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吕祖谦(1137-1181年)字伯恭,学者称东莱先生.南宋两浙东路婺州(今浙江金华)人,曾任著作郎兼国史院编修官.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大师,与朱熹、张栻并称为"东南三贤".他的学术成就对当时和后世影响颇大.宋代学者刘宰说:"乾道、淳熙间,东莱先生  相似文献   

2.
徽州家谱作为记载徽州宗族主要历史的著作,有着自己的一套编纂理论与方法。通过探索编修者在家谱编纂过程中对编修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可以看出清代徽州家谱在体例继承与创新、编修材料考证与甄选、体裁多样的文献辑录、家谱功能宣扬等方面的进一步发展。《绩溪城西周氏宗谱》的编修秉承了前代的编修理论与方法,并有所发展。深入探究清代徽州家谱的编修特色与具体内容,对研究清代徽州基层乡土社会的变迁与转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略论李淳风在中国古代数学教育史上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著名科学家李淳风在中国古代数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但他的贡献往往为人所忽略。他参与了史书的编修,记载了许多古代重要的数学成果。他主持编纂和注释了“算经十书”,在保存数学经典著作、普及数学教育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被中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誉为“整个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数学著作注释家”[1]。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退溪学研究,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始于中国台湾学者,到80年代在中国北京召开退溪学国际学术大会后,大大推动了中国学者对李退溪思想的研究.三十多年来,中国学者不但拓宽研究范围,加快对李退溪主要著作的出版发行,而且对李退溪思想的各方面研究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5.
今年3月12日到4月3日,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历史系鲍德威教授应邀来我校历史系讲学。一是讲授了美国学者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包括外国学者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历史;早期外国人对中国历史的研究;19世纪30年代美国学者对中国历史的研究。著作有欧文·拉铁摩尔的《中国历史》和费正卿的《美国和中国》。介绍了哈佛大学费正卿教授的研究成果和美国研究中国历史的机构、中心及有关刊物,指出当前美国学者研究中国历史的动向。  相似文献   

6.
民国时期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形成和相沿的传统的旧方志编修观被重新审视并受到批判 ,修志宗旨的创新、方志编修中进化史观的倡导、民史观的推行、综合文化观的阐扬 ,使民国时期的方志编修观发生变革 ,促进了民国新方志的编修 ,并为今日全新的方志编修观的构创和方志的编纂提供了借鉴与启迪。  相似文献   

7.
清王朝在编修《四库全书》同时,曾禁毁大批所谓“违碍书籍”,造成一次焚书浩劫。近百年来,已有一些学者搜辑整理这方面史料,为研究这个问题作出贡献。但因“禁书”的界限本来就很模糊,而现存的禁书目录又比较杂乱,所以其中仍有不少讹误。袁中郎著作,就是由于后来一些误解而被传为“禁书”的。一九三二年三、四月间,周作人先生在辅仁大学作新文学运动讲演时说:  相似文献   

8.
清王朝在编修《四库全书》同时,曾禁毁大批所谓“违碍书籍”,造成一次焚书浩劫。近百年来,已有一些学者搜辑整理这方面史料,为研究这个问题作出贡献。但因“禁书”的界限本来就很模糊,而现存的禁书目录又比较杂乱,所以其中仍有不少讹误。袁中郎著作,就是由于后来一些误解而被传为“禁书”的。一九三二年三、四月间,周作人先生在辅仁大学作新文学运动讲演时说: “公安派的主要人物是三袁,即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人。他们是万历朝的人物,……理论和文章都很对很好,可惜他们的运气不好, 到清朝他们的著作便都成为禁书了。’①  相似文献   

9.
萧洪恩著《土家族哲学通史》,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土家族哲学通史著作,体现了一位土家族学者对本民族的以哲学史为中心的思想史的探索,具有自己的特色与方法。这部著作的问世,不仅对于土家族的精神生活有着特殊的意义,而且对于当代中国哲学史研究也有着普遍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池田大作著作等身,其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多样,体裁广泛。我国有一部分学者借助池田大作的著作的中文译本来研究池田思想,翻译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对池田大作的著作在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的译介情况进行分析,从中日关系的时代背景、池田为世界所做的贡献、池田和中国的友好交流、池田的佛法和哲学思想、池田个人的人格魅力以及著作自身的魅力等方面论述了我国对池田大作进行译介的原因。对池田大作的译介,促进了池田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的池田思想研究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美国的第一代中国文学学者,几乎都是从别的学科转行过来的,而且经常往返于中国古典、现代文学之间.从跨学科的观点与方法着手,周策纵的<五四运动史>成为研究现代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思想和文学的一本重要著作.从现代重返古典,他对中国古典文学又有所突破.如<红楼梦案>、<论王国维人间词话>、<古巫医与六诗考中国浪漫文学考源>等,可以证明很多方法与经验能贯通古今.他的文化批评与文化考古式的论证与分释建立了一种新典范模式.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至今仍是研究比较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的权威著作,因他在研究现代中国小说之前,已对中国古典及外国小说理论与著作有研究.本文以西方华人学者中的经验来探讨贯通古今文学研究的诠释模式与成功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文学是多民族文学构成的共同体,具有多样统一的特点.一般来说,目前流行的高校文科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材绝大多数没有充分注意到中国文学的多民族性这一特点,所述内容基本上是汉族文学及少量的少数民族作家的汉文创作.亟须编撰尽可能真正再现中华多民族文学原生态和民族特点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正确认识并解决好相关的理论问题是编撰多民族文学史教材的前提.应以多民族文学史观为指导,从民族融合和民族文化融合的切入点审视中国古代文学现象及其流程,对古代少数民族的作家书面文学和民间文学口头创作都给予足够的重视.基础研究和各民族文学专史的编写是综合性的多民族《中国古代文学史》产生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当代文学选本的存在形式不是稳定不变的,而是随着载体、文艺观念等不断扩展,不同时期选本的分类不尽相同。可以按照功能、载体、专题、文体、时间、民族、语言、地域,把迄今为止的中国现当代文学选本分作八个类别。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的"文学",是一个广义的泛文学概念,它包括美文学和学术文章在内的一切文字著作。"文"的本义是"错画"、纹理,汉字都符合"错画"、纹理的特征,因而汉文字著作都可称"文"。正如清人章炳麟所概括:"是故榷论文学,以文字为准,不以趁彰为准。"即衡量"文学"的特征是"文字",而不是"趁彰"——"文采"或"美"。与此相对照,西方"文学"更多地是指以"美"为特征的文字著作,或以"艺术"为特征的语言文字作品。这种"美"的"艺术"特征,或指"形象",或指"情感",或指"形式",或指"虚构"。中国古代文论诚然不乏对文学样式的"形象"、"情感"、"形式"、"虚构"等属性的分析,但从未把它们作为一般文学作品的必备特征来强调。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记述了作者同已故章培恒教授合作主编《中国文学史》及《中国文学史新著》的经过,介绍了章先生在文学史研究方面的思考,以及他提出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课题的意义,评述了章先生主持编纂的《中国文学史新著》的几个重要特点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文选》学家们往往把《文选》不录经、子、史的选文范围视为萧统具有“独立的文学”观的证据 ,而忽视了无论从理论上或实际上 ,这都是不合理的。《文论》的这种选文范围是由“非‘文’不选”的文学审美性的宗旨与总集编选的目的与体例共同作用而成的  相似文献   

17.
把汪曾祺创作的几个阶段,放到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中去比照,我们发现汪曾祺的创作有着较为典型的京派特征.他继承了也丰富、发展了京派文学,他使得京派文学在新时期获得了再度辉煌.  相似文献   

18.
十八卷本《中国文学编年史》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整、涵盖古今的文学编年史著作。在编写过程中,一方面遵循工具书准确、可靠的特点,保证编年的内容有据可查;另一方面,将编年史视作文学史研究的一种视角和方法,发挥其在文学研究方面的优势,重建对于文学史的认识。学术性与工具性的结合,是十八卷本《中国文学编年史》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9.
试论古代的涉医文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古代的涉医文学是指内容或形式上涉及中医药的文学作品 ,既包括以疾病医药、养生保健为题材 ,或内容与中医药有关的作品 ,也包括以中医药名词术语为语汇的药名诗文等。根据性质不同 ,可以分为 4类。古代涉医文学具有数量多、内容广、涉医程度深、创作形式也涉及医药等显著特点 ,有很高的医学认识、借鉴作用及史料价值。古代涉医文学之所以能持久兴盛 ,原因盖在于古代文学家普遍拥有医学知识 ,且崇尚养生 ,同时也与中医药的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20.
《字汇》再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自我国第一部汉字学史胡朴安《中国文字学史》问世,半个多世纪以来,汉字学史以及相邻学科的有关专著都极为推重明代梅膺祚的《字汇》,把它当作部首笔画编纂法的创制之作。在任何社会科学研究工作中,有一个方法是基本的,那就是在充分占有材料基础上的联系分析法,笔者注重文献资料的系统搜寻与比照研究,得到新的发现,真正部首编纂法的创制之作不是《字汇》,而是明代都俞的《类纂古文字考》。本文因此叙论部首笔画法的形成与发展,重新对《字汇》给出合乎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