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徽州方言在第一人称代词及对女性长辈称谓词的使用上,表现出了极大的包容性,在这一方面造成了多元的格局。而且在词音上,徽州方言又有着“五里不同音,七里不同调”的怪现象,因而,这就使得有些人对徽州方言的统一性产生了怀疑。然而事实上。古徽州六县从楚汉的古黟、古歙时期开始,便被共同划定在一个行政区域之内,经过三国阶段的裂县分治,及隋末的割据自保,由鄣郡、丹阳郡、新都郡、新安郡而至歙州,其间虽有大起大落,大分大合,但该六县终于在唐代完成了其稳定的行政建置;  相似文献   

2.
历史上的胡开文墨业书写过徽墨春秋的一段辉煌。对于某些重要史实的存疑探究又让人们了解它的发展侧面。 “立万象于胸怀,传千祀于毫端”,直点江兆申书画印的艺术特征。 古徽州人追求和谐理想,龙川人胡富的竹雕笔筒又是一见证。 徽州方言尊称祖父为“朝”、“朝朝”、“老朝”,源自“朝奉郎”的简称,难道说世俗里的“官本位”情结也如此至深?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及工作回顾》,谈的不仅是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全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申报工作,也作了简要介绍。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均是特色鲜明的徽州文化。《徽州民俗概况》和《也谈徽州方言》让你进一步了解这些特色。《徽州古代建房匠事外传》更有许多轶闻趣紊,让你一饱眼福。  相似文献   

4.
徽州方言有着很强的独立性和封闭性,唯此,它才能经千年,转万里,而仍能自成一统,在语音和词汇上保持着它特有的风格和韵味。历史上一代代出外闯世界的徽州人,或是从商,或是行医,或是求学,或是文场弄墨,或是宦海沉浮,其足迹所到之处。一般都能以徽州方言为纽带.结成徽州人的社交圈子、会馆、商号、作坊、家庭,这都是徽州人最容易也最善于构筑的方言领地,一个在外漂泊的徽州人,只要一进入这样的领地,顿时就有归乡的感觉:纯正的方言。纯正的家乡茶和家乡菜,脱口而出的家乡话题……  相似文献   

5.
对于研究方言的人来说,人称称谓这一部分可以说是方言研究中的富矿,徽州方言的方言区域尽管不算大,人口也不多,但它的人称代词和称谓名词都非常丰富多彩,呈现多元化的格局,其词汇量明显超过了吴方言和四川方言。又因为它从几乎所有的方言语系中引进、改造了不少的方言词,致使对于徽州方言人称及称谓词的研究,几乎涉及所有的方言语系。从而也加深了人们对徽州方言与其他方言相互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徽学动态     
《徽州社会科学》2007,(12):14-14
黄山学院重视徽州文化的宣传研究和普及,除在有关各院系开设徽州文化专题课之外。科研处加大了对徽州文化科研项目的立项力度。今年校级课题立项中,一些大学生纷纷以“徽商”、“徽州建筑”、“徽州古村落”、“徽州方言”等方面的内容作为自己的科研课题,有不少毕业生毕业论文也选取了徽州文化作为论文主题,反映了大学生对徽州文化研究的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7.
研究徽州方言。没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没有对徽州当地社会的深刻了解.是不可能有实质性收益的。我是语言的矮子。无力探讨这方面的问题。近日看到二篇帖子,一是《独具特色的黟县方言》,一是《休宁方言中的三音词》,深受启发,凭着一股热情,心血来潮地谈谈徽州方言。  相似文献   

8.
《徽州社会科学》2005,(12):28-29
我在《古徽州石窟属何种文明》、《烟村石窟起源新说》、《古徽州石窟的文化内涵》三篇文章中.概述了古徽州石窟是古山越人穴居野处的产物,并提出用巫教文化语言包装石窟谜团的设想。根据这一设想,下面谈谈古徽州石窟怎样开发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方言研究中,有人曾将徽州方言划入吴方言的语系,应该承认,吴方言对于徽州方言的影响确实是巨大的。其主要表现是徽州方言中有一部分方言词来自于吴方言,如“一滴滴”、“十三点”、“人来风”、“三不时”、“大好佬”、“司伯灵锁”等,估摸能占到徽州方言词汇的5%至10%。然而,善于吸纳、消化和改造其他徽州方言词.  相似文献   

10.
菲元 《徽州社会科学》2006,(10):35-35,37
最近,市纪检委、市监察局、市社联,组织我市部分徽州学专家,精心谋划和编写了《古徽州之清官廉吏》特刊。这期特刊,对古徽州宋元明清以来历史上出现的勤政、精能、清廉、耿直的名臣良吏进行了一次比较集中的全景式描述,著名画家汪家龄先生带病以满腔的激情为每位廉能之官吏写形塑像,使特刊图文并茂,更有看头。  相似文献   

11.
徽州方言五花八门。既庞杂又难懂。是“徽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方言研究,当然是专业人员的活。  相似文献   

12.
“东南邹鲁”是历史上对古徽州最为经典性的称谓。“东南邹鲁坊”是徽州文化最重要的标志性建筑,其原址在徽州师范学校食堂附近。现就其称谓和石坊的起源作一寻绎。  相似文献   

13.
华夏古文明,徽州算一宗。浩瀚徽州文化,地名算一宗。展开古徽州的版图,那星星点点的村落名,无不映射出古老徽州的自然、人文景观特色,蕴藏着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安徽省休宁县的五城就是一个久破未开的地名谜,更是一个玩味不透、开掘不尽的千年古镇。五城地处县南26公里,处古徽州府通往所属婺源县的驿道上,如今依然为黄山市府屯溪或休宁县城通往江西省婺源县要道上。五城有三件宝,棕绷、米酒、豆腐干,享誉遐迩。五城,好气派的地名,望文生义即为五座城。缘乎此,自古以来,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进步,代表中国封建社会高级阶段的徽州文化,在这几十年里,已经大部份和将要全部消失,退出历史舞台,这是历史的必然。但代表徽州文化的遗迹是应该保护的,如现存的几千座古祠堂就应该一个不漏的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15.
徽州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本。独树一帜的徽派建筑作为徽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了古徽州几干年文明史。它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于一体,充分体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徽派建筑是古徽州社会历史的政治、经济、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生产方式及生活习惯等在物质形态和精神理念上的反映;是在特定的时空文化状态下造就出来的物质实体,  相似文献   

16.
    
古徽州历史悠久,文化昌盛,人才辈出。在古徽州历朝历代杰出人物中,名臣廉吏亦代不乏人。他们为官一任,或敢于直谏,刚正不阿;或体察民情,以人为本;或勤勉慎独,两袖清风;或公正执法,浩气凛然;或精忠报国,舍生取义;或光明正大,扬善除恶。他们以自身的廉正言行,出色政绩,为后人所景仰,体现了中国古代对官吏道德素质的要求,亦对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及社会道德风尚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宿松,古属松兹侯国,晋成帝时建松滋郡,南北朝时改称高塘郡,隋初改高塘郡为高塔县,隋十八年(公元598年)改高塘县为宿松县,县名一至沿用至今。宿松地处安徽、江西、湖北三省交接处,与江西的九江、彭泽、湖口隔江相望,与湖北的黄梅相毗连,吴头楚尾,方言与赣方言和吴方言有着许多联系,但又有着鲜明独特的地域个性,为赣吴方言所不能包容,因此语言学家将宿松和太湖、望江三县划为一个方言小区,曰“太宿方言区”。宿松的方言从语音角度考察,发育短促低平与发音悠长高越频繁交错搭配,又常常缀以悠长的语尾词“啮”、“阶’、“哪…  相似文献   

18.
歙县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长期作为古徽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灿烂的徽州文化在歙县能够得到全面的展示和诠释。本文从世界文化遗产的完整性、事实性和特色性三个方面系统分析了歙县古城的现状,提出了歙县古城整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方案。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徽州的刻书和版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徽州地区,古称新安,明清称徽州府,领有今日安徽南部之歙、休宁、祁门、黟、绩溪和江西婺源六县。“徽之为郡在山岭山谷崎岖之中。”①山地和丘陵占地十分之九。黄山、白岳盘踞境内,新安江宛延其间,东下可达杭州,西由间江入都阳湖,北由绩溪可通江南地区。由于多山及气候温和,该区宜于种植杉、松等树木。纸、笔、墨、砚等文房四宝,都是徽州地区的特产。天时、地利奠定了徽州的版刻基础,又由于徽州历史文化的特点,尤其嘉、万以后徽商崛起,财雄势大,更直接推动了版刻业的发展。明人谢肇评曰:“宋时刻本以杭州为上,蜀本次之,福建…  相似文献   

20.
黄山市悠久的历史渊源孕育了独树一帜的徽州文化,并与敦煌学、西藏学一起,被国内外专家学者公认为我国地域文化研究上的三大学派。作为徽州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和有形载体的徽派建筑,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在中国建筑史上独领风骚,它是古徽州人民聪明才智的结晶,是我市极其珍贵历史文化财富和发展旅游经济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