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学术月刊》1979年2期载有钱剑夫同志的《中国封建社会只有律家律学律治而无法家法学法治说》一文,把清以前的中国法制史分为“刑、法、律”三个阶段。这种观点相当新颖,文中并提出具体史料进行了论证。初读起来感到很有道理,但仔细一想,又感到存在不少疑问,特提出来商榷。 相似文献
2.
3.
4.
《大明律》是中国封建社会法制史上一部影响最大的法律。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以安民和绳顽为立法宗旨,主张惩治与教化并举,强调以礼为本,由重而轻。从其内容来看,它对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法律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是中国封建社会法制发展的里程碑。它在重视普法教育和严惩贪官污吏等方面,对我们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有着较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艺术的方法论在“无法而法”这一美学命题中得到最鲜明而集中的体现.“无法而法”四个字极为简约而确切地概括了艺术活动的特殊规律及其掌握方法的特殊性质,涉及艺术方法论独具的技与道、摹仿与创造、理性与灵感、有序与无序等一系列深层理论问题.它发端于先秦道家山技入道的思想,成熟于宋、元诗坛关于“死法”与“活法”的论争、至清代石涛的“一画”说而集其大成,充分显示小国美学对艺术独特方法与规律的清醒认识与深刻把握.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学知识效应生发于法治中国的建设实践之中。在知识论语境下,观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法学知识效应的发生机理、实践进路和法治现代化功能,是对法治中国实践成就如何由经验形态知识到原理形态知识转变的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学知识效应涉及法治中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促动知识转化的主体、知识生成的逻辑、政理和法理的联系、新概念到新范式的升级、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塑造、社会主义法学体系的构建和中国法治话语的生成等一系列问题。处理好这些问题,对于有效沟通法治中国的实践成就与法学知识体系、破解法学发展的“卡脖子”难题、促进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主流法治概念在作为制度事实的法制之外,更强调对道德价值的追求,对于"认知"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就为法治理想的实现埋下风险。本文对承担客观认知功能的规范法学进行研究,论证规范法学对因果性解释与规范性解释的区分、对主观意义与客观意义的区分、对规范性之生成的研究,以为当代中国法治理论的完善作出尝试性探讨。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律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其历史也就是三分损益出现及其后为解决黄钟不能还原和不能旋宫转调问题,进行漫长探索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河北景县古称渤海蓧县,封氏世代以此为郡望,至南北朝时期,博通经史、尤精法律的封氏家族,成为北朝最负盛名的律学世家.封氏子弟在长期的仕宦生涯中,以他们的家传律学影响着北朝法制建设的走向,为中国儒法合流、礼法结合的法律体系定型奠定了基础.但作为两汉以来律学世家的传承者,至此也成为最后的绝响. 相似文献
10.
11.
法律家与法治--对中国法治之路的一种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往的法治研究都是在法律之外寻求法治的真谛 ,探索中国的法治之路。这种研究思路存在明显的缺陷。我们必须从法律的内因来寻求法治的真谛和中国的法治之路。法治的内在基础在于职业法律家阶层 ,中国的法治之路要靠中国的职业法律家阶层开创。历史考察与比较研究都表明 ,职业法律家阶层的存在对法律的兴衰成败产生决定性影响。自治而强大的法律职业群体是实现法律自治的前提性条件。法律权威的最稳定、最持久、最可靠的基础是强大而又有威信的职业法律家阶层。只有法律家执掌权力的政府才有可能真正成为法治政府。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主流法治概念在作为制度事实的法制之外,更强调对道德价值的追求.但对于“认知”却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这就为法治理想的实现埋下风险.故而,本文将对致力于建构追求客观认知的“法律科学”的纯粹法学进行研究,论述纯粹法学中的知性国家观、规范命题和分离命题,为当代中国法治理论的完善作出尝试性讨论. 相似文献
13.
14.
自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以来,我国主要是通过一系列政策法规来构建社会保障制度,走的是一条“政策之治”的道路。“政策之治”的存在原因是:我国处于经济转轨期;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差很大,社会保障负担畸轻畸重;社会保障领域诸多问题没有得到理清;社会保障“立法先行”在中国实现的条件不足等。文章最后提出“政策之治”是暂时的,“法治之治”才是必由之路,走向“法治之治”要具备以下基础条件:市场经济、政治民主和理性意识。 相似文献
15.
从《中国国情丛书》说到国外中国学孙越生《中国国情丛书》是无价之宝一项规模空前的全国县情、市场调查研究工作从1988年4月开始进行以来,受到国内外的广泛重视,现已正式列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它的成果:《中国国情丛书──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 相似文献
16.
李伯侨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2)
著名法学家舒扬教授主编的<1978-2008中国法学30年>一书,近日已由中山大学出版社隆重推出.该书以五十余万字的篇幅,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法治变迁和法律理念的全景式进度.读来让人心神激荡,怀想叠出,豪情生发.三十年是一段不长不短的历史,该书浓缩反映了如此波澜壮阔的法律与法学的运动史,的确让人感受到中国社会实现法治的急促脚音和进步伟绩. 相似文献
17.
<正> 近来,笔者在学习中国科技史时感到,日本有为数不少的“中国学”家在治中国科技史时,每每采用讲读式研究班的形式,坚持数年,乃至十几年,成绩卓著,斐声学坛,为国际科技史界所瞩目。这一治学方法值得我们加以探讨。日本的所谓讲读式研究班,就是学有专长的研究人员采用一种汉著,定期进行集体讲读讨论,然后按各自的专业及兴趣确定自己的研究范围,在这样研究讨论数年的基础上,再撰写研究论著。这种集体讨论的治学形式不同于我国学者的传统方式,与当前宣读式的学术讨论会也有区别,更与乾嘉时代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古代山水诗学中的"悦性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表达主体在与自然山水亲密接触中所获得的物我交契的心理满足和审美愉悦,是许多古代山水诗的主旨.与此相应并伴随着文学的觉醒以及人们对自然山水独特审美价值认识的飞跃,中国古代山水诗学领域里出现了不同于"言志说"和"缘情说"及画论"畅神说"的"悦性说"."悦性说"以心物感应为生活事实依据,以人与自然的妙契冥合为审美心理基础,从孔子"乐水乐山"的审美移情理论脱胎而来,却又在儒家诗论愈趋伦理化之后而与祟尚自然率真的老庄及玄学思想结下不解之缘.它超越感性世界,在形而上的哲学层面肯定人性,体现了对人的终极关怀,"悦性"遂成为后代中国山水诗学乃至中国山水艺术追求的崇高境界之一. 相似文献
19.
周世中教授以其二十多年来对马克思主义从认识、了解、研究到讲授的经历中,为我们廓清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些迷雾,并且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与当代法学问题进行了阐述,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法学取得成就和存在的不足,以及中国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研究的前景和走向.访谈还介绍了周教授的研究成果及其未来在马克思主义法学研究计划和构想. 相似文献