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一)经过四十年的建设,甘肃生产力的区域布局,大致形成了两大类、五个经济区.第一类,工业高度密集区,这以兰州——白银经济区为代表;第二类,工业与农牧业结合区,其中有河西、陇南、陇东和少数民族等四个经济区。河西经济区包括武威、张掖、酒泉三个地区和金吕、嘉峪关两个省辖市;陇南经济区包括天水、陇南、定西三个地区;陇东经济区包括平凉、庆阳两个地区;民族经济区包括临夏、甘南两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到1987年,全省生产力的区域分布状况大致如下:  相似文献   

2.
班彪与两汉之际的河西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跃进 《齐鲁学刊》2003,(1):121-127
两汉之际 ,河西地区相对平静 ,以班彪为代表的中原士人在王莽之乱后纷纷避难西北 ,在当时政治格局的变迁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对于河西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甘肃省是西北地区重大灾害频发、损失严重的典型地区.本文以甘肃省为例,以河东地区和河西地区受灾率作为衡量受灾情况的指标,采用GE指数法对1998-2008年甘肃省农业重大灾害进行了区域差异分析.结果发现,将差异分为地区之间差异和各地区内部差异后,两个地区之间的差异大于各地区内部的差异.同时,河西地区平均受灾率小于河东地区,但是河东地区内部各市间受灾差异大于河西地区,此外还分析了不同灾种间受灾率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最近,西北民族民俗学专家谷苞在《西北史地》(八六年第一期)上撰文认为,殷周以来内地与西域就有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但作为“丝绸之路”的畅通和繁荣却是河西郡建立以后的事。由于将河西地区从原来的游牧区建设成了新兴的农业区,从而使中原的老农业区与天山以南的老农业区连接起来,并进而与中亚、西亚、南亚的农  相似文献   

5.
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相继出现过五个割据政权,即汉族张轨建立的前凉(公元301—376年),氐族吕光建立的盾凉(公元386—403年),鲜卑族秃发乌孤建立的南凉《公元397—414年),汉族李嵩建立的西凉《公元400—420年),匈奴族沮渠蒙逊建立的北凉(公元401—439年),史称五凉,统治河西近一个半世纪。这一阶段,中原地区战争连绵不断,社会经济和文化都遭到严重破坏,而河西地区却相对安定,不但汉族的经济文化在这里得以保持,而且这里也成了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交流的桥梁。在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尤其是凉州,是中国北部的文化中心,它对北魏的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说:“西晋永嘉之乱,中原魏晋  相似文献   

6.
略谈提高河西走廊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西走廊位于甘肃省西部,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夹缝之中,形成一条宽数十到上百公里,长约千余公里的狭长走廊。河西地区辖武威、张掖、酒泉三地区和金昌、嘉峪关两市,面积27.4万平方公里,占甘肃总面积的60.3%;418万人口,约占甘肃人口的六分之一;耕地1012.9万亩,占全省耕地的  相似文献   

7.
河西地区主要指黄河以西,以乌鞘岭为界的甘肃西部地区,包括酒泉、张掖,武威三地和嘉峪关、金昌两市共二十个县(市、区)。河西是全国十二大商品粮基地之一,也是甘肃二十六个商品粮基地县中占有十五个县(市)的主要产粮区。开发河西,对于全省、全国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8.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实现社会经济和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从循环经济的内涵及运行原则出发,分析了欠发达区域(以甘肃河西地区为例)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基于此,进一步研究了河西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策略与政策体系,并提出了河西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应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先后出现了五个以“凉”为号的地方割据政权,即汉人张氏前凉政权(301—376),氐人吕氏后凉政权(385—403)、鲜卑秃发氏南凉政权(397—414)、汉人李氏西凉政权(400—420)和卢水胡沮渠氏北凉政权(398—439)。五凉政权的历史,是东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各族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五个政权,史学界研究较多,较深入的是前凉、北凉和西凉,屡有专文发表。后凉和南凉则研究不够,多年来文章屈指可数。近有赵向群同志《秃发南凉始末》一文,对秃发南凉和它的建立者秃发鲜卑的历史作了较为详尽的介绍和论述,这无疑是对河西五凉史,尤其是南凉史研究的一个推动。翻读之后,良有收益。但也觉得赵文在有些问题上,如秃发鲜卑西迁的时间和原因、“秃发”一词含义、秃发鲜卑与河西鲜卑关系等问题上提出的一些看法是值得商榷的。为进一步深入开展有关学术研究,本文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这些问题与赵向群同志讨论,并请教于对此有研究的前辈和同志们。  相似文献   

10.
两汉时期河西地区烽燧亭障规划营建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汉代烽燧亭障遗址的考查研究,认为两汉时期河西地区的边塞建筑无论平面布局手法、构造形式选择还是防御设施配置均显现出鲜明的中原建筑文化特征.以边塞防御工事的兴筑为契机,河西地区开始全面吸收中原的城市规划理论和建筑营造技术方面的经验."拿来主义"加速了中原建筑文化在河西地区的传播,由此而引发的建筑变革并不仅限于边塞建筑一隅,我们注意到河西地区的居住模式、城市规划以及建筑技术均发生了质的飞跃,自此该地区的建筑发展迈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11.
左宗棠经营西北农业问题述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清朝同光年间,左宗棠与河西地区有着重要关系。自1867年起,他受命以钦差大臣身份,督办西北军务,兼任陕甘总督,前后历十余年。本文不准备全面评论左宗棠的功过是非,仅就他在经营西北的十余年间为发展农业经济所采取的一些措施,谈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河西地区应将主导产业的定位和其在河西各区域的布局作为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问题对待.以区域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和国内外市场需求为依据,河西地区应将玉米、蔬菜、花卉、瓜果为主的制种业,大田反季节蔬菜种植及其加工、销售业,酿酒葡萄栽培及葡萄酒酿造业,草畜业及畜产品加工业等作为本区域的农业主导产业;在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的四个农业经济地带即祁连山林牧区、南部沿山农牧区、中部绿洲综合区、西北部荒漠牧区中相应进行布局.作者同时对作为主导产业的各产业的市场需求与前景进行了定性预测.  相似文献   

13.
魏晋时期,在河西地区聚居了大量的少数民族和西域胡人,他们人数众多,时叛时降.他们与汉族交错杂居,对河西地区影响深远,使魏晋时期的河西走廊呈现出多种民族聚居的居民结构.  相似文献   

14.
试述西汉对河西的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发河西,巩固边防,是西汉时期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国策。特别是在汉武帝统治时期,为了抗击匈奴的入侵,采用战争手段,打败匈奴,河西归汉,成为汉的西北边疆。并通过列亭障、建郡县和屯田、移民,来开发河西,巩固和加强西汉在河西的统治。本文仅就西汉时期河西的开发及其重大作用,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魏晋十六国北朝国家分裂时期,足食强兵是各分割性政权共同的经济开发目标。二赵、五凉、三秦、魏、周等政权的政治家、思想家顺应这一时代要求,利用陇右、河西等地的“独安”条件,以官营屯田、官苑牧马、丝路贸易为主营,多管齐下地组织开发,实践了不少政治家想到而在其他地区办不到的经济梦想,客观上为隋的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一些籍贯于西北的政治思想家也提出了许多很有见地的经济主张。本文从官、私两个方面介绍了这一时期西北的经济开发思想。  相似文献   

16.
1.绿洲沙漠化发生的潜在因子分析民勤绿洲地处西北内陆河西走廊东端,石羊河下游。西、北、东三面被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所围绕。民勤盆地总面积2386万亩,而绿洲仅296.9万亩,占16.6%,荒地达2018.6万亩之多。降水少、蒸发大,空气相对湿度最大为55%。民勤绿洲自然于旱相当严重。全年降水量仅115mm,不仅大气干旱,而且土壤干旱。由此可见,干旱的气候条件,(大气干旱、土壤干  相似文献   

17.
河北沧州滨海地区位于渤海西岸.土地总面积为4.226平方公里,634万亩.总人口为103万,社会劳动者42.6万个.沧州滨海土地、海洋资源比较丰富,地理位置优越.634万亩总面积中,耕地254万亩,占40%,草地80多万亩(典型调查推算是150多万亩).草场质量优于河北山区、坝上.这个地区是一望无际的坦荡平原,坡降只有万分之一到一万五千分之一;气候条件较好,属暖温带气候,年均气温12℃—13℃,日照时  相似文献   

18.
为了维护西陲的安宁,明政府在嘉峪关以西设立了安定、阿端等七个卫所,史称关西七卫。关西七卫的设立,与元朝中期以来察合台后王集团在河西西部至畏兀儿之地的活动有着密切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元代西北历史的影响,充分考虑到了东部察合台后王集团在当地的势力,基本以察合台后王集团的分布为根据,早期七卫首领主要由察合台系诸王担任。元明二代,以出伯家族、安定王家族为首的察合台后王集团一直在发挥着防御西域各个地面和维护河西安宁的作用。结合元朝西北历史特点和民族源流去探讨明代的关西七卫,有助于我们真正弄清七卫的来龙去脉及明朝政府经略西北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十六国时期西域与五凉文化交流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先后建立了前凉(301—376年)、后凉(386—403年)、南凉(397—414年)、西凉(400—421年)、北凉(397—439年)等五个割据政权,史称“五凉”。其时,中原动荡,文事荒落,秦汉以来中原发达的学术文化遭到极大摧残,“既而中州极荡,或戎狄交侵,僭伪相属,生灵涂炭,故文章黜焉。”①然而在五凉政权统治的河西地区,却出现了一个学术文化事业空前兴盛的局面,学术空气浓厚,人才济济,名家辈出,以致“区区河右,而学者埒于中原。”②关于五  相似文献   

20.
十六国时期,位处西北边陲的河西地区,曾经出现了一个学术文化发达、名家辈出、人才济济的文化昌盛时期,史书誉之为“凉州自张氏以来,号为多士。”(1)关于河西地区文化教育发展的盛况,笔者另有详沦,不复赘言。(2)太延五年(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北凉,统一了北方。平凉后,拓跋焘将大批凉州人民徒往代京,“太延五年冬十月,徙凉州民三万余家于京师。”(3)不少河西学者亦在迁徒之内,来到平城,拓跋焘对他们“皆礼而用之”。(4)这样,在北魏政府中就出现了不少河西学者,他们的后代又继续在北魏政府中任职。因此,终北魏一代,一直有不少河西学者担任政府的各级官吏,他们在发展北魏文化教育,制定北魏各项制度诸方面颇多建树,从而对拓跋族封建化进程产生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谨对这些河西学者在北魏社会中的活动及其作用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