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古代新疆与内地的商业贸易往来,历史悠久。随着历史的推移,新疆与内地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清代前期,由于封建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强大和巩固,以及封建经济的高度发展,新疆与内地的商业贸易往来,则更加频繁。通过这种商业贸易,内地的各种丝绸、布匹、瓷器、茶叶和铁器农具,源源不断地运往新疆,并深受天山南北的蒙、维吾尔、回、哈萨克等族上层人物和广大人民的欢迎。同时,又通过频繁的贸易,把新疆丰富的农畜产品和玉石等,运往内地,亦受到内地汉族和其他兄弟民族的喜爱。因此,这种商业贸易,不仅进一步加强和密切了新疆与祖国内地的联系,而且还有力地促进了新疆与内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一切,当时在客观上又有利于清代西北边防的巩固和封建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平定了准噶尔贵族叛乱,清朝内地与新疆哈萨克等民族两种不同经济之间的交流得以直接进行。为得到价格低,质量高的马匹牛羊等,清政府组织人力置办江南绸缎,开展了与哈萨克等族的贸易。自乾隆二十五年到咸丰三年,这种江南和新疆地区之间大规模的官方丝绸贸易持续了近百年。这是清代商业贸易史和地区经济交流史上较为重要的一个问题。本文单就丝绸贸易的具体数量,品种和色彩等作一番考察,敬请行家指正。  相似文献   

3.
清代西北的犯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历史上,将内地罪犯发遣西北边陲屯田实边,汉、唐、元、明诸朝都曾实行.清承前代遗制,自康熙年间开始,先后将罪犯发至喀尔喀蒙古、甘肃河西和新疆地区屯田.这种屯田在清代史籍中被称之为“犯屯”或“遣屯”,是有清一代西北屯田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试就此作一考察.一纵观清代西北犯屯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康熙五十五年至乾隆二十三年为第一阶段,这一时期,犯屯主要实施于喀尔喀蒙古和甘肃河西西部;乾隆二十三年,随着准噶尔部被平定,清政府开始将大批罪犯发往新疆,兴办犯屯,至同治三年新疆失守,可定为第二阶段;光绪、宣统年间,是清代西北犯屯的第三阶段,这一时期,清政府再度将大批罪犯发配新疆,但犯屯制度与前期不同,其性质亦发生了变化.清代西北犯屯历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九朝,约经一百八十年之久.  相似文献   

4.
付志刚 《民族学刊》2012,3(6):83-88,102
新疆地处中国西隅,随着近代以来中国的海上大门被打开,外向型发展使得新疆地区更加远离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城市化进程长期落后于沿海及内地的城市。改革开放以后,新疆城市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与经济发达的沿海、内地相比,仍然有明显的差距。当前,生产建设兵团在推动新疆城市化进程,完善新疆城市体系,改变新疆城市空间分布不平衡的现状,推动新疆跨越式发展,稳定我国西北边防、新疆社会稳定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为此,发展"兵团"城市,能够有效优化"兵团"产业结构,促进"兵团"经济进步,带动"兵团"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5.
伊犁哈萨克绢马贸易是清代民族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肇始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是以官方贸易的形式进行的。本文试对乾隆时期伊犁哈萨克贸易的成交额、贸易的马价和丝绸价与贸易比值等目前研究者鲜有涉猎的若干重要问题进行一些探讨,向方家求正。  相似文献   

6.
清代新疆马厂制度研究王东平新疆自古盛产良马,清朝统一新疆后,由于军事、屯田、交通、邮驿的需要,对新疆马政尤为重视,一方面同准噶尔、哈萨克等游牧请部进行绢马贸易;另一方面也在北疆等地建立官营马厂,“马政之得失,首视乎牧场”①,马厂作为清代经营西域的一项...  相似文献   

7.
试论官营茶马贸易的历史作用和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这个历史上曾一度十分重要而特殊的民族贸易形式——官营茶马贸易所产生的历史作用和意义。认为茶马贸易活动为民族融合打下了经济基础 ,并对西北边疆安宁与边防巩固产生过极其重要的积极意义 ;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茶马政策进行具体分析 ,提出茶马贸易对内地和周边民族经济文化的影响 ,应从正负两个方面来认识  相似文献   

8.
古代的治边思想大体形成于秦汉,发展和延续至清代.清代,力求边疆地区"夷夏一体"的思想已成为清代治边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并且直接影响了清代边疆政策的制定和推行.清朝前期在新疆地区实行"因俗而治"政策,完全是适应当时当地现实需要,在继承和发展以往各代治边思想与政策基础上形成的.新疆改设行省标志着清政府"因俗而治"的治疆理念被内地划一的治疆理念所取代,这是清代边疆民族政策的历史性转折.  相似文献   

9.
清政府统一新疆后,伯克制成为清朝地方官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加强和巩固祖国统一及促进新疆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伯克制成为新疆维吾尔地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州县制取代伯克制,新疆建省,新疆政治统治中心从伊犁转移到乌鲁木齐,最终成功地实现了新疆与内地的行政制度一体化.  相似文献   

10.
清代藏汉边茶贸易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康熙中,陕甘官营茶马市受到四川商茶体制冲击,藏汉贸易中心南移,形成打箭炉与松潘两大贸易中心,将藏汉边茶贸易推向了历史高峰。边茶贸易是清政府推行民族羁縻政策的重要政治经济手段。通过发展边茶贸易,清政府有效地加强了对康藏边疆地区各土司的抚治,密切了西藏与祖国内地的联系,从而巩固了西南边防。边茶贸易以其强烈的政治色彩和政权干预,加深了民族经济的依附性;加以乾嘉以后封建茶政腐败,边茶流通体制僵化,经营方式保守落后等原因,导致以边茶为主体的藏汉贸易一度中衰,进而为印茶涌入藏区倾销提供了可乘之机。总结这一段历史经验,对处理汉藏民族关系以及发展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将不无镜考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历史上中原与西北部少数民族之间的"茶马贸易"形式,"茶马互市"促进了内地和西部地区经济上的交往和繁荣,密切了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和融合。几千年前,在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和川西高原的崇山峻岭之间有一条完全用人、马的脚力踩出来的,用无数血肉之躯铺就的古道——茶马古道。藏汉民族就通过这条古道不断加强彼此之间的经济联系与往来,增进民族间的团结与友谊,这促进了沿途的经济、文化、艺术、宗教、民俗等各方面的繁荣与发展。本文将重点探究藏汉经济交流的这种主要形式——"茶马贸易"的历史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历史上中原与西北部少数民族之间的“茶马贸易”形式,“茶马互市”促进了内地和西部地区经济上的交往和繁荣,密切了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和融合。几千年前,在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和川西高原的崇山峻岭之间有一条完全用人、马的脚力踩出来的,用无数血肉之躯铺就的古道———茶马古道。藏汉民族就通过这条古道不断加强彼此之间的经济联系与往来,增进民族间的团结与友谊,这促进了沿途的经济、文化、艺术、宗教、民俗等各方面的繁荣与发展。本文将重点探究藏汉经济交流的这种主要形式——“茶马贸易”的历史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历史研究中;如何了解古代丝绸之路作为商路的原貌,以及对我国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项非常重要而亟待研究的课题。本文从古代新疆商业发展等方面试为探索,希望得到读者指教。 我国新疆地区,古称西域,商业曾长期兴盛,既有通过天山南北的我国中原与徼外地区长途贩运的过境贸易,也有新疆当地与中原兄弟民族间的贸易往来和新疆境内的物资串换。所以呈现如此错综纷繁的局面,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  相似文献   

14.
新时代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未来民族地区发展的中坚力量,据统计调查,新疆地区有高等院校32所,其中大学生人数241288人,哈萨克族大学生占大学生比率非常高。在新疆地区哈萨克族人民就学率普遍偏高,新对于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我国思想政治对自身发展以及对家乡贡献都非常有意义,对提高新疆地区民族素质和民族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对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具有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5.
伊犁地区历来是中亚游牧民族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舞台。到十七、十八世纪,作为准噶尔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伊犁对西北各民族人民和中亚商人仍有很大的吸引力。在准噶尔汗国时期,其西部辖界与哈萨克汗国的牧地相接,因此,必然地产生了相互间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交往;同时也为争夺牧场、牲畜,相互之间屡有攻杀。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平定准噶尔叛乱,随后,哈萨克各部也相继表示内附,清政府实行了准许哈萨克人进入原准噶尔牧地游牧的政策,这为十八世纪下半叶以后得以复苏的哈萨克族畜牧业经济提供了更大的发展条件。到沙俄入侵为止,哈萨克人广布于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新疆北部清朝卡伦地区。其主要氏族部落有:斋桑西边的穆伦氏族、斋桑北边的喀拉喀列伊氏族,离塔尔巴哈台不远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未来民族地区发展的中坚力量,据统计调查,新疆地区有高等院校32所,其中大学生人数241288人,哈萨克族大学生占大学生比率非常高.在新疆地区哈萨克族人民就学率普遍偏高,新对于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我国思想政治对自身发展以及对家乡贡献都非常有意义,对提高新疆地区民族素质和民族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对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具有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7.
茶马贸易肇于唐,始于宋,盛于明,衰于清.有明一代,茶马贸易贯穿始终.明代茶马贸易主要有西北、西南两路,而河、岷、洮三州则是明西北茶马贸易的行政中心及主要交易中心.明朝的茶马贸易,不仅仅是一项国防政策,同时也是一项经济政策、民族政策.它的顺利进行,不仅保证了明王朝西北边防的安全,同时还极大的促进了内地及河、岷、洮等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方面的发展及各民族融合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马仲英在新疆》出版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汇编的《马仲英在新疆》(新疆文史资料第26辑),最近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发行。本书汇辑了马仲英于1931年至1936年间在我国西北新疆地区重要活动的有关历史史料34篇,真实、客观地再现了马仲英——...  相似文献   

19.
何一民 《民族学刊》2011,2(6):1-11,99
中国内陆边疆西藏、新疆、蒙古地区的城市历史悠久,但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却时常遭到破坏,部分城市的发展中断。清代,由于这些地区纳入到统一的中国版图,从而为城市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清代藏、新、蒙地区的城市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但与内地城市相比,它们仍然处于不发展的滞后状态。  相似文献   

20.
清代西南边疆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既是西南民族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经济史中的重大课题。本文利用文献资料和调查材料进行综合研究,从边疆地区与内地贸易往来的频繁、各种贸易中心城镇的形成、农村集市的兴起、边贸的发展等几方面对此问题进行探讨,旨在说明清代西南边疆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原因、状况和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