了”这句话里,海德格尔与皮平关心的不是上帝而是人,不是永恒而是现代,不是信仰而是理性。对于尼采,海德格尔采取形而上学诠释,而皮平(Robert Pippin)则采取道德心理学诠释。两者有着相似的议程,即:他们都主张在语境中把尼采之言解读为关于现代性的隐喻。但是,这种相似性使得人容易忽视两者之间的根本分歧。海德格尔对上帝之死的解读最终指向理性之死,即:以理性为思想的最大敌人。在此,海德格尔实际上呼应着黑格尔在《信仰与知识》里借助“上帝之死”与“哲学之死”的隐喻提出的对康德式二分法的批判。但是,康德式理性的失败并非意味着理性本身的失败。海德格尔的推论可能太快了。相比之下,皮平的诠释在语境定位上与海德格尔有着一系列微妙而关键的差异。笔者试图在后康德哲学的视野里指出,这些语文学上的差异有着更为一般的哲学关怀,它展现着皮平对现代性和理性本身的乐观主义:现代性问题之和解还保留着一种历史的可能性,而理性是不死的。在这两种诠释之间,我们最终看到两条哲学之路的分野。 相似文献
16.
王仲祥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1(4):53-59
尼采后期坚持认为自己是彻底的反形而上学者,他自己并没有意识到,或者拒绝承认的是,在对传统形而上学批判之后他又完整重构了新的形而上学。尼采的批判性主要针对传统形而上学抽象方式或思维方式、形而上学本体论、形而上学目的论,而重构主要体现在三个层次:一、利用抽象思维为世界生成变化概括出一种本质或基础——权力意志;二、阐释或者建构人类主体性——超人;三、寻求一种时空超越性慰藉——永恒轮回。尼采深刻影响了西方形而上学史,具有巨大的转折性意义。后现代主义继承了尼采批判性的成分,拒绝其新的形而上学建构,这一现象是形而上学自身消解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相似文献
17.
确定刑事诉讼中诉讼标的的单一性与同一性标准,意在彻底贯彻诉审同一原则和一事不再理原则。我国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对诉讼标的的单一性与同一性标准未给予应有的重视,甚至多有背离之处。 相似文献
18.
德力格尔玛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
以往对蒙古语近义词的研究 ,只从词义之间的关系出发 ,重点放在解释近义词的意义差别上 ,却很少涉及它的形式结构。虽然蒙古语绝大多数近义词的语音形式相互间毫无关系 ,但是 ,有些近义词的构成 ,具有一定的语音学和形态学基础。通过语音手段构成的近义词是由同一词分化而产生 ;通过形态手段构成的近义词是由同根词派生出来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