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产品内国际分工视角下的中美产业内贸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为视角,分析了加工贸易、零部件贸易的发展现状,并计算了1987~2006年中美主要贸易商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结果显示,在此期间中美贸易结构明显改善,产业内贸易水平有所提高。同时,文章基于产品内国际分工实证研究了影响中美产业内贸易的因素,结果表明,产品内国际分工对中美高、中等技术行业及总体产业内贸易水平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因此,进一步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对提升中美产业内贸易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战略安排,已经使产品内分工成为近年来国际分工理论的研究热点,它也是国际贸易理论的最新发展.产品内分工的产生存在诸多原因.我国在国际产品内分工中,相当大部分处于劳动密集型工序或区段,我们要按照动态比较优势原理,通过提高产品内分工的工序地位促进我国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3.
以贸易自由化的环境三效应为基础,以污染密集产业的出口污染水平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采用1995-2009年中国污染密集产业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在国际产品内分工背景下污染密集产业的出口污染效应,以反映产品内分工对于中国对外贸易与环境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产品内分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污染密集产业的出口污染水平,这说明产品内分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出口贸易的环境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在一定条件下产品内分工能降低出口贸易中的环境成本.  相似文献   

4.
产业内贸易是衡量一国或地区某个产业在国际市场牛应变能力和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重要指标。采用测量产业内贸易的G-L指数,研究我国工业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状况。通过计算从1991年到2006年16年间各类工业制成品的G-L指数以及机械及运输设备细分产品的G-L指数分析说明我国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世界贸易格局日益出现深刻变化,产业内贸易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为我国产业内贸易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加工贸易和外商投资企业贸易的发展为我国产业内贸易创造了良好条件.但我国贸易格局还基本上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比较优势的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总体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为此,我国政府和企业应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与经济动态发展相一致的产业内贸易,通过产业内贸易参与国际分工,借以获取动态的国际贸易优势和国际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供应链生产的背景下,产品内分工和要素跨国流动成为生产和贸易的基本特征。以钢材贸易为例,基于产品内分工和要素跨国流动的视角,扩展经典的要素禀赋理论,选取1987—2010年的数据,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法进行实证分析,并进行残差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可获得的要素禀赋,是一国参与产品内分工的关键。发展中国家,一方面,可以参与高附加值产业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实现价值链的攀升;另一方面,可以积累资源,改变自身的要素禀赋特征,实现价值链的跳跃。  相似文献   

7.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深入,不仅伴随着高技术产品的飞速发展,还使产品内贸易方式逐渐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电子信息产业(ICT)作为高技术产业的主力,由于其模块化特征,具有显著的产品内贸易流向。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中国ICT产业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相关数据,探讨中国在高技术产品内贸易的国际地位,结论认为中国在ICT产业的竞争力增强,产品内贸易方式促使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实现从价值链低端的地位攀升。  相似文献   

8.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背景下,为了与中亚国家建立紧密贸易关系,有必要增强双方贸易互补性。利用贸易结合度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与贸易专业化指数分析中国与中亚国家贸易互补性,研究发现双方总体贸易互补程度不高;贸易互补产业结构单一;仅有建立在初级分工阶段的产业间互补,缺乏体现高级国际产业分工的产业内贸易。据此,认为应该"依托比较优势强化产业间互补,深化产业分工拓展产业内互补",以进一步发展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贸易关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中韩互为重要贸易伙伴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中国和韩国之间在联合国SITC(Rev 3)分类标准下各大类产品的贸易变化情况以及产业内贸易的指效,指出了中韩之间贸易层次不断提高的趋势,并对中韩垂直产业内贸易带来的分工和产业内的互补作了分析。本文认为中韩贸易在价格和质量有所区别的垂直产业内贸易的比重一直占据重要的地位,仍然处于低水平的贸易合作层次。应该利用我国工业的特点,积极地承接韩国的产业海外转移,强化我国制造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从而带动我国工业的高级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2005年和2010年SITC(REV.3)五分位贸易数据对中国与其他东亚国家制造业边际产业内贸易水平和调整压力进行研究.研究根据Azhar和Elliott(2008)提出的边际质量指数测算方法,运用S指标计算了中国与东亚国家制成品的边际产业内贸易水平,并利用PQV指数测度边际产业内贸易显著商品的质量等级,在此基础上,运用边际质量(MQ)指数测算了中国与东亚国家边际产业内贸易显著产品的质量变化,并据此揭示其调整压力含义.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在与东亚国家制成品产业内分工中处于价值链的低端;而且,这一趋势在国际金融危机后在不断增强.中国因在产业内贸易中从事低质量产品生产而面临更大的产业负面调整压力.中国应进一步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改变目前不利格局,从而推动自身的经贸发展,并最终促进东亚产业内分工体系的良性演进.  相似文献   

11.
杨小凯 、黄有光从消费者与 生产者统一的假定出发,构建了新的国际贸易理论体系。新理论以专业化与分工为基础,引进外生交易费用、内生交易费用、市场组织与层系等参数,使得贸易在经济中的产生内生化,并由此形式化了贸易的发展历程,突破了以新古典微观经济学为框架的传统贸易理论,为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基础。同时,该理论也存在着较难实证检验及有些假设性过强的缺陷,其价值主要在理论启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近十年,中澳两国农产品双边贸易增长迅速,但发展不平衡;双边农产品贸易结构以两国自然禀赋为基础;中国进口澳大利亚农产品增长迅速,但占比增长缓慢.利用贸易专业化、产业内贸易及显性比较优势等理论与指数工具,对2003年至2012年中澳农产品贸易数据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两国双边农产品贸易竞争性弱、互补性强;两国农产品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产业内贸易程度不高;两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中弱澳强,不平衡局面很难改变.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亚当.斯密分工理论、马克思劳动分工理论进而到新兴古典经济学分工理论的梳理,从专业化分工视角考察和分析产业集群形成的诱因,厘清了专业化分工与产业集群演进的互动机理:高度的专业化分工通过组织和技术创新,促进了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同时产业集群的发展又会提高交易效率,并降低交易成本,从而进一步促进分工演化。分析结果表明:产业集群的形成是专业化分工的产物,同时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与产业集群之间表现出高度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世界经济中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国际分工的原有格局,发展中国家借机嵌入到高技术全球"产业链"与"价值链"之中.但在新的国际分工模式下,传统的出口总量统计法不考虑进口的中间产品值,会高估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分工地位,导致所谓的"统计假象"问题.运用改进的"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模型"可以得出新的判定-国高技术产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增加值-生产率"指标,即单位高技术产品出口对国内经济增长和就业的拉动效应.这样既避免了"统计假象"问题,又方便进行跨国比较分析,可以全面反映-国高技术产业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真实地位.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进出口量大幅度增长,但随之而来的是外贸出口秩序出现乱象、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在政府职能受限的情况下,在规范出口竞争秩序中,行业协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针对行业协会在规范出口竞争秩序中发挥的作用以及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促使行业协会在规范出口竞争秩序中自律他律并健康成长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演变与发展述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发展至今,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期间经过古典阶段、新古典阶段和新贸易理论阶段,反映了国际贸易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古典、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贡献主要是揭示了贸易互利性的“双赢”理念,并解释了产业问贸易现象;新贸易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解释了产业内贸易现象,并将贸易分工理论推进到一个新阶段。但是,新理论与传统理论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对传统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方法对贸易分工理论的演变和发展进行评述,对于纠正学术界对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的某些“误读”,并以正确的理论来指导业已融入全球化的中国经济实践,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国际贸易活动对一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新增长理论从技术内生的角度出发,揭示了新的经济增长机制,其国际贸易发展观对我国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乌拉圭回合谈判的结束和《服务贸易总协定》的签订 ,标志着当代国际贸易的内涵和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多边贸易体制日臻完善。服务贸易自由化被纳入了多边贸易体制管辖之内 ,意味着中国和世界各国一样 ,将在一种新的多边规则下进行服务业市场开放和服务贸易活动。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 ,应根据当代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 ,研究制定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9.
新增长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西方经济学的一个新兴理论分支,新增长理论试图论证,经济增长是经济系统内生因素作用的结果。国际贸易的传统理论因无法解释当今国际贸易的一些新倾向而受到挑战。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是将新增长理论所强调的规模经济和外部性引入贸易理论中,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由跨国公司主导的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成为现代国际分工与贸易的主要形式。文章基于世界投入产出表,采用全球价值链分解法,将我国总出口分解为十六个部分,并构建VSS(后向垂直专业化率)和VSS1(前向垂直专业化率)两个指标,从出口总体和双边两个层面测度了我国垂直专业化程度及位置。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更多是以后向方式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主要参与的是产品加工和组装设计等附加值较低的生产环节,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位置。但从VS的构成成分和VSS与VSS1的差值变化来看,近年来我国又正在向全球价值链上游攀升,开始承担国际分工中的更多中间环节,贸易质量有所改善。与此同时,我国后向垂直专业化来源地和前向垂直专业化目的地更加分散,不再仅仅集中于美国、日本、韩国等经济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