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近代社会的变迁及与之相应的"古今中西"之争为背景,中国哲学也经历了一个演变发展的过程.与走向近代的总的历史过程相应,中国哲学在折射近代社会变迁的同时,本身也不断取得了近代的形态,这一近代化的过程既受到中国古典哲学与近代西学的双重制约,又蕴含着其自身演进的内在逻辑.本文主要从方法论、知行之辩、价值观、人格理论、形上智慧等方面,对这一过程作一概览.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哲学的演进以中西哲学的冲撞与融合为其历史特点。不同时期的哲学家在为独立自强的政治方案作论证或构筑其思辩体系的过程中,一方面不断将目光投向西方,另一方面又频频地向传统思想回顾,而在后者之中,王学又以其不同于正统理学的独特面目,受到了特别的注重。除了严复等对王学有所批评之外,从魏源到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章太炎,再到梁漱溟等,几乎无不推崇王学。可以说,王学在近代形成了复兴之势,它与东渐的各种西方思潮彼此交织,对中国近代哲学产生了颇为复杂的制约作用,后者决定了要深入地把握中国近代哲学的特点,便不能不对王学与中国近代哲学的关系作一考察。  相似文献   

3.
世纪之交,如同整个社会处于转型期一样,当代哲学的出路也在于转型。基于被迫性质的中国近代哲学的转型,有遗憾,同时也积累了宝贵的财富,给人以启示。一、从思想准备上,要运用我们的勇气和智慧对现实和中国现状有个清醒认识,重新对哲学进行定位,关注现实生活,发挥其指导实践的价值功能。二、具体操作上,采取中西合璧的辩证转型模式,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三、按市场经济、知识经济的要求,弘扬主体意识,突出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吸取近代的教训,站在全人类的高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4.
中华文明是在"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以血缘为中心而形成的多层次的金字塔形的封闭结构。这种心理和政治上的封闭,同时又由于地理环境的局限而强化为独具特色的传统。当然,这一传统也必然随着交通工具、通信方式、图书出版的日益革新对地理上封闭格局的不断冲击而渐次疏离。中国近百年学术正是在封闭的地理格局被彻底打破之后,于社会政治全面转型中发生巨变的。中国近代学术在中西古今文化的比较选择中对文化趋同做出假设与实践,集中表现为兼容中西、博通今古、因革损益、内在转化、外向发展,自多元而趋于世界性整合。  相似文献   

5.
本次笔谈除刘笑敢先生外,主要采自各位作者在2009年5月3日《文史哲》编辑部主办的"文史哲杂志人文高端论坛之二:中国哲学话语体系的范式转换"上的发言,所涉及问题均为目前中国哲学界关心最迫切、讨论最热烈、思考最深入的话题,相信对今后中国哲学史研究及中国哲学本身的未来走向具有重要启发。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代哲学的基本趋向是中西哲学的融合.这种融合不是外在的比附,而是内在的会通。其实质是“理智的了解”与“情感的满足”的统一,逻辑与直觉的统一,意义与意味的统一。其表现形式是西方形式逻辑的兴起与中国传统哲学直觉的弘扬。这一趋向由谭嗣同、严复、章太炎开其路,而由熊十力、冯友兰、金岳霖继其成。  相似文献   

7.
关于中国近代哲学的特点,人们持有各种见解:一曰杂,二曰乱,三曰不成熟。如此等等,不一(?)足。然而,这些论点并没有多少使人信服的力量,对人们加深理解中国近代哲学不能提供多少有益的帮助。问题并不在于  相似文献   

8.
继《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之后,冯契教授的又一力作《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以下简称《进程》)一书问世了。《进程》的问世,将和前书一样,定会在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中受到普遍的重视。前后两书,虽然都是运用逻辑和历史的统一方法写成的,但所取视角稍有不同,前书注重把握哲学家的思想体系以揭示其中所  相似文献   

9.
近代"中国哲学"发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解一字即作一部文化史的观念检计,"哲学"不仅是"phnosophy"的译名,其发明者西周以之为东洋学问的对应物.而将"哲学"与东洋连接在一起,始作俑者是东京大学,起重要作用的则是加藤弘之和井上哲次郎.后者在前者授意下撰写的<东洋哲学史>,用西洋philosophy系统条理中国古代思想,将"哲学"由他者的学问即西学,变成东洋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演变为普遍性的学问.这与此前中村正直、岛田重礼主讲"支那哲学"仍旧依照中国脉络截然不同,背后实有掌控东亚话语权的立意.中国新进人士如王国维等接受哲学,已经将普遍性作为不言而喻的前提.这样的比附后来演变为用西洋系统条理中国思想的天经地义,也引起有识之士的反省.不过,"东洋哲学"与"支那哲学"给东亚尤其是中国提供了重估固有文化的机缘.就此而论,"中国哲学"包括:第一,用哲学概念重装古代思想(一般所谓中国哲学史);第二,"哲学"和"中国哲学"的发生及其来华后的发展演化;第三,借鉴philosophy以丰富和发展中国的思维.寻求"哲学"在中国的历史脉络,应该严格分别一二两项.至于前景如何,后一方面的成效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代精神的主流是乐观主义的,这是因为近代中国经历着一个从前现代向现代社会转化的历史过程,现代性的观念前提——进步的信仰或进步主义——的胜利,注定了这个时代的上空高高飘扬着乐观主义的旗帜。中国近代乐观主义首先是一种宇宙观、历史观,同时也表现为认识论...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代认识论的特点,从宏观上我们可以概括为认识论和历史观的相互渗透。与“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中心问题相联系,与“古今中西”之争相联系,历史观和认识论被紧密地联结起来。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较高层次的史学形态与一种方法论的历史哲学在近代产生,是人类历史发展到资本主义时代的产物。在欧洲出现完整的、比较成熟的资产阶级历史哲学,正是以发达的资本主义文明为养料的,例如资产阶级的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而中国近代历史哲学的发展则不然。虽然在晚清经世实学中,也曾有过近代意义上的历史哲学的萌芽,但是,它终究伴随着资本主义在中国的悲惨命运而步入近代社会的坎坷道路。自1840年英国殖民主义者以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壁垒,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便一步步地把中国历史发展逼进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发展轨道。这样,中国社会内部固有的进入资本主义文明的模式被摧毁了,因此,中国近代没有产生强大有力的资产阶级,因而也没有产生独立形态的、完整意义上的资  相似文献   

13.
贾红莲 《江汉论坛》2003,2(9):64-69
自19世纪中叶,中国传统哲学范式发生了近代转型。传统哲学范式近代转型的基本路向有三个:一是今古文经学之争,二是“中体西用”之说的萌芽揭开了中西方哲学此消彼长的序幕,三是新的社会进步思潮相继出现,并与意识形态中占统治地位的宋明理学相颉颃。中国哲学史上这种哲学范式的近代转型的完成应该说是完整的。通过转型,传统哲学丧失了它的主体地位,经学、理学渐成为历史性的概念,由主题变为背景,它的存在退隐到思想界的边缘。而西方哲学的观念、问题、方法和典范逐一进入到学术话语的中心地位。通过近代在哲学范式上的启蒙、反省和清理,既带来了传统哲学的部分解构,也促成了新的哲学范式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一特殊的社会形态中,作为资产阶级哲学的特点表现在那些方面?这是近几年来讨论中国资产阶级哲学所要探索的重大问题。我认为,从中西哲学之比较这一方法论为出发点,中国资产阶级哲学从根本上是“合中外古今”文化而熔成自己的思想体。维新运动是这种哲学的起点,它既不是古代经学的继续和推演,也不是外国哲学的抄袭,而是中西文化的交汇,既具有世界资产阶级哲学的一般共同点,又显示了具有中华民族形式而包含着新的内容的特殊性。这就是延续性和突破性的  相似文献   

15.
论中国哲学的前近代启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志宏 《文史哲》2002,(1):44-48
明末耶稣会士引入的西方学术文化,与当时中国社会崇尚实学的社会思潮相结合,引起了中国哲学在天道观、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一系列具有近代性质的变革,孕育出中国哲学在向近代形态转型之前的近代性气质,从而构成了这一转型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性环节。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代哲学的主导趋向是与西方哲学的融合以及与佛学的会通.融合与会通之所得是理智与情感、逻辑与直觉、意义与意味的统一.就其与佛学的会通而言,上述结果在近代思想家谭嗣同、章太炎、熊十力的佛学三命题:转业识成智慧,以分析名相始以排遣名相终,量智到性智中得到典型体现.  相似文献   

17.
为什么龚自珍是中国近代哲学的开端人物 ?清朝前期实学的困境为近代哲学的产生提供了前提和可能性。龚自珍在总结古今文经矛盾及发展基础上 ,以今文经追求独立思考精神为中心 ,创造出以“我———心———私———情”为中心的个体主义价值观 ;又以古文经实测方法为基础发展了实事求是的理性思维模式。个体主义价值观和实测的理性思维模式成为嫁接中西方学说的桥梁。以此为基础 ,中国思想开始步入近代。龚自珍从而成为中国近代哲学的开端人物  相似文献   

18.
冯契的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这一近代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生活方式乃至人们的精神世界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过这场深刻的革命,中国建成了独立统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开始了历史的新纪元。出于对这一革命的认同,冯契先生十分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创见,断定在这一历史时期内中国经历了一场哲学革命:“中国近代经历了空前的民族灾难和巨大的社会变革,同时在文化领域也进行了一场‘古今’、‘中西’之争和一次伟大的哲学革命”。①冯契认为中国近代哲学革命与西方近…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代在经历空前的民族灾难和巨大的社会变革的同时,围绕着“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也经历了一场“古今中西”之争和一次伟大的哲学革命。从本世纪初叶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在与中国的实际需要相结合的革命进程中,它自身也中国化了,不仅在理论上总结了“古今中西”之争和近代的哲学革命,而且在实践上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并使哲学革命成为政治革命  相似文献   

20.
近代中国哲学发展观之嬗变郝翔与中国近代急剧变化的社会现实相联系,发展观问题在中国近代哲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几乎所有重要的哲学家对此都有自己的理解,这种理解在他们构造各自的哲学体系时,不是作为次要的因素,而是作为一般世界观意义的中心原则,深深地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